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慧京 《福建旅游》2004,(11):40-40
澎湖马公镇上的天后宫,可说是全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据考,该庙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兰海军将领韦麻郎率舰侵入澎湖,在马公岛登陆,占领妈祖宫。当时福建金门守将沈有容率部赶来,谕荷人退出。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国际上表明澎湖(和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容侵犯。  相似文献   

2.
台湾是我国东南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自古以来它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十二世纪南宋时,澎湖已隶属于福建晋江县,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十三世纪中叶,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泉州路的同安县。从此,台湾正式列入我国版图。明代以来,台湾、澎湖已成为我国东南的海防要地。1624年,欧洲的殖民国家荷兰开始侵入台湾,我国领土台湾从此沦入外国侵略者之手,荷兰在台湾建立野蛮的殖民统治,使台湾人民长期受尽了苦难。一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相似文献   

3.
论晚明对台湾、澎湖的管理及设置郡县的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万历后期开始 ,闽粤海盗以台湾为根据地 ,频频袭击台湾海峡的过往船只 ,日本、荷兰等国都有窥视台湾的计划。为了驱散台湾海盗及防御日本、荷兰的侵略 ,晚明福建官府有在台湾、澎湖驻军屯垦及设置郡县的计划。郑成功在台湾设置一府二县 ,使这一计划最终实现。本文详细考证了明朝在澎湖、台湾驻军与屯垦的计划及其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4.
印尼华人穆斯林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荷兰殖民统治前(1602年以前),二是从荷兰殖民统治至印尼独立(1602—1945年),三是印尼独立以后(1945年至今)。本文仅就荷兰殖民统治前的华人穆斯林问题,作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洪帮历史概况洪门在中国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由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创立。当时,洪门的组织虽然很严密,但缺乏章程与规范,这个时期的洪门多少带有“革命“的性质。此后,由于帮会分子成分复杂,良莠不齐,其组织逐渐发生了质变,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 竟成了敌伪残害人民的帮凶。现将有关情况分述如下: 反清复明时期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带领战船 300多艘,将士25000人,从厦门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发,欲收回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总督揆  相似文献   

6.
清代前期,澎湖的战略地位一直受到清朝的高度重视。为有效扼控台海,捍卫海疆,清朝仿元代设立巡检司,以水师一协两营驻扎澎湖,并构筑了由汛地、汛口、巡哨三位一体的汛防体系,以此作为澎湖海防的基石。受当时航海技术及军事装备的限制,汛防制度无疑是清朝"倚陆制海"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这也最终成为清代晚期海上门户洞开、有海无防局面形成的直接根源。  相似文献   

7.
论闽台文化传统的共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属于福建行政区域管辖。宋赵汝适《诸番记》载:宋时,澎湖台湾就“隶福建路泉州府晋江县”。元代,中央政府在澎湖置巡检司,届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明代因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置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与福建分治,但仍称“福建台湾省”。台湾士子仍要来福州参加乡试。台湾宝岛,主要是靠闽人开发的,宋元时代就有闽人去台,明末郑成功以后,大批闽人开发台湾。自清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近代史上,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最初多由海外贸易力量(国民力量)和海军舰队(军事力量)组成,且二者常合而为一,在与他国的海上较量中,它们又大都扮演过另一个角色一海盗。最早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通过海盗方式向世界扩张并得以分享全球海权的,后起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一开始就毫不客气地抢劫葡、西两国的商船以自富,随其后而崛起的海上霸主英国也是从大量截获荷兰商船来打开局面的,  相似文献   

9.
在荷兰的鹿特丹和海牙之间,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代夫特(Delft)。它不是观光胜地,但养在深闺的它被荷兰人称作最美丽的小镇。17世纪是荷兰的海上黄金时期,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时的荷兰还有另  相似文献   

