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学理意义上看,"文化润疆"既是一个在新疆地区持续建立和通畅中华文化润泽机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人心维度不断夯实新疆特色文化与中华文化母体、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深层联系,从而为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内在文化支撑和持续性精神动力的过程。其在话语与径路上的整体性逻辑,即是通过对中华文化与中华现代国家、中华民族以及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结构的系统梳理,进一步理顺文化、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切实将新时代新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实践持续向更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时代是实现整个中国的大统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清初,在中央王朝内部,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由于地域、族源和文化等因素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联系,并确立了宗主关系,清王朝通过联姻、赏赐、编设八旗等政策不断强化东北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在外部,清王朝和东北各民族面临着外敌入侵。正是在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东北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得以激发,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保家卫国的朴素爱国主义塑造着东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也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自在发展”中不断走向“自觉发展”,近代中国疆域意识和领土意识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3.
双重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小青 《安徽史学》2001,(1):38-40,46
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的困境。笔者认为,在近代国家观念建构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两个层面上,梁启超的政治文化认同出现了分离,即双重认同,这使其民族国家思想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使自己陷于两种选择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4.
丽江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文化交融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古城中各族群众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兼收并蓄,各民族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本研究通过对丽江古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与表现进行调查,归纳丽江在推进古城民族文化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提出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古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及民族意识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深层价值结构,同时也导致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地缘与民族地缘的特征。它使中国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呈现重要特点:即族别上的兼容性、民族统一与国家安全的一致性、文化的开放性。近代以降,传统家天下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受到严峻挑战,其认同观念面临断裂和重新阐释、再塑的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攀登》2017,(1)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构建提供了深厚的政治文化土壤。当前,将中华和合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结合,以现代政治文化的培育促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应倡导现代和谐理念、和谐意识,重视"差异""不同"在科学决策中的价值,完善"和而不同"的党际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提倡自由的价值观念,而我国更倡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我国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有选择地借鉴了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中合理的成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的梳理,得出了处理好国家整体利益、民族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权利问题,借鉴西方理论要结合中国实际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民族迁徙交往的大舞台。古代新疆就与中原地区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文化交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汉朝、唐朝和清朝。这些时期中原王朝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加强边疆治理,使得中原文化在边疆广为传播,与此同时西域各民族文化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这些交流现象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孕育发展着的交往与联系构成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9.
岳永逸 《民俗研究》2023,(1):26-38+156-157
在相当意义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结是大国政治博弈与话语权争夺的结果,非遗保护运动的展开很快演化为文化治理的政治技艺。长时段观之,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延续了传统中国文化演进的上下回还、流转的内在逻辑。现代民族国家意涵的凸显与赋予,加强了不同阶层、群体、行业、地域文化的自我澄清以及一统性。家国情怀的激发,则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然而,受镜头美学和行政管理逻辑支配的“馆舍非遗”保护模式,使得非遗保护运动的表述和实践多少背离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服务传承主体的初衷。要使非遗工作进一步发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功用,就须将“馆舍非遗”还归于民,将源自民俗的非遗再民俗化,使之成为真正支撑人之“生”的文化。如此,“个人的非遗”也就有着革命性的内涵,对于相关学科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筑牢和世界范围内的非遗保护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一、民族史传统与全球史研究路径以往的现代历史科学主要是在民族(国家)史的框架下进行的,至少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是这样的。不管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历史科学作为现代专业的机制化,都在民族国家史的框架下进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把他们的主要精力花在自己的即在本国的、本民族历史诸方面的研究上。一般而言,这主要是由于民族构建的巨大影响力,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政治改革与革命,而且深刻影响了文化、习俗与人们的思维习惯。具体而言,这是由于民族构建与历史科学之间的紧密同盟。猛力崛起的民族国家推进了历史科学的机制化与对历史学家的专业认可,而历史学家则常常充当民  相似文献   

11.
宋素培 《神州》2014,(15):135-135
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比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及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阐述中国政党制度的优点及存在问题,揭示在新形势下,中国应当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ethnic group这一术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该术语的流行与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同时,该术语也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物,反映了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认同政治”的“族类政治化”特征。本文就这一术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流行的国情特点和社会背景进行一些分析,以期为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实践提供一种思路。文章认为,在理解和借鉴西方学术界有关ethnic group的概念及其理论时,如果简单地做出民族(nation)是政治概念、族群(ethnic group)是文化概念这一泾渭分明的判断,而忽视西方国家在应用这一术语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指称对象,就会因脱离国情实际而导致对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误读和应用于本土研究中的误导。  相似文献   

13.
张嵘  张荣 《丝绸之路》2022,(2):11-12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求“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  相似文献   

14.
齐春雷 《攀登》2009,28(1):48-53
民主政治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民主、和谐、发展”也是当今我国政治建设的主题。从权力监督向度对中西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积极借鉴西方政党制度中有益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不断加强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是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尽管以往学界对“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有过很多探讨,但将其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起来分析的论著尚不多见,实际上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钥匙。一、“大一统”是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提及“大一统”,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兆华 《攀登》2004,23(5):1-5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以其自身的合理性确立了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显示了政治明进程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特征并在实践中将政治明推到一个新高度。但是.任何政治制度郝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我国实行的是典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我们建设枉会主义政治明,既要了解和遵从政党制度的一般规律,借鉴西方政党的宝贵经验,又不能照搬西方政党制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创建有自己特色的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既构成枉会主叉政治明建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又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郭辉 《安徽史学》2013,(1):56-63
现代国家仪式作为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重要工具和措施,有其产生背景与契机,中国传统礼仪、节日文化为现代国家仪式产生提供本土资源,而随着近代中国逐步开放,西方现代仪式知识的传入及传播为现代国家仪式产生提供域外资源。民国成立为现代国家仪式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利用国家仪式操演,昭示新民族国家、新政府成立,并提供正统与道统支持,构建"革命"与"共和"作为民国"新传统",为新政权提供合法性支持。国家仪式及其政治文化,从传递社会记忆、维护政治秩序、构建文化传统、动员社会等方面形塑、表达和强化剧烈转型的民初社会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孙百亮  梁飞 《攀登》2012,(6):74-78
“严复悖论”揭示了制度移植与文化适应性的困境。中西文化的差别以及文化的整体性和刚性是导致“严复悖论”的文化根源。“严复悖论”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示是:中国只能兼收并蓄,综合创新政治模式,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内在关联性,整体协同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只能循序渐进,进行“增量改革”;博采众长,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曹峰 《文史博览》2013,(7):37-39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当中,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形式、民族内容和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在体现民族特性的同时,必须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结束了封闭状态,日渐走向世界。欧风美雨的飘打,世界列强的冲击,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受到文明程度高于自己的民族的挑战。挟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并且反映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而与中国文化形成了尖锐对立。怎样评判中西两种文化?需不需要学习西方“文化?如何学习西方文化?围绕这一系列问题,人们展开了激烈论争。这种论争与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政治风云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论争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