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准格尔地区自晚奥陶世抬升以来,经过1亿多年的风化剥蚀,到晚石炭世复又下沉。海水时侵时退,为植物的繁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并生成巨厚煤层。成煤植物从早到晚分为欧美、华夏植物群过渡类型、华夏植物群早期类型和华夏植物群繁盛期类型,伴随着植物的发展与演替,环境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丁村54∶100地点蚌类化石的环境灾变事件及时代意义朱晓东(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内容提要本文从更新世中晚期临汾盆地新构造运动对古生态环境的影响出发,对丁村54∶100地点蚌类化石的环境灾变事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作者认为,这一事件是由于晚更新世早期临汾盆地...  相似文献   

3.
区域制度环境及其变迁与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人文地理》1998,13(3):35-40
本文给出了区域制度环境及其两大构成要素区域正规制度与区域非正规制度的概念,阐述了区域制度环境变迁的基本规律。本文认为区域制度环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通过限定个体选择的集合及影响区域交易成本制约着区域的城镇化过程。文章最后论述了区域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同城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巩义市100家农户投资行为的调研分析发现:①区域发展环境对农户投资行为影响程度与路径不尽一致,经济环境对农户投资的影响比社会环境更直接;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农户投资愿望更趋强烈、投资结构多元化,经济环境对农户投资影响逐步降低,社会环境的影响增强,且文化制度条件比收入水平对农户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③不同区域发展环境下农户投资行为差异较大,积极开放的文化、制度环境促进农户投资;④农户投资受外部性影响相对较弱,区域特征明显。基于对农户投资行为的分析,提出加强农户投资能力建设与农区发展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源 《中国土族》2007,(1):45-48
一、问题的提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隆起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地球之巅”之称。长期以来,青藏高原以其年轻的地质发展史、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剧烈的环境演变、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以及由此孕育的独特的各民族  相似文献   

6.
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这已是人人皆知,但是究竟由哪种古猿进化而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演变成人类,却仍是未解之谜,成为科学家乃至所有人关注的问题。1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新构造运动强烈,云贵高原的气候和环境发生变化,从热带、  相似文献   

7.
杭州飞来峰摩崖石刻造像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群历经千余年的地质环境作用,目前已产生了多种环境地质病害。为防止地质病害进一步发展,灵隐管理处在阶段基础信息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造像群地质病害的成因,针对性地采取了危岩加固、防渗治水、植被调整等工程保护措施,制定了保护工程分期进行的方案,对造像群划区域、分年度开展综合保护治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一、认识环境的价值体现:把环境创设融入课程系统环境是影响幼儿园课程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在幼儿园,很多教师也重视环境创设,但更多地是把它孤立于课程系统之外,为了环境而环境,为了区域而区域,尽管区域环境的创设也与主题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动态的联系和互动。生态式区域活动的提出,要求教  相似文献   

9.
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孟召宜 《人文地理》2002,17(2):74-77
区域文化观念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区域发展主体。区域活性是对区域发展状态的一种模糊综合评判与描述。文化观念以发展主体为载体,影响区域活性各侧面,成为活性动力源。在具体时空环境下,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一致性和耦合性。在区域综合力各分力中,自然力是基础、经济力是核心、文化力是动力源。概而言之,区域文化观念在影响区域发展主体的同时,以区域发展主体为载体和中介,影响区域活性、区域发展模式和区域综合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循环,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裂谷作用大背景下形成的"云台地貌",是新构造运动的典型遗迹,是中国地貌家族中的新成员。多次的构造运动,尤其是2300万年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云台山独特的"崖墙地貌",奇秀峻险的峭壁峰丛,深邃幽静的峡谷溪潭,各种动态的飞瀑走泉,兼具北方之雄浑、江南之灵秀,成为太行山风景轴线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1.
吴焕新 《攀登》2006,25(6):92-96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和区域人口转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理论及方法,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现代发展历程和特征;从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方面,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应遵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应全面深刻认识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加强循环经济“三大体系”建设,以全面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08,(8):24-25
"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云台山旷奥兼具的地貌景观,成为太行山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的地下水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初步估算有1783亿立方米,占地表水的28.2%。由于青藏高原大多地处山区,地下水基本都流向低处的河流或湖泊。在计算上述地表水资源时,有约1778亿立方米已补给了河流。青藏高原地下水具有类型多样,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水质好等特点。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不少地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沸泉众多。羊八井地热田业已开发。  相似文献   

14.
刘伟强 《人文地理》1991,6(2):37-47
旅游开发的地理评价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地理学评价,应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同时探究区域背景中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和制滞作用。即采用部门--区域交叉相关分析的方法。本文选取了涉及大理市社会、经济、环境的35个要素,根据1984~1988年间的情况,在定量演算的基础上展开定性分析,评价了旅游业对大理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方面程度,亦找出了大理市区域背景中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方面和不够协调的方面。为进一步制定与大理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大理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提供了思路和佐证。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冶铁遗址群为例,对空间结构及其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通过GIS工具进行分析。根据对冶炼活动有显著关系的影响因子,建立遗址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模拟小区域范围内的遗址预测。研究发现,该区冶铁遗址群对地理位置中的坡度和高程因素展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遗址的坡度(7°以下)和高程(650m以下)数值均相对较小;遗址与水系间联系明显,冶铁遗址主要集中在河流交汇处,方便冶炼过程及相关活动水源的供应;而随着冶炉容积(即冶铁产量)的增加,小范围内的冶铁遗址选择,并未以铁矿资源距离就近为最佳选取原则,表明了人类生产活动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减低。  相似文献   

16.
陕西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作为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的产物,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中更新世仍在强列隆升。大约在70万年前,已达到一定高度,成为分割我国南、北方的天然分界。至此以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活在秦岭以北的陕西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自然环境,也随着秦岭的隆升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明显地反映在与远古人类伴生的动物群面貌上。本文拟根据陕西境内几处旧石器时代地点(图1)中所发现的古动物化石,对陕西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作一初步探讨,最后  相似文献   

17.
侯婧男 《风景名胜》2021,(2):0138-0138
在气象区域站供电系统中,电池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气象区域站电池会受到季节、温度、使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其电池的使用寿命远远达不到设计寿命,因此气象区域站要加强对于电池的维护,特别是在冬季,天气过于寒冷也会影响到气象区域站电池的使用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气象区域站冬季电池深土保温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阐述了产业簇群理论、层域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依据。深入分析了特色产业簇群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构建了全球、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尺度的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最后,作者提出了思想观念创新、市场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特色产业簇群培育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等。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明清时期中国瘴病分布与变迁梅莉晏昌贵龚胜生环境疾病是古今人类都必然面对的环境灾害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群体的身心健康,而且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深层系统。探讨历史时期环境疾病的演变规律,不仅能揭示疾病对区域社会发展影响及区域社会对疾病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遗产》2004,(3):86-87
布达拉宫,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建筑物本身构造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建筑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基础下沉和破损,墙体出现裂缝或坍塌、木构件虫蛀、变形等险情。针对布达拉宫建筑群存在的严重隐患,国家拨出5500万元专款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从1989年至1994年,对其开展了第一期抢险维修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