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鲁婉婷 《旅游纵览》2023,(2):103-105+121
黄陂山清水秀,是湖北省武汉市开发乡村旅游较早的区(县)之一。自1998年撤县设区以来,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本文对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困境,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提出黄陂区“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的转型升级模式,并从文化空间重构、文化品牌深耕、文化产品创新和文旅产业融合四个方面阐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有的旅游形式,而游客体验是检验旅游质量的有效工具。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为例,基于游客体验理论,对江岸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携程用户点评为依据,对江岸区后续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旅游区划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科学的旅游区划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进行旅游区划时,要考虑到: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措施的相对一致性、自然地域与行政区划的相对完整性、旅游中心地与旅游活动完整性、主导因素分析(相似性)与综合分析(差异性)相结合等。根据旅游区划的目的和原则,依据河南省的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资源的优势,以根文化为主将河南省划分为6个分区,即:沿黄(三点一线)重点旅游区、豫北旅游区、以楚文化为主的豫西旅游区、以商文化为主的豫东旅游区、以茶文化为主的豫南旅游区、以三国文化为主的豫中旅游区。并对各分区提出了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4.
白月华  江丹丹 《旅游纵览》2013,(12):204-205
武汉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潜在市场巨大。旅游电子商务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式。旅游电子商务突破了旅游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手段,为旅游也带来了新的契机。乡村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结合发展,形成新的沟通桥梁,将极大地促进武汉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对武汉市城郊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和武汉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并且对武汉乡村旅游发展电子商务的路径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达到通过电子商务促进武汉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李亚娟  罗雯婷  王靓  张祥  胡静 《人文地理》2021,36(1):183-192
城市旅游休闲热点区是城市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本研究以中国旅游休闲城市武汉市为例,依托POI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的空间特征和业态集聚特征,进而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远城区蔓延、单核主导向多核引领的空间演变规律.②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规模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拥有旅游资源的各大城市不断发展旅游业,各种旅游景区不断开发、出现,而旅游吸引力是景区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提高景区的旅游吸引力才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从而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作为一处历史悠久且极具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城中风景区,在生态保护和旅游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立足于东西湖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科学规划、重在保护;优化布局、开发创新"为发展理念努力把径河水岸们造成集生态、康居、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武汉城市生态旅游区。径河是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新城和大汉口生态新城的城中河,又是内环水景旅游带,是沟通金银湖和武汉水乡旅游城的水景通道。径河常年有活水流经,水量充沛,岸滩草木繁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旅游形象的现状与问题,阐述了如何从理念定位、视觉强化和宣传推销三个环节来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观点,并以此为依据,对武汉市旅游形象塑造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2008,(7):26-27
天姿绰约的东湖,不仅是武汉的、湖北的东湖,更是中国的、世界的东湖,保护好这一方水土,是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今,东湖这颗武汉明珠,正着手整体规划和科学开发其良好的旅游资源;抓住在武汉市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打造东湖作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武汉市乡村旅游既有资源、区位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也有产品、环境、产业链等方面的劣势。为深入发展乡村旅游远程市场,既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也要注意产品形式的多样化,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还要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一、武汉市乡村旅游的基本概述(一)乡村旅游早在19世纪,在欧洲因为工业化和逐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再加上  相似文献   

11.
张佑印  马耀峰  顾静 《人文地理》2016,31(3):145-150
在系统梳理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基础上,从独立学科和交叉学科两个视角对旅游学的研究体系进行了解构,并从人地关系角度对旅游学研究体系进行了重构。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学现有研究体系无法达到高度的逻辑自辩,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而通过解构现有研究体系,进一步确认了"旅游学作为交叉学科"的观点,并将旅游学研究体系构建为人地二元结构。其中"人"是由主人和客人构成的主客二元结构,"主人"进一步细分为原住民与从业人员的二元结构,"客人"则可进一步细分为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二元结构;其中"地"则由目的地与客源地构成二元结构,"目的地"可进一步细化为人文类和自然类二元结构,"客源地"则可细化为亲景地和疏景地二元机构。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春丽  刘鸽  刘继斌 《人文地理》2006,21(1):116-119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在对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文脉分析,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十大类,针对这十类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产品开发构想,并根据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组合情况构建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空间结构,提出了"三个核心、十五个经典区域、五条主线路"的空间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3.
