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从太空看地球,更像是一颗蔚蓝色的巨大水球。水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江河流域,水是生命之源头、生产之要素、生态之基础,水是人类生产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水是人类文化源远流长的载体。地处黔中腹地的清镇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南岸,距贵阳22公里,是  相似文献   

2.
东南看海     
在地球的自然景观中,人类对海洋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向往。大海的潮汐和波涛、礁石和沙滩、日出和风暴、连同大海的浩瀚无边和深邃神秘都会使我们产生遐想、得到启示。这也是全世界“蓝色旅游”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3.
地球是我们人类和很多生命生存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人类是它们中的佼佼者,我们有着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这些变化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们人类是地球的主人,更应该是地球的卫士。我们应该为地球的和谐负责。  相似文献   

4.
2002年3月15日英国专家凯文·孟席斯发表惊世高论:郑和最先环绕地球,发现新大陆。孟氏所说在提高郑和对世界航海事业的贡献的同时,也是对中国郑和研究专家学者的挑战,因为大多数中国学者持郑和下西洋最远达非洲东岸说。后学大胆、冒昧,试图从中国历史文献中探讨郑和船队是否到过美洲。[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海洋中国     
《南方文物》2005,(3):138-138
海洋构成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主体,她的蔚蓝色是人类生命演进之舞的主旋律,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时刻在倾听着海洋的涛声,没有人不认为人类的明受益于海洋,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历史。海洋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性,21世纪将是全人类走向海洋的世纪。  相似文献   

6.
夏日的冰点     
在我们人类生存的蔚蓝色地球上现代冰川只占全球面积的百分之三,而能作为旅游资源的冰川景观更是稀少罕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冰川既神秘又遥远,除极少数登山家、探险者和科考人员外,一般人都很难新睹冰川奇观。在我国境内,贡嘎山海螺沟冰川以其距大城市最近(距成都282公里)、最易进入的低海拔海洋性现代山谷冰川而成为欣赏大自然奇观、探索大自然奥秘、了解冰川知识的理想场所,成为我国旅游风景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7.
夏威夷风情     
王君 《丝绸之路》2006,(7):72-73
夏成夷位于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气候湿热,土地肥沃,一年四季花草不败,到处洋溢着热带旖旎的风光。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夏成夷群岛犹如一块块翠绿的宝石,边上环绕着金色的沙滩,它们在蔚蓝色的大海的怀抱里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8.
《湖南文史》2010,(2):61-61
神秘预言一:两极倒转。某些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声称,到2012年,地球将会两极倒转,地球外壳和表面将会突然分离,地心内部的岩浆将会喷涌而出。分离的大陆会将整个人类填人大海,地震、海啸、火山以及其他灾难一起出现。  相似文献   

9.
<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我们生命的承载之舟。尽管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面积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人类是地球上的新客,从早期智人的出现算起,至今只有20多万年的历史。这段时间与地球46亿年的悠久岁月相比,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地球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它孕育了智慧的人类,铸就了我们健康的身心,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经济的事业中精力充沛,创造无数的文明奇迹。人类一出现,就与地球形成  相似文献   

10.
《文史博览》2010,(2):61-61
神秘预言一:两极倒转。某些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声称,到2012年,地球将会两极倒转,地球外壳和表面将会突然分离,地心内部的岩浆将会喷涌而出。分离的大陆会将整个人类填人大海,地震、海啸、火山以及其他灾难一起出现。  相似文献   

11.
郑和是否确实是云南昆阳人?这曾经是一个长期的疑问。直至上世纪初年,随着郑和为其父在昆阳月山所立墓碑的发现和研究,这个问题才最终明确。但是,直至今天还有人在问,在众中的文臣武将中,明成祖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一个山里人来统辖这支两三万人的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舰队?照常理推测,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本应该是"海边出生,大海里成长"。  相似文献   

12.
渤海击浪北戴河。美丽的渤海有时也会发怒。一天,风并不太大,海浪却咆啸如雷。蔚蓝色的大海突然巨浪滔滔,两三米高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席卷而来,直扑海岸一二十米远。平时喧哗的海滨,这天连一个人影也没有。这时,毛主席要下海游泳。我们四个队员,加上中队长韩勤余,五个人陪同主席下海,主席走在前头,中队长在他身后,我们四个分别在左右,大家一齐向海里走去。刚走了十几米远,一个大浪卷来,把我们几个全都掀倒推上岸边好几米远。我们担心主席的安全,忙翻爬起来扶他。幸好,当大浪扑来时,韩中队长在主席身后,一把将主席抱得紧紧的…  相似文献   

13.
陈晶 《郑和研究》2005,(4):72-73
今年正值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庆。六百年前,当现代工业还没有在地球上萌芽的时候,一个中国人敢于用没有机器动力的木船扬帆远航,确实需要非凡的勇气与毅力。  相似文献   

14.
人类必须在生物圈生存。由湿地,森林,海洋三大系统支持的我们的家园必须由我们来倾力保护。在这些系统中生存的物种是我们环境的警师,我们对他们的保护即是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15.
我是属于海的,尽管生在内陆。十三岁那年,第一次见到了大海,就被她深深地迷住了。此后,每当我面对大海,聆听美妙的拍打海岸的涛声,注视着变幻莫测的色彩,揣测着深不可测中的神秘,总会感到陶醉和惶恐。后来读到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就梦想着自己也有艘“鹦鹉螺号”,遨游大海。去探寻隐藏在深邃中的奥秘。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有过的梦想吧。人类正是在不断地梦想和实现梦想中成长和进步的。尽管岁月匆匆,青春易逝,但我们不该放弃梦想和忘记我们曾有的梦想。  相似文献   

16.
一 雪域高原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浩瀚的宇宙什么生物都没有,只是一片汪洋大海。很久以后,因天天刮大风,海面上起了一层薄薄的泡沫面。大风把空气中的尘埃吹到上面,日久月累,越积越厚,终于形成了大地,世界由此诞生。 这则大海变陆地创世界的传说,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地球原本是混沌一片的汪洋大海,由于物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歌颂中华民族航海事业的先驱郑和的伟大业绩时,常习惯于将郑和与西方航海家相比较。我们比较的着眼点往往在:郑和航行的时间早于哥仑布与麦哲仑等人,郑和的船队的规模远远超过这些西方航海家等。今天我们展望新世纪郑和研究时,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会发现郑和与上述西方航海家既有一定的可比性,也有某些不可比性。笔者想就此人手,作一点分析。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指正。  相似文献   

18.
段扬 《文史春秋》2011,(12):57-61
珍珠,孕育在珍珠贝腹内。珍珠贝,生长在大海和江河湖泊之中。在人工养殖珍珠尚未出现的漫长岁月里,人类要想获得珍珠,必须潜人大海和江河湖泊中去采撷珍珠贝,然后剖开珍珠贝寻找珍珠。人类采撷珍珠的历史,是用血肉之躯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人类采撷珍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与危险的过程。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采撷珍珠的职业,是一个高危职业。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能不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在郑和下西洋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郑和。能不能产生海权思想,这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有关资料,或者没有流传下来,或者尚待进一步去查找、证实,使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使有争议的双方达成共识。这在当前的郑和研究中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如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度,也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进入了现代社会,计算机和现代的通信手段改变着人们的工作载体。由计算机网络构筑而成的数字化虚拟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意义越来越大,一个数字化地球正日益展现在我们面前。数字化信息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向人类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