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谥与民评     
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和大臣死后,都要给一个谥号。由于谥号是朝廷授予的,所以称作官谥。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  相似文献   

2.
论谥号文化内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谥号文化内涵的演变杜建民,崔吉学谥号和立谥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异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我国古代,帝王后妃和公卿显宦死后,后人须避讳其生前之名而另立新号以相称。谥号就是这种死后的称号。议立谥号须依循某种规范和细则,这种规范和细则,称为谥法。立谥...  相似文献   

3.
伏海翔  李超 《文博》2013,(6):72-76
西安博物院接收移交李建成墓志一合,该墓志显著特征为志文"(?)"(谥号)字为重刻,证明"(?)"字之前为另外一字,参照《唐会要》对建成所上谥号争议一事的记载,结合磨损后残留笔画推断,修改前谥号为"(?)"字,这也体现唐太宗对定立谥号过程中的矛盾心理。一斑窥豹,反映出太宗对玄武门事件后的恻隐之心和政治立场,可弥补史料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为何历代都有“文帝、武帝”呢?这里的“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及谥法的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按照谥法的规定,谥号可以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经纬天地曰文”,意思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可谥为“文”。像汉文帝刘桓、隋文帝杨坚,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著称的,所以被谥为“文”称为“文帝”。“威强睿德曰武”,意思是说声威强盛又明智的可谥为“武”。像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晋武帝司马炎,都是以声威强盛著称,所以他们的谥号都是“武…  相似文献   

5.
舜帝,姚姓,名重华,因帝尧厘降二女嫔于虞而称虞舜。舜是姚重华死后的谥号,意思说他是一位仁慈圣明的帝王。  相似文献   

6.
康熙和乾隆皇帝是清朝二位杰出君主,在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历史中,他们就占了一百二十一年。中外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国势强盛,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达到清朝的鼎盛时期,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康、乾二帝死后,他们的后嗣子孙给予了崇高的评价,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结合我院珍藏的二位皇帝谥册宝,对他们的谥号,册宝、谥法制度及文物现状做一简略考述。一、康乾二帝谥号封建贵族死后,后人按其生前事迹给予评定的称号为谥号。也可称其谥法,是宗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谥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古风,中国官宦和士大夫向来有好几个名字,以体现身份的尊贵。具体说来,就是除了姓氏之外,还有名、字、号,一些地往里赫的官员,死后还享受追封的荣街,也就是所谓的封号、谥号。  相似文献   

8.
清代宗室贵族谥号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将皇族按支系远近分为宗室和觉罗,对宗室实行特殊的封爵制度。中国古代,贵族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由朝廷评定一个称号叫做谥号或谥法,清人关后亦继承了这一传统。本即根据清代皇族家谱——“玉牒”的记载,对清代宗室贵族的谥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昭梿(1776—1830),号汲修主人。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六代孙,代善因军功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礼亲王,这一爵位最初由他的第六子满达海和满达海子常阿岱相继承袭,常阿岱缘事降为贝勒,礼亲王的爵位便由代善第七子祐塞的儿子杰书继承。杰书为多罗郡王时号曰“康”,因此称康亲王。杰书死后,康亲王的爵位由其子椿泰、孙子崇安相继承袭。崇安死后清高宗弘历把这个爵位给了椿泰的弟弟巴尔图。巴尔图死后,又转由崇安的儿子继承,这个代善一等王爵的第七个继承者,就是昭梿的父亲永恩,永恩也是第五个康亲王。乾隆十七年(1778),清高宗弘历因念代善之功,将康亲王称号又改封为礼亲王,永恩此后便称礼亲王。永恩为亲王共五十二年,嘉庆十年(1805)死,年七十九岁,谥号  相似文献   

10.
《谥法研究》评介张金龙谥法,又叫易名典,是古人死后根据其一生功过是非评定褒贬而给予称号(谥号)的制度。谥法的对象主要是统治阶级人物。谥法在历史上延用3000多年,对人们的行为心理以及公众价值观的构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微妙而不可...  相似文献   

