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平南铁屎塘冶炼遗址位于广西平南县六陈镇大妙村,为2006年春季田野调查过程的新发现.本文采用金相、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SEM - EDS)等研究方法,对平南铁屎塘汉代冶炼遗址的12个炉渣冶金遗物样品进行了成份和显微组织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为炼铁遗址,炼铁渣均属铁硅系,至少存在块炼铁冶炼方法.铁硅系炼铁渣中残存有生铁颗粒.  相似文献   

2.
西南丝绸之路是长江上游地区通向域外的主要交通孔道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后,近年来它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青睐.其神秘绮丽的面貌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一股对西南丝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研究的热潮正在兴起.西南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蜿蜒穿行于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进而沟通了古代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各民族共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西南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南丝路上的各民族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各民族在丝路上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南北有异,因此他们在开辟西南丝路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侧重.本文只拟对两汉时期西南丝路上的汉代移民作一些研究,对他们的来源、迁徙、分布及其在开发西南丝路中的作用作一次较为系统的探索.至于其它民族,如滇、夜郎、巴、蜀等在开辟西南丝路过程中所作的贡献,笔者已有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3.
土司制度的进步作用和走向反面的过程就是改土归流的社会背景。 中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元明清时期,西南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同时,西南各民族在政治等方面,又与内地封建地主政治存在重大差别。于是,元、明、清政府对西南多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有别于内地的不同的政策——即“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这种政策即适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又服务于封建中央王朝的统治。成为元、明、清各朝解决西南地区民族问题所施行的基本政  相似文献   

4.
西南边疆乌蛮源流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蛮在西南边疆民族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上承氐羌系统的昆明、叟等民族,下启现代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各民族,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民族群体。乌蛮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西南边疆民族的分化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论商周王朝与古蜀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饶的四川,历来被誉为“天府之国”。古代蜀国先民是这块西方“乐土”的主要开拓者。蜀国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牧誓》,是参与武王灭商的八个盟国中的一个。此后,犹如昙花一现,在西周和春秋长达五六个世纪的古代典籍中就很少提到它。由于文献记载缺乏,这段蜀国史几乎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汉代以后杨雄、常璩根据民间传说整理出来的《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叙,神话色彩很浓,使商周时期的蜀国史又蒙上了层层迷雾。  相似文献   

6.
商代,位于商王朝西南的古蜀王国以今四川广汉三星堆为都城,西周至春秋初期以成都为都城,春秋前期一度以郫邑为都城,至春秋中期最终定都成都。商周春秋时期,古蜀王国的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战国时期,蜀国向北保有汉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东据有嘉陵江以东地区,成为中国西南的泱泱大国。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0月11-12日,由云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中共龙陵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抗战时期西南边疆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云南龙陵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学的30余名学者与会,围绕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社会与民族政治、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史地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郝素娟 《史学集刊》2015,(2):115-121
汉族人口大量迁入西南边疆,成为西南地区的独立民族是在元代。元时汉人以自由性迁徙与非自由性迁徙两种方式进入西南边疆,自由性迁徙即躲避战乱的关中、江淮流民;非自由性迁徙即军事镇戍、诸王出镇、为官出仕等政府行为移民。元代汉族人口南迁规模庞大、范围广,数量接近百万,对西南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南边疆民族档案是民族国家建设与多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在西南边疆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延伸记忆、延续历史、催生新的文明的重要作用。文章运用档案学、民族学原理,在梳理分析西南边疆民族档案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近代西南边疆民族档案的形成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对西南边疆民族档案在近代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展开了比较专门化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司马光民族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光充分汲取自先秦儒家与他同时代欧阳修等人民族观中的有益成份。他提倡了民族和睦观 ;发展了民族平等观 ;丰富了民族诚信观。司马光将孟子的“气节观”、“大丈夫”精神 ,渗透入其民族观中 ,大力倡导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贵州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相对缓慢。经过抗战时期的建设,城市现代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高原、民族等限制,与西南其它省份和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却表现出典型的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论中亚的民族主义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民族主义在中亚各国的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特别对各国主体民族意识方面的表现进行了阐述。作认为,尽管中亚国家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对提升主体民族的凝聚力有帮助作用,然而却导致了非主体民族与主体民族的矛盾,甚至产生了危害国家安全的异己力量。中亚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严重影响到中亚地区的社会稳定,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也带来消极的影响。中亚国家已经认识到民族主义的危害,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抵制民族主义的泛滥,携手共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等三股恶势力。  相似文献   

