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媛 《区域治理》2022,(9):73-76,120
政府信任是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是民众期待与政府回应程度的结果.我国政府越来越注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民众的政府信任是政府行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当前的政府信任表现为"央强地弱"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同时,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我国在各领域注重公平,但实际社会生活中仍无法避免不公平现象,社会公平与差序政府信任情况值得探...  相似文献   

2.
尚洁 《世界历史》2012,(3):53-61,159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以其社会的繁荣稳定在欧洲享有盛誉。它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发展成熟、高度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其贵族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良好舞台。本文从威尼斯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历史和现状入手,以广场、街道以及剧院为具体事例,分析贵族政府管理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公共空间的主要作用为:1.培养民众的城市认同感;2.宣传贵族政治思想,树立和维护共和国独立、稳定、和谐的形象;3.抑制私人势力膨胀,缓解社会危机。这些手段成功地使威尼斯的城市社会生活不断公共化,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发展凌驾于私人空间之上。  相似文献   

3.
王初 《神州》2011,(1):41-41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关系是联系社会组织的桥梁与纽带。公共关系管理是针对各种组织进行公共关系实践进行的管理监督活动。公共关系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形式下,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进行的相关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4.
构建廉价政府关涉到减轻人民负担、推进社会自治、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和巩固执政党的合法性地位。透明行政能有效地控制政府规模、降低行政成本和规避腐败现象,透明行政是构建廉价政府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提升企业形象,促进劳资双方和谐,凝聚员工力气,赢得社会认可。由此可见,公共关系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企业公共关系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增强抗战力量、强化社会控制,赋予民众教育馆"训练民众、动员民众之重大使命"。抗战大后方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民众教育馆,在蒋介石推动国民精神总动员及新生活运动的背景下,致力于民族精神、传统道德的教育;协助政府检查民众读物、剧本、宣讲资料;利用集会仪式等渠道对民众实施国民精神动员及日常生活改造,为战时民众动员与训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工作范围过于宽泛,人员缺乏专业训练,经费不足,以及部分职员工作敷衍懈怠,尤其还须面对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使民众教育馆工作力不从心。不过它毕竟是政府体制内的社会教育中心机构,较之体制外的民众教育力量,具有被政府强力推广的优势,因此在社会精英和政府官员心目中依然"比较卓异"。  相似文献   

7.
廖敏  凌学武 《攀登》2008,27(5):110-112
我国的行政改革引发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热潮。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服务型政府建设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例如,中西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础混淆、服务型政府经济发展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困境、服务型政府公共性与民众自利性的困境、政府的单向度服务模式困境以及服务型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困境。分析这些理论困境.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加快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莹 《沧桑》2013,(2):94-96,108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五有"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些论断,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本文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试通过阐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目的和重点在民生,分析民生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和民众期待的原因,总结民生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东省特别行政区是东北历史形成的一个特殊地带,其为介于黑龙江、吉林两省之间管理中东铁路沿线地带与省并列的特别行政区。由于"开民智"的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兴办民众教育,其实施对东省特别行政区及以后黑龙江省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国内学者对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的研究颇少。本文试对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进行简略概述,以期为推进全民教育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湖南社会,宗族通过建祠修谱,管理族内民众,维护封建纲常、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是与地方政府官员共同管理地方事务的基层力量。通过地方志和族谱可以看到,处在晚清社会中的湖南宗族和团练、保甲等相结合,通过所掌握的宗族权力,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承担控制地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陈爱国 《民俗研究》2017,(1):143-151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已开始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环境治理的政策实施与技术应用往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地域社会得以执行,但决定其执行效果的关键却与民众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以大理洱海为例,在厘清公众利用水资源的传统模式与当下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指出促成公众自主参与传统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于:尊重民间知识并保障民众利益,即通过协商共议、自下而上的方式将民众意愿、社区内部资源管理机制反映到政府决策层面,并以此保障民众公平、合理利用社区自然资源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十七大报告对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对我国各级政府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在学习先进经验、广纳群言的基础上设计总体方案,并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国家廉政体系建设等措施结合起来,采取多元化战略,才能加快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中国发生多起民众泄愤事件,有的甚至演变为骚乱,造成无辜人员伤亡,这引发了社会的担忧和猜想。为什么会发生民众泄愤事件?民众泄愤事件会不会产生示范效应?信访制度存在哪些缺陷?为什么民众仇富仇官心理越演越烈?地方政府如何化解民愤、防止暴力事件?本刊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  相似文献   

14.
来君 《攀登》2012,31(1):112-115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确保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法治化进程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只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实现的路径应包括建立法治的有限政府、健全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谢素科 《沧桑》2008,(6):28-29
19世纪30年代后半期,英国发生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一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状况,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本文从危机爆发前英国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水平状况、危机的爆发及其政府遏制危机的措施、危机对当时的英国普通民众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对金融危机前后短时段的英国民众生活水平进行分析,以揭示危机对民众生活水平的影响,进而透视出金融危机的实质和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打造博物馆形象、加快社会化进程、强化教育功能、增强内部凝聚力,是现代博物馆公共关系实践的成败关键。  相似文献   

17.
廖楠 《环球人物》2013,(1):54-55
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问政"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政府部门面对公共事件,如何积极、有效地与民众沟通并妥善处理,却大有学问。2012年12月22日,国内首个警察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成立,将为我国培养专业的"公关警察"。公安部门缺乏公关人才新成立的"警察公共关系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今年7月,正当许多民众的目光被叙利亚危机所吸引时,联合国总部内正在展开一场有关人类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重要谈判:《武器贸易条约》。然而,在193个国家经过4周艰苦谈判,期待达成这项条约之时,美国在最后一刻以"语言不够完善、存在巨大的漏洞,且对各国进行国内枪支管理的权利缺乏明确的保障"为由蛮横地封杀了这一条约。人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国内民众和广大海外华侨踊跃捐输,国际社会鼎力相助,共同支援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随着战事的推进,国内外民众捐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国内民众捐献重心逐渐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变;侨胞捐献先以南洋地区为最,太平洋战争以后锐减;国际社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力度。抗战时期国内外民众捐献为实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郭蕊 《黑龙江史志》2013,(15):241-241
本文探讨了加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管理,通过树立政府危机公关意识和理念、建立灵活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等措施,将危机转化为契机,从而提高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