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娴 《史学月刊》2002,(7):125-127
从汉史中可以看出,汉代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它的艺术成就在汉代的历史和学记载中随处可见。尤其是从汉代的砖刻、画像石、壁画及其他绘画艺术品中,都形象逼真、造型完美地展现了汉代音乐艺术的状况,为我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2.
上海自开埠以来,吸引了大批来自广东的商人,他们在沪上陆续建立起各种同乡、同业和其他文娱组织,赞助举办各种粤剧、粤乐和粤曲活动。1920—1930年代,粤剧、粤乐和粤曲在上海一方面吸纳了其他剧种和音乐文类的特色而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其本来不一定十分明显的地域标签,也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中得到强化。当时粤乐的创作和实践活动,更是在一个探索何谓“国乐”的大语境中进行的。此外,在上海兴起的时代曲,也为粤曲注入了新的调子,至30—40年代,新兴的国语时代曲被大量地引进粤曲之中;而粤曲的粤方言特色,也在这个时候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从20—30年代粤剧、粤乐和粤曲在上海的发展可见,近代中国“地方文化”的特性,往往是在一个跨地域的情景中塑造和凸显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汉画像石中罕见的纯器乐演奏形象,利用图像学的方法,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对图中有关乐器的属性、放置与演奏方法、特殊乐器的来历等,进行了较为细致地综合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吴迪 《神州民俗》2009,(4):31-33
粤乐作为中国一个颇具地域色彩的民间乐种,从起始以来就不曾终止求变、善变的步伐。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作曲家李助圻,选择了遵循原曲意境的传统阐释作为创作基础,并在求新之道中融入自我理解,力求充实音乐描绘和塑造的具体形象,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本丈回顾了岭南本土作曲家李助圻的粤乐创作实践成就,并通过其逝世前陆续创编的三首传统粤乐作品,评述作曲家晚年创作思维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张佩宜 《神州》2011,(5):110-111
钢琴自1709年诞生之日起,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了。钢琴,它不单单是·种乐器,它曾是帝王贵族的玩物,后来又流落到三流小酒馆成为任人弹奏的摆设;它是音乐家抒情的圣物,又是中产阶级身纷的象征。那么,究竞是什么因素保持了“钢琴热”三百年的持续呢?本文试图从钢琴乐器的沿革与音乐流派角度分析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
7.
周吉 《华夏人文地理》2005,(12):124-133
“十二木卡姆”犹如一首摇篮曲,维吾尔人伴随着这首乐曲诞生;没有木卡姆的婚礼不会热闹,离开木卡姆麦西热甫死气沉沉。老翁和老妪听了木卡姆乐曲,衰老的身躯便会顿时焕发青春;据说垂危者听了木卡姆乐曲,灵魂将得到安息,死后化为天神。我庆幸自己的一生沉浸在木卡姆中,愿我的生命和木卡姆永不离分朋友,一旦我死去请不要哭泣,只求您用木卡姆乐曲为我送终。[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王恒 《文物世界》2000,(5):32-35
1965~1966年出土于大同市石家寨的北魏司马金龙墓墓主之“石棺床”及艺术雕刻石座(又称石雕柱础),皆以浅灰色细砂岩作原料,分别雕刻了乐伎演奏乐器和装饰图案(包括波浪式连续和环形忍冬纹以及龙、虎、凤凰、鸟、人首鸟等),其中乐伎乐器的雕刻生动逼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时期音乐发展状况,同时又旁证了云冈石窟乐伎乐器的雕刻内容,对我们了解音乐史和乐器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娴 《史学月刊》2001,(5):141-143
巴和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两个重要诸侯国。从历史资料来看,巴和蜀最初是两个部族。巴族最早大概起源于湖北省的西南部,后来逐渐由东往西迁徙至四川省境内,以今重庆一带为其中心,成为周朝南土的封国,其国君与周同为姬姓。据献记载,巴曾与楚通婚。两国关系一度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0.