11.
在各类史籍中,我们常见到帝号、谥号和庙号的称谓。这些名号作为封建帝王个人的专属标志,其"香火"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才被废止。了解这些称谓的来龙去脉,对今人洞悉文史知识、探寻历史真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实录为封建皇帝死后由继承帝位的儿子命史官编辑死去皇帝的生平事迹以告后世根据的材料,是前皇帝在位时所留下的有关政治活动的文书档案。其中包括诏令、奏议和每日记录皇帝活动的起居注,从中取材主要事迹,按年月排比成书,是我国编年体裁的史料书。由于是号称“据事直书,不加褒贬”,所以名为“实录”。在书修成后,给死去的皇帝冠以谥号,即某祖、某宗。以清代为例,如康熙皇帝谥为“圣祖仁皂帝”,乾隆皇帝谥为“高宗纯  相似文献   

13.
史可法抗清殉国后,不同政治主体都曾赠予史可法谥号。南明隆武朝赠予其谥号“忠靖”,监国鲁王朝赠其谥号“忠烈”,永历朝赠予谥号“文忠”;乾隆时期,清廷给史可法赐专谥“忠正”;计六奇《明季南略》和史致康《序公遗稿》中又分别有“清惠”“忠襄”二谥。谥号几经改易,客观评价趋向式微,谥法寓意愈亦崇高,逐渐成为引导舆论和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周到 《中华遗产》2009,(5):14-15
我国的传统纪年,源远流长。除大家普遍熟知的干支纪年法之外,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若干种纪年方法,主要有元首名号纪年法、谥号与元首在位期间改元相结合的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国号纪年法、政体纪年法和用传说或历史人物纪年法等等。其中,用谥号、庙号、年号等纪年的方法均首创于中国。据历史学家们研究发现,在汉武帝以前,中国主要采用包括谥号纪年法在内的元首名号纪年法,历时一千四百年以上;其后,我国则主要采用年号纪年法,历时两干多年。由此可知,年号纪年法和谥号纪年法是中国元素含量最高的纪年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武宗死后无子,世宗以"兄终弟及"祖训继皇帝位,世宗生母蒋太后也因此在嘉靖政治史上有了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大礼议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圣母身份和世宗孝心的双重作用,使得蒋太后对嘉靖十八年以前的政局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宫保第"为清咸丰时建筑,户主郎岱人,原姓张,随赵德昌(书有黔灵山"虎"字)征战,因念德昌以兄弟相待,故改姓赵,名德光。后因战功擢升贵州提督,死后谥太子太保即"宫保",其宅为宫保第。  相似文献   

17.
周渝 《贵阳文史》2012,(4):48-50
张自忠与张灵甫是同一个生肖属相,前者正好大后者12岁。他们在同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洒过热血,又都在5月16日这天战死,可谓"同生共死"。张自忠生前被污蔑为汉奸,张灵甫死后被塑造成凶残顽固的"反动派军官"。但"抗日名将"这4个字才是二位将军最合适的盖棺论定。  相似文献   

18.
“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扶床一见雏孙拜,定省仪鸾仅隔晨。”这是后人述及清末慈禧太后死时情景的一首宫词。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俗称西太后,是咸丰帝奕詝之贵妃,同治帝载淳之生母,光绪帝载湉之母后,生前屡加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以下简称“慈禧”),死后葬于定陵东普陀峪,称定东陵,谥号为“孝钦显皇后”。  相似文献   

19.
魏斌 《中国史研究》2023,(3):89-106
天柱、云峰、大基三山的北魏郑道昭题刻,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表达孝思的碑铭和意味着修仙的石室,天柱山和云峰山均对应出现,在神仙之游和逝者纪念之间建立了联结。在任职地复刻父亲墓前之碑,这种不寻常的做法,可能与郑羲死后的谥号贬字和家族名誉有关。云峰山题刻的九仙世界和大基山营造的修道空间,则延续了汉晋以来传统的神仙世界想象和修仙观念,不同于江南流行的神仙洞天和山中道馆。五十年后郑述祖故地重游,强化了三山题刻的情感意义,使之成为叠加性的纪念景观。  相似文献   

20.
卫■伯考     
正《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卫国世系,自康叔以下,分别是"康伯"、"考伯"、"嗣伯"、"■伯"、"靖伯"、"贞伯"、"顷侯"等。诸君名号,惟"■伯"殊不可解。卫国自考伯开始用谥号,嗣伯之"嗣"字虽不见於《谥法解》,但战国时卫国有"卫嗣君",可知卫君谥号体系中是有用"嗣"字的习惯的;"■伯"之後的"靖""贞""顷"等均为典型的谥号。唯独"■"字既不见於《谥法解》,在典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