13.
“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的"西南"主要包括巴和蜀。汉晋时期,"西南"区域概念正式确立,包括巴蜀和西南夷地区。唐宋时期,狭义的西南是指唐、宋王朝疆域内的西南地区,即唐代的剑南道、山南西道、黔中道,宋代的川峡四路;广义的西南还包括疆域外的南诏(大理)以及其它一些民族和王国。明清时期疆域内的"西南"出现了三种主要观点,较之前代范围有所扩大。近现代的"西南"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只包括国家疆域内的西南各地。"西南"概念及范围受地理方位、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还有民族、边疆、政区、经济等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14.
红水河在历史时期有多种称谓。本文认为,一方面,其名称的演变,实际上反映了中原人士对红水河流域地理环境的认识,有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演进过程。另一方面,红水河名称的最终确定,又与流域所经的滇东、黔西南与桂西北三省交界地区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杨龙 《史学集刊》2012,(4):23-31
在中国中古门阀政治的背景下,士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对于维护和提升其政治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北魏前期的汉族士人虽然在政治上受到较大的限制,但他们仍然试图在现有政治状况之下,通过社会交往建立社会网络,从而形成相互间的身份认同并获得有效的政治资源。乡里社会是汉族士人展开社会交往的基础,他们也十分重视。随着仕宦于平城的汉族士人逐渐增多,平城就成了北魏前期汉族士人社会交往的中心。以崔浩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和青齐地区的汉族士人的交往成了这一时期较为明显的两种社会交往形态。当然,汉族士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往往受到政治的牵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拐卖儿童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本文基于公益平台获取的1960-2015年被拐儿童数据记录,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宏观环境分析等方法,针对拐出侧从宏观视角,探讨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①1960年以来,拐卖儿童犯罪经历了极低发期、快速增长期、高发稳定期和低发稳定期四个阶段。被拐男童多于女童,犯罪量夏半年高于冬半年。②1960-2015年以来犯罪高发地区主要是以四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拐卖犯罪由“数地高发”向“全国频发”的格局演进。拐卖犯罪存在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热点省份随时间的推移,呈现由“华东”→“西南”→“东南”的演变轨迹。③地理条件、法律政策、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时空不均衡是犯罪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两周时期,江淮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徐舒蔡楚吴越邗等南方各国流行鼎形繹、缶形繹、鬲形繹、飌形繹、提梁?繹、方繹、双耳兽流繹等,既受中原影响,又承袭土著文化,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域风格。特别是源于江淮地区北部,流行于楚吴徐等国的?繹,代表了东周时期南方系统青铜文化特色,并对中原及百越地区的青铜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以前,内地对广袤的西南地区地理了解甚少,且在地域观念上充满陌生、神秘甚至恐怖感。唐宋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经略的加强与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文人学者对西南地理风物的考察记述明显增多,出现了《蛮书》、《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入蜀记》,《吴船录》、《成都志》、《益部方物略记》等一大批地志名著。这批地志文献不仅在唐宋地理学史上有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多角度对西南地区的物候生态、奇木珍果,金属矿藏、温泉盐井、奇禽异兽、瘿病瘴疫及其农田水利、民族风情等记载,为后世丰富对西南地区地情特色认识,了解与开发西南自然资源与人文地理资源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唐宋西南地志之学的兴盛,不仅标示着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方志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表明内地对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的认知较之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变迁的现代化趋势和社会主义模式,使布朗山布朗族传统社会文化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国家和政府行为,而非现代化影响的自我发展结果.这种国家主导下的计划性变迁,是布朗山布朗族50年来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因.它在导致布朗族社会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也由于缺乏对布朗族传统文化的足够了解而使其变迁的计划和目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代琉球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 ,自明洪武五年 (1 3 72年 )中琉建立正式的藩属关系起 ,到清光绪五年 (1 879年 )琉球为日本吞并止 ,中琉双方友好交往五百余年。此间 ,中国儒家思想和文化传入琉球 ,对琉球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华裔儒学大师程顺则一生致力于儒家思想与文化在琉球的传播。此外 ,他对促进中琉间政治、经济、文化及航海交通方面的交流 ,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