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苏维埃俄国转向和平经济建设,摒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为了迅速恢复被七年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奠定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苏维埃政府遵照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租让制、租借制和合作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原则,允许贸易自由和私人资本的发展,等等。经过五年的恢复,工农业生产得以复苏,商品流转  相似文献   

2.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为了将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列宁曾反复考虑要在经济恢复的过渡时期中采取租让的措施。他首次提出这个问题是在一九一八年①。同年五月,列宁在给美国一位商人写信时,附了一份最高国民经济外贸委员会准备的《苏维埃俄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发展经济关系的计划》。这个计划提到,美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可  相似文献   

3.
对外贸易改革,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分别采取过各种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是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两大对立政策。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贸易格局和与它相关联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发生了一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对外关系的和平共处政策,是列宁最先提出的。列宁究竟在什么时候提出和平共处政策?人们对此有各种不同看法。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列宁从苏维埃国家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坚持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和政策。甚至早在提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候,列宁就提出了和平共处问题。许多颇有影响的史学论著,就是按照这种观点对苏俄初年的外交大事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这种观点和解释是否符合历史实际?搞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列宁思想的发展,探讨和平共处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含义,分析苏维埃国家早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给受压迫的国家和人民树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榜样。1918年春夏间,孙中山致电列宁,祝贺十月革命的成功,表达了对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往。1924年1月,列宁逝世的噩耗传来时,正值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向大会提出了《哀悼列宁提案》。2月24日,孙中山出席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的追悼列宁大会,视列宁为同志,称赞列宁为“国友人师”。  相似文献   

6.
萧国亮 《清史研究》2007,1(1):32-48
清代前期实行的行商制度,具有对外贸易垄断所有权与垄断经营权相分离的垄断特征。它使具有官商特征的行商成为专制国家统制对外贸易的工具。行商握有垄断经营对外贸易的权力,同时又负责征收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代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并进行严格的管制。行商制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涉及到清代专制国家、粤海关等衙门的官吏、行商、外国商人和中国私商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的变动最终导致了行商制度的衰落,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专制国家与经济制度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时代主题是指对历史大时代的基本内容作出的理论概括和说明。科学观察和分析时代主题、正确估量和把握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是制定国际战略和对内对外政策的重要根据之一。近百年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科学分析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社会主义事业就前进、就发展;反之,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遭受挫折。本世纪前半期,马克思主义者把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内容即时代主题概括为革命和战争。1918年,列宁在《社会主义与战争》一文中说:资本主义已经“使生产力发展到这种程度,以致人类面临这样的抉择:要么过渡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尹彦 《炎黄春秋》2009,(10):76-81
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可谓他的《政治遗嘱》。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两次病情的突然恶化。尤其是12月23日凌晨,“右臂右腿瘫痪”。列宁清楚意识到生命的危险性。早前列宁已对机关、尤其是斯大林负责的工农检察院极为不满,同时在对外贸易垄断与国家体制、民族问题上与斯大林等产生较大分歧,他发觉斯大林继续担任总书记不利于防止党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了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21,(5)
列宁"帝国主义论"形成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争论主要体现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原创性和实践上是否具有解释力两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当代资本主义和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和矛盾,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基础、维护资本家利益的国家职能、对外掠夺的基本政策仍然没有改变甚至愈演愈烈。列宁"帝国主义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人文地理》2000,15(5):34-3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使中国及时赶上经济全球化的高潮,对外贸易则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本文在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出对外贸易额迅猛扩张、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深化的外贸体制改革以及波动之中的贸易条件等特征。展示了中国对外贸易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无论国内对外贸易的分布还是主要贸易伙伴的构成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并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经贸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肖杨 《神州》2013,(32):175-175
列宁的全球化思想,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对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全球化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同时受到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影响。世界局势和苏俄国内形势为列宁第三阶段全球化思想提供了现实依据。列宁的全球化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应对全球化问题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际分工的深化、经互会成员国在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领中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联系的扩大,这就决定了各国人民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统计材料的必要性。苏联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基本统计指标可以与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有关指标互比,因  相似文献   

14.
王伟 《攀登》2001,20(Z1):34-36
中国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于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走社会主义道路,面临许多共同性的课题,其中主要面临着三大共同性课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是如何处理对外关系,特别是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三个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0年为32.4%,1951年上升到52.9%,1952年达到72%,此后一直到50年代末保持在70%以上,其中对东欧国家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20%左右。当时中国虽然综合国力还很薄弱,但仍向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系列经济援助。1971-1975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增加过猛,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支出的  相似文献   

16.
徐闻港和雷州港是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两个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徐闻港位于今雷州半岛南端徐闻县 ,是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雷州港位于今雷州半岛中部雷州市 ,秦汉以后取徐闻港而代之 ,成为雷州半岛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徐闻港和雷州港的兴衰主要是受港口所在地当时的经济开发程度、其在对外交通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国家政治、军事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正>广州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清代中国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广州十三行的行商是一批活跃在清代中晚期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他们是经清政府授权垄断对外贸易的群体,以出色的商业才华拓展海洋商贸,加速广州发展成为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期对外贸易的中心,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创立了辉煌业绩。从清康雍乾时代到道光年间一百多年间,广州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的闽籍行商:如泰和行颜亮洲、同文行潘振承、怡和行伍秉鉴、义成行叶上林等。他们在十三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采取措施保护文物一开始,苏维埃政府对于俄罗斯古代文物的修复工作就非常注意。在国内战争、经济崩溃的情况下,在国家的预算非常紧张,完全缺乏建筑材料的时候,工作量最小的修复和修理工作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即使在这佯艰苦的条件下,也还是进行了极复杂繁重的复原工作,以免文物遭受到破坏。列宁首先提出要对克里姆林宮的古代建筑进行  相似文献   

19.
陈云在中共八大前后首倡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新时期改革最早的思想源头;1962年支持农业包产到户,是新时期农村改革的思想源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同邓小平一起支持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对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推动作用;1979~1981年领导经济调整,为改革的展开创造了条件;最早系统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改革的展开起了指导作用。1973~1974年协助周恩来发展对外贸易,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先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着重研究如何对外开放并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中,陈云和邓小平在大政方针上完全一致,在具体做法上是和而不同、差异互补的协力合作。  相似文献   

20.
晋代墓葬制度与两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的晋制与晋礼的制定关系密切,晋礼制定、施行的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的变迁。洛阳是西晋的都城,都城洛阳晋墓中的洛阳因素代表的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的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的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的晋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两晋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