10.
澎湖自古便是中国的领土,历代史籍对此多有记载。自清代乾隆年间起,澎湖始编纂志书,先后有《澎湖志略》、《澎湖纪略》、《澎湖厅志稿》、《澎湖厅志》、《澎湖县志》5部志书。这些志书记载详明,各具特色,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体制渐趋完备。澎湖修志的事实也印证了编修方志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我幼年随父亲在黄陂读书的时候,就认识了蔡济民.记得我的父亲和蔡的父亲唱和的两句诗:“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甲午后割澎湖、旅大),曾使我们两人深受感动,同时又看到当时的一些进步书报,就起了革命的念头.1908年(戊申),父亲叫我到省考学校谋出路,我却响应了“要革命到营里去”的号召,于是年下季,毅然投入第三十一标第一营前队当兵.蔡济民则在我之先投入第二十九标,他特来介绍我认识刘九穗和黄元吉两位同志(黄与我同棚).当时他指我对刘说:“我们两人是邻县,又是好友,都是受了那两句诗的影响,激于义愤,相约前来投军革命,这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并嘱他们介绍我与江光国、祝制六联系.过了几天,刘九穗对我说:“如果有同营的人问你‘学生为什么来当兵?’你就回答‘执干戈以卫社稷,是我们青年应尽的责任.’并可举朝鲜、印度亡国的惨痛来和中国的现状作对比,这就是我们第一步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2.
澎湖群岛地质旅游资源评估与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郁婷  王鑫 《旅游科学》2006,20(4):42-48
澎湖群岛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岛上有各式各样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近几十年来,观光旅游是澎湖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凸显澎湖的特色,同时兼顾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地质旅游十分值得推广。本文首先评估了澎湖的地质旅游资源,说明了它的发展潜力与限制,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澎湖推广地质旅游活动的规划策略与建议:用更系统化、制度化的方式经营管理,实现澎湖地质、地貌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幼年随父亲在黄陂读书的时候,就认识了蔡济民。记得我的父亲和蔡的父亲唱和的两句诗:“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甲午后割澎湖、旅大),曾使我们两人深受感动,同时又看到当时的一些进步书报,就起了革命的念头。1908年(戊申),父亲叫我到省考学校谋出路,我却响应了“要革命到营里去”的号召,于是年下季,毅然投入第三十一标第一营前队当兵。蔡济民则在我之先投入第二十九标,  相似文献   

14.
正一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又号"海上贱儒""海上孤生",别号"紫云黄檗山人",晚年自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县孝义乡化南里云山境(今福清市港头镇后叶村)人。他历官三朝,两入中枢,独相七年,首辅四载,民间称其"叶相"。叶向高在福清城区筑有两处私  相似文献   

15.
本谱修于明崇祯年间 ,清初重抄。记载福建省南安县石井乡郑氏家族自开基始祖至第十三世 (包括第十二世的郑成功 )的全部世系传承、昭穆雁行及名人官职、葬地等 ,其中涉及海上拓展 ,郑 (芝龙 )刘 (香 )争雄、澎湖开垦、移民澳门、中菲交往等 ,内容新鲜 ,极富史料价值。对郑成功的家世及其与郑泰、郑芝鹏、郑芝莞的亲疏关系等首次得以完满理清 ,填补历史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西欧三强鼎立,为了争夺殖民霸权矛盾重重,其主要内容为英、荷争夺海上霸权和法、荷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三次英荷战争使荷兰失去了海上霸权;与此同时,荷兰又面临路易十四欧陆霸权政策的威胁。在这紧要关头,荷兰只有和欧洲其他国家结盟特别是联合英国,才能抗衡法国。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因革命性大大减弱,面对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统治,决定邀请威廉来保护他们的新教和自由。威廉入主英国保护了荷兰利益,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天启五年赵[彦]条陈澎湖善后事宜题行稿》是当时兵部题行澎湖善后事宜奏稿之前半部分,结合现存台湾的奏稿后半部分和相关背景知识,我们可以大致弄清天启年间有关澎湖善后的系列重大问题,这对于研究明朝后期福建海防史,明代中荷关系及政治、军事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金鸡拦河闸横亘于波光粼粼的金溪之上,南连金鸡山,北濒九日山,这里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宋元时期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即古称的梁安古港。一、古代的金鸡桥自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始,有乡贤江松、江谨造船相连,在船身铺上木板,通商金溪两岸。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泉州郡守叶适恭请延福寺僧侣和石亭寺  相似文献   

19.
施琅进军澎湖几个问题的考订施伟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渡海东征,进攻澎湖取得胜利,接着又趁有利之机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使台湾不战而下,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可以说,澎湖大捷为施琅开展富有成效的招抚工作奠定了基础。因此...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上半叶,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了主导高额利润的东亚贸易,展开激烈竞争。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窃据台湾,并以此为基地,从事辗转中国大陆、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多角贸易。荷兰侵占台湾初期的转口贸易,与明朝私人海商提供商品有密切关系。关于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问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与"华商主导"两派观点。本文则认为,影响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的因素很多,明朝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都无法单方面主导。从天启四年(1624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荷兰殖民当局在台湾的转口贸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逐步衰落三个阶段,海峡两岸的贸易主导权则在不同阶段在明朝私人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间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