程晓丽  黄国萍 《人文地理》2012,27(6):145-150
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旅游系统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组合不同。合理组织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认为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模式,目前正处在放射与凝聚共存模式阶段。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重点开发建设淮河风情旅游带、皖江城市旅游带、徽文化旅游带和合黄联动旅游带四条旅游轴线,在现有三大旅游板块的基础上构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四大旅游板块,形成新的"点-轴-区"旅游空间格局。提出通过提高政府统筹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旅游市场营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旅游资源保护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兆萍 《人文地理》2002,17(6):37-40
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旅游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非理性的旅游及其它经济活动以及片面强调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是陕西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陕西省必须实施可持续旅游策略,树立资源忧患意识,改革旅游资源开发体制,建立资源价值合理化机制,实施绿色营销等,努力做到资源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物质性旅游规划的弊端,规划中越来越多的考虑了"历史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社会公正"等文化因素,这些零散的"旅游与文化"融合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规划理论。本文根据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生态思想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原理,以人类精神文化需要和旅游规划实践为现实需求,结合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文化生态系统与旅游规划系统进行耦合,实现旅游规划中"工具要素之形"与"文化生态要素之神"的统一,构建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16.
旅游影响的因子体系及生成机制——以丽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佑兴 《人文地理》2007,22(6):98-104
论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因子体系及其生成机制的问题。论文分析了旅游影响的旅游影响动力因子模块、旅游影响应力因子模块与旅游影响规范因子模块三大因子模块及其主要因子、属性以及对旅游影响的作用。作为旅游影响动力因子的旅游流系统是通过旅游流各因子的各种行为对旅游影响产生驱动作用的,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系统各因子产生响应,旅游制度创新系统通过规范各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来达到对旅游影响的调适和优化,这三大旅游影响因子模块是在经济场、信息场、心理场、引力场和生态场等五种旅游影响场的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通过旅游影响的不断反馈而生成的。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影响的主导因子的差异性,并指出四种不同类型的旅游影响生成机制。最后,论文以丽江作为案例进行了旅游影响生成机制的分析,认为丽江的旅游影响是多因子主导的旅游影响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晋峰  段骅 《人文地理》2001,16(5):62-65
本文应用系统论和地理学的方法,对旅游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证,认为旅游系统指旅游活动系统,由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媒介三部分组成,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是系统的唯一功能,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地域性六大特点。旅游规划的对象是旅游目的地系统,本质是通过开发最富地方特色、最具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增大目的地系统的旅游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系统的高效运转,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客源市场和其它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8.
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晓霞 《人文地理》2004,19(5):18-21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陕西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要进一步发展旅游,就必需以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对陕西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为依据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即以名城文化为主体,结合史迹文化和节庆文化来整合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并针对陕西文化旅游的发展探讨了具体的文化旅游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卞显红  沙润 《人文地理》2008,23(6):106-112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对城市旅游增长极与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及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费用最小化行为是一种重要的实现推动力。旅游企业在城市旅游核心区或边缘区的布局是旅游企业在固定成本与旅游接待人次两种因素之间博弈的过程。旅游企业选择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还是在非集聚区布局取决于在集聚区获得集聚经济的程度、集聚区产生的集聚不经济程度及非集聚区土地等成本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20.
陈岗  黄震方 《人文地理》2010,25(5):124-127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对于旅游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在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基于旅游景观意义的博弈,旅游文化主体不仅把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改造而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而且在此基础上赋予它的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从而完成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现象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基于文化主体意义博弈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