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     
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今日的敦煌故城已是一片败壁残垣,玉门阳关,故址萧然。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却使之焕发出令人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2.
王子云 《文博》2010,(5):60-64
<正>一、敦煌史地敦煌是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一百十一年)置,先是于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于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二郡。但是在春秋时其地已为秦有,如有《左传》所云:  相似文献   

3.
1986年敦煌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它以佛教文化为主,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开凿,有近五百个洞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敦煌莫高窟是以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为三大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中国灿烂的历史研究带来无了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陆安 《文史春秋》2010,(1):34-40
<正>敦煌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是现代意义上的一座小城。然而,敦煌又是一个气势很大的地方,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莫高窟,举世无双,形成了一门显学——敦煌学。在  相似文献   

5.
敦煌图案在莫高窟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建筑、壁画、彩塑三方面共有的装饰图案,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立形态。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图案艺术,对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屏风画是敦煌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兴起于盛唐,经过中唐时期的发展,到了归义军时期发展成熟。盛唐后期,变文由中原地区传入敦煌,到了归义军时期已经十分盛行。屏风画的发展过程中,与敦煌变文逐步形成了比较紧密的关系,尤其表现在创作题材方面。莫高窟屏风画由于所处石窟中的位置、采光等因素,是不太适合直接配合变文讲唱。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米德昉著《敦煌莫高窟第100窟研究》一书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国内外学术史和学术动态对此书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说明敦煌莫高窟第85窟颜料目前所处的状态,用色度计和CIE1976年表色系统进行选点监测,并进行X—衍射分析。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第85窟颜料有7种颜色,其中绿色颜料是最稳定的一种。颜色的色度值不仅反映了颜料当前所处的状态,而且对了解古代画师调色、技法、配比等提供一定的线索。这些信息对保护修复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史天地》2010,(1):95-95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绵延16侣米。1900年5月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公元4~14世纪的经卷和文书等文献材料等文物5万多件,世称“敦煌遗书”。敦煌遗书所具有的重大学术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俄藏敦煌艺术品与莫高窟北区洞窟关系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俄藏敦煌艺术品的收集过程与特征分析,结合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的同类物的比较研究.分析指出俄藏敦煌艺术品的主要来源是奥登堡考察队在莫高窟北区石窟的挖掘所得,同样的道理,表明俄藏敦煌献中的部分也存在相类似的情况。并指出在研究中对俄藏敦煌艺术品与俄藏敦煌献与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物献结合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23年7月,以华尔纳为首的美国哈佛大学考古调查团来到中国,并于同年秋开始西行。一路考察、挖掘了甘肃泾川王母宫、内蒙额济纳等,于1924年1月到达敦煌。他们用胶布剥去了一些墨画,拿走了尊彩塑。1925年初,华尔纳考察团再次来到中国,其主要目的就是剥离莫高窟第285窟的全部壁画。同时还代表哈佛大学与霍尔基金会在中国特色一姊妹学校共同研究中国文化。后由于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华尔纳在敦煌一无所获,燕京大学最终得以入选,遂后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目前,美国共收藏有敦煌壁画10方、彩塑2件、绢画2幅、文书22卷。另外,还有哈拉浩特(黑城)壁画3方、泾川王母宫石窟石雕7件。  相似文献   

12.
莫高窟第3窟壁画是研究莫高窟晚期壁画艺术面貌的重要遗存。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造型样式,即同一种形象有不同的造型特征,如"世俗化"的人物形象、从"神格"到"人格"的毗那夜迦神像、异样的飞天造型等艺术风格都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这种"中国化"突出了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更加说明了元代工匠不束缚于传统壁画的造型模式,艺术上进行圆融创新,同时还构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繁华景象。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考察了莫高窟早期三窟供养人服饰类型及演变,说明了5世纪初敦煌北凉供养人服饰的内容与特色。研究表明,敦煌服饰文化继承了汉魏服饰文化传统,并吸收少数民族胡服文化,在十六国时期形成胡汉交融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集》所录之伯二一九三号《目连缘起》、斯二六一四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北京成字九六号《目连变文》、斯三四九一号《频婆娑罗王后宫缧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上海图书馆藏原卷与伯三三七五合卷《欢喜国王缘》、伯三0四八与斯四五一一号《丑女缘起》、斯三0五0号《不知名变文》经一再校正,尚有可补充的余地,本文对上述诸卷进行了补校。  相似文献   

16.
许建平 《文献》2001,(3):281-284
一百年前,震惊世界的藏经洞打开了,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一个无尽的宝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然敦煌遗书大多为残卷,其中有不少甚至是碎片,因而比定残卷之名成为敦煌学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王治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4):75-92,160,161
本文以敦煌中唐晚期成熟的西方净土变作为历史纵轴上的切片样本,利用中国古代画论当中体现出的视学理论,分析西方净土空间的构成模型及纵深空间的表达方式,并提出"视阶"概念来观察、解读中古时代画师对于不断延伸的纵深空间的处理方法,分析其所蕴含的宗教寓意。  相似文献   

18.
鹿野苑石窟开凿于北魏献文帝时期,位于平城北苑西山中.作为一处皇室宗教营建,其布局设计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北魏平城鹿野苑石窟调查记>认为,第6窟"造像组合出现了一佛二菩萨和窟口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的新形式",这一结论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鹿野苑石窟的造像组合应是一佛二菩萨,窟外两侧的力士像年代应与云冈第二期偏晚或云冈第三期石窟相当,很可能是在北魏中期末或晚期补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