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红点滴     
秦怡 《神州》2007,(12)
接到了让我扮演电影《青春之歌》中林红这个角色的通知,感到很意外。在拍摄《林则徐》外景地,我在两天的时间内读完了小说《青春之歌》。当时感到非常激动,小说中的人物引起了我的创作欲望,并且有了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想象。很久以来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愿望:要创造一个革命者的形象。然而我并没有想到由我来担任林红这个角色。虽然我对林红这个人物抱着  相似文献   

2.
我演林道静     
谢芳 《神州》2007,(12)
我开始扮演林道静接受任务时心里很紧张。当时几乎全国各地都关心着《青春之歌》的拍摄,有许多热心的观众还拟出全部演员名单寄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这说明小说在群众中影响之深,也说明读者要求把《青春之歌》小说搬上银幕的强烈愿望。尤其作为向国庆献礼的剧目,要求水平就更高。而主要角色的成败是会直接关系到一都影片的质量的。可是我能行吗?当时不仅我自己怀疑,就是有些同志也  相似文献   

3.
催嵬 《神州》2007,(12)
《青春之歌》影片形象的产生以及创作的想象和构思,并不是从我接到文学剧本才开始的。小说在报刊上连载的时候,许多人物和情节的描绘,已经引起了我的兴趣,引起了我把小说搬上银幕的设想。1958年,小说单行本出版以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在广大的知识青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年最末的一个季度,许多同志提议由原作者杨沫同志将《青春之歌》改编成电影剧本,由我和陈怀皑同志担任导演。那时候,我正在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突击《老兵新傅》的后期工作,我  相似文献   

4.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经典影片至今魅力犹存。它诞生之时,正值“左”倾文艺思潮流行,影片在开拍前后均曾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而引起争议、遭到批判;又由于原著的特殊背景,在剧本改编、由谁拍摄、演员选定等方面都曾一波三折,最终影片在老一代电影人的努力下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得以公映并获得巨大成功。其中详情请看《纷争中诞生的电影<青春之歌>》一文。  相似文献   

5.
刘知侠创作的《铁道游击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较早的长篇小说,1954年1月最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立刻风靡全国,深受读者们喜爱,被誉为与《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齐名的"红色经典"小说。据统计,《铁道游击队》  相似文献   

6.
《千只鹤》的主题与日本传统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中,《千只鹤》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这部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同时,《千只鹤》也是一部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小说。一《千只鹤》和《雪国》一样,是曾长期在报纸上连载的作品。这部小说共五章:《千只鹤》发表于1949年5月《时事读物》别册,《森林的夕阳》发表于1949年8月《文艺春秋》别册,《志野彩陶》发表于1950年《小说公园》,《母亲的口红》发表于1950年11~12月的《小说公园》,《二重星》发表于1951年《文艺…  相似文献   

7.
关于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卢肃《团结就是力量》流传至今已历经五十多年了,现在人们仍然喜欢唱它。人们唱起这支歌仍然感到振奋,感到它能表达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虽然这支歌已被列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作,但是仍然常常有人问起:这支歌是抗日战...  相似文献   

8.
王永华 《文史精华》2013,(10):62-68
《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即《文艺八条》,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党调整文艺政策的产物,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文艺管理的章程。《文艺八条》对于推动我国的文艺创作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少数文章涉及《文艺八条》外,国内外迄今较少见到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专门叙述。笔者为此搜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试对其来龙去脉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9.
萧也牧建议改名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有口皆碑的是"三红一创"和"山青保林"八部,前四部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后四部则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我们不难发现,在毛泽东提倡文艺"为工农兵而创作和利用"的年代,这八部  相似文献   

10.
SEM在中国旅游研究中的方法论应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元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发表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上的42篇关于结构方程模型(SEM)应用的文献进行分析。重点围绕样本容量、测量变量、模型评价以及研究局限等4个方面讨论SEM在中国旅游研究应用中的方法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正杨宪益先生是成就卓著的翻译家,他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在英语世界颇有影响。此外还英译了《离骚》、《儒林外史》、《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鲁迅文集》、《边城》、《王贵与李香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云初记》、《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从古到今的诸多中国文学作品。戴乃迭去世后,杨先生从原来居住的友谊宾馆搬到  相似文献   

12.
列孚 《南方人物周刊》2012,(10):102-103
记不起是哪一年了,谢芳随某电影代表团访港,我和她有过惟一一次近距离接触。那时的她已年过半百,可是在我眼里,她仍然是《青春之歌》(1959)里的林道静(24岁),  相似文献   

13.
池莉是从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的。最初写诗,随后写小说,在《武汉文艺》及《武钢工人报》上发表。1981年开始在省市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1982年短篇小说《月儿好》发表以后,随即被《小说选刊》选载,被国内的多种文学选本选载,并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介绍到国外,还获得了武汉市的“中青年优秀短篇小说奖”和《芳草》优秀作品奖。其后,池莉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通过系统的读书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观察和深刻体验,创作了被文学界誉为“新写实小说”之代表作的《烦恼人生》及一系列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影响的作品,这些…  相似文献   

14.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相似文献   

15.
本刊在这一期转载了1965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学术研究》上所发表的《写农民的历史,为农民写历史》的文章。还发表了河南地区历史工作者对历史科学为农民服务问题的座谈辑要。历史科学为农民服务,是当前史学界的重大方向问题。它关系到历史科学的发展前途,关系到历史工作者思想的根本改造。本刊对这个问题,将在最近几期继续进行讨论。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同志们,特别是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们尽量写出自己的意见。本刊将以笔谈形式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6.
老鬼 《文史博览》2005,(11):4-11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相似文献   

17.
翻阅延安文艺史料,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所有在延安发表的文艺类文章、作品,包括文艺理论、小说、诗歌、散文(含报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和有关译著,都刊登在《解放日报》这一张报纸上,未见有其他报纸和刊物登  相似文献   

18.
导读     
<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至今仍然闪耀着灼灼光芒。这是一场冲破思想藩篱的举国大讨论,让人们摆脱极"左"的思想束缚,为中国迈向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本期,曾  相似文献   

19.
对20世纪前半叶我们同胞在中国东北研究东亚传统文化的成果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做应该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这些学者的劳动首先引起苏联远东与中国东北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注意。近年来,在哈尔滨出版的《北方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译成中文的20~40年代在满洲的俄国科学学会会员的文章。这些文章当时都是用俄文发表的,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学者很少了解到他们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1914年7月,英国汉学家莱昂纳尔.翟理斯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上发表《〈敦煌录〉:关于敦煌地区的记录》。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看到翟文在短句、释文、英译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于1914年8月给《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投寄了《论莱昂纳尔.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一文,指出了翟文在4个方面存在的12个小问题。《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主编休斯收到胡适的文章后,征求了翟理斯的意见,在1915年1月出版的该杂志上同时发表了胡适的文章和翟理斯的《〈敦煌录〉重译》一文。学术界盛传胡适与翟理斯的这次讨论,但对其详细经过不甚了解,本文试图交代其来龙去脉。胡适的《论莱昂纳尔.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一文,是他发表在重要国际刊物上的第一篇纯学术文章,但一直被胡适研究者所忽略。为便于今后将该文收入胡适全集中,本文最后附有该文的中译本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