辽散乐来自于中原地区,但又增加了许多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内容,倍受辽人喜爱,被列为宫廷四部乐之一,在辽境内普及面甚广,朝野皆行,雅俗共赏,从众多考古发掘的辽墓壁画资料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相似文献   

11.
12.
李科  石广阔 《东方收藏》2024,(1):99-101
2019年,孔子博物馆正式成立箫韶乐团。本着对礼乐文化的发掘、整理与推广,孔子博物馆又于2022年设立了礼乐传习所。文章通过对历年来出土与馆藏音乐文物以复原、展演的方式传播中国礼乐文化等现象进行研究,并对孔府古乐传习所的延续、乐器文物的复制、乐谱与乐师服装的复原及其获得的成果做出详细的介绍与阐述,旨在为传统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宋文珊 《神州》2020,(6):135-135
从国内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发展的趋势分析,由德国著名教育家、作曲家奥尔夫所创设的奥尔夫教育体系已经得到众多音乐教师及爱好者的强烈推崇,其核心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赋予学生创造力的表现,笔者通过对“中小学奥尔夫音乐课堂自制乐器研究的理论基础”、“奥尔夫教学中乐器使用的重要性”、“自制乐器充分体现奥尔夫教学特点”、“自制乐器在课堂实施案例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自制乐器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研究,望对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朱英俊 《神州》2013,(15):35-35
广东音乐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2006年,"台山广东音乐"(后更名为"广东音乐(台山)")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山被誉为广东音乐的发祥地之一。本文以台山市为例,通过对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论述,探讨广东音乐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与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史前音乐文化状况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形态 ,史前音乐包含于原始文化的统一体中。本文从考古学的角度对中国史前音乐的生成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考察和解析 ,为了解原始文化提供了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七言作为韵文体,在汉代已被广泛使用,但作为诗歌的一种体裁,却至南北朝后期才开始流行,盛唐以后方成为诗歌的主体。这是由汉魏六朝的音乐体制决定的。汉魏六朝的诗歌史,经历了由歌谣到乐歌,再到徒诗的演变进程。七言徒诗是从七言歌诗中发展过来的,早期的汉至晋宋的七言诗歌都是歌、舞词,主要是由句句入韵与杂三七言这两体构成,这两体都不能成功地转化为大宗的徒诗体,这是由汉魏旧乐体制所制约的。南北朝后期,在新的音乐体制中,七言诗流行,隔句押韵的七言歌曲流行,并由此迅速孕生徒诗七言体。到了隋唐燕乐时代,七言已经成为歌曲主体,同时在徒诗体中七言也逐渐成为诗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张翔 《文物天地》2023,(9):43-47
湖北出土音乐文物丰富,囊括了先秦乐器“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分类的全部种类,各种图像、纹饰、文字资料丰富多彩。包括编钟、编磬在内的庞大的曾侯乙墓乐器群,已然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代表。近年来又发现了大量新的音乐文物,进一步揭示了礼乐制度的发展与演进,勾画出早期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8.
尚昌平 《旅游》2009,(12):52-52
16岁的库尔班是库木达尔瓦孜街最年轻的乐器工匠,在他赠送给我的一件微缩的弹拨尔毛坯上,他写下了一行字:我们维吾尔族人是带着音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三国西晋时期浙江地区出土的大量堆塑罐及其上的乐器、胡人,初步分析了这些堆塑罐上的乐器、胡人与佛教音乐的关系。认为堆塑罐上的乐器、胡人与当时佛教和佛教音乐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并认为这一研究对了解三国西晋时期浙江地区的佛教传播、佛教音乐、乐器发展、民族融合、民间风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勄 《南方文物》2014,(4):28-36
我国古代乐器的研究分为"乐名、乐悬、乐礼","乐名"即音乐文物的定名。我国古代乐器可分为中原系统和南方系统,越国乐器即南方系统的代表。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陶瓷音乐文物400余件,由于《鸿山乐器五说》用杜撰之辞对鸿山乐器进行更名,从而造成了南方乐器定名的混乱。本文遵循"名物学"的要旨,对《鸿山乐器五说》进行了驳议,并就南方音乐文物的定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