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金之夏 《近代史研究》2023,(1):132-145+16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形成以军事委员会统辖全国军民作战的战时体制。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负责军队政治工作的同时,接管了战时民众工作指导权,这意味着军队开始参与党部和政府负责的民众工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立的初衷是统一管理战时政治工作及民众工作,综合领导各方力量抗战。然而,由于军队、党部和政府各方对职权互不相让,无法实现党、政、军的结合。国民党主导的民众工作多头开展,相关各方互无联系,甚至矛盾频发、互相拆台。究其原因,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和派系纠葛直接影响到相关各方的职权划分和工作展开,加之国民党对于民众运动的忧虑与恐惧,导致其主导的战时民众工作成果有限。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爆发后,粤军大部北调,广东兵力空虚。为应对迫在眉睫的日军入侵威胁,国民党广东当局冀望于发动全民抗战,组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以协助粤军抗敌。广东当局在"军民合作"体制下对自卫团实行严格且颇具特色的军事训练,自卫团在对日作战中有效弥补了粤军不足,阻滞了日军攻势。华南战场转入相持阶段后,随着形势的转变,加之国民党民众武装动员机制存在固有缺失,自卫团渐趋蜕化,或被中共争取,或被日伪拉拢,引起广东当局戒备和防范,大批自卫团被缩编或改编为游击部队。至此广东当局尴尬地意识到,国民党固能组建规模庞大的民众武装,但组建之后却不能对其有效管控。此后直至抗战胜利,广东当局再也无意大规模武装动员民众,只依靠军队作战的片面抗战路线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结果,其中国民党及其军队主要负责正面战场作战,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主要负责敌后战场作战。绝大多数学者能够客观、理性、准确地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但也有人片面强调正面战场的抗战功绩,贬低甚至否认敌后战场的作用。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率先擎起抗日大旗,直接对日宣战,领导并坚持敌后抗战。更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对国民党予以必要的让步,提出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建立,成为局部抗战时期最大的政治成果,也是全面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部队生存境况恶劣、士兵营养不良,副食不足的影响至为关键,而重庆卫戍区的情况则是其缩影.受补给方式、地区物价等因素影响,重庆卫戍区驻军的副食获取出现很大困难.为此,基层官长只得频繁就地接洽副食补助,军政当局则出台征购办法并组织代办所、补给委员会等供应机构.不过,各方对策多未能解决问题,强取柴菜、变售图利、施暴勒索等军队扰民行为时有发生,这对驻地军民关系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回看当局对策,其“地方化”改革取径未尽合理,而抗战末期将副食纳入后勤补给的尝试虽合乎理想,却难以完整落实.在物质供应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各地部队对民众的滋扰很难避免,但重庆卫戍区所呈现的严重事态,也与当地特殊的军情、社情有关.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充分调动民众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制定并实施了民众动员政策.但是由于其阶级局限性,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政治上坚持个人独裁和国民党一党专政,文化上禁锢抗日言论、摧残进步文化,且不断制造国共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其史治的腐败等原因,造成其民众动员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国民政府形成了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都曾在对日作战当中采取过游击战争的战法。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国民党人的游击战1939年前后才开始,却在两三年之后即告失败,国民党派往敌后的部队,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真正有实力的武装。与此相反,中共的军队自抗战全面开始的1937年起就将主力开往敌后,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其从最初的约4万人,经过不足8年时间,就发展到近百万之众,所占地区亦从最初的陕北一隅之地,扩展到山西、察哈尔、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南、广东等近十个省份。两相对照,抗战期间中共游击战之成功,国民党游击战之失败,显而易见。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作战积极与否的问题。①除了中共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之外,中共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7.
写在抗战正面战场之背后——一篇被检扣的报道及其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开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一书之战争检讨部分,以及正面战场各次战役乃至战斗的检讨报告,千篇一律,无非是国民党军如何以空间换时间主动实行战略转移,集小胜为大胜。在谈到军事失利原因肘也只是武器装备如何不及日军,军队如何不如日军训练有素,更深层次的原因最多是各部队间不能协调作战等等,这“深层次”还是军官们为推卸失利责任才得以勉强承认的,检讨不出也不可能检讨出真正问题的所在。但是,国民党军队在对日作战战场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因中国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而所谓“一白遮百丑”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战,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作战,也是首次在国际战场上与英、美等大国协同作战。对于国民党军队这一抗日的重大军事行动,国外史学界很少提及,国内的研究也很不够。为此,本文愿就其中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关于国民党统帅部组建远征军赴缅抗战的决策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件大事。国民党统帅部组建远征军赴缅抗战这一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值得探讨和研究。把西南诸省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和依赖外力夺取抗战胜利.一直是国民党统帅部坚…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日谍刺蒋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泽庆 《文史春秋》2007,(10):24-25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最高军政当局曾出现过一系列重大泄密事件,不仅使国民党军队在作战上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就连身为国民党最高军事统帅的蒋介石也险些被日本间谍刺杀。经过紧张调查,国民党当局在其内部破获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组织。更令人震  相似文献   

10.
论国民党军在山东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国民党军在山东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张业赏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主要由共产党军队担负,但也有一些国民党军队在敌后战场作战。如何评价国民党军敌后战场作战,史学界认识尚不一致。本文拟就国民党军在山东敌后战场的概况作些探讨,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根据地施行的目标在于"整个把人民变为军队"的军区体制,被认为对华北抗战的坚持和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事实上,不管是"全民皆兵"还是军区体制,中外有诸多类似先例。同时期的阎锡山、国民党也有相关构想和实践,中共在江西时期亦曾设立军区,但与根据地的军区体制相比,在多方面尤其是实际效用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军区通过艰苦细密的工作有效整合了党政军民等几大要素,广大民众被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并切实发挥作用,军队和民众也由此结为一体,在相当程度上真正实现了"全民皆兵"。  相似文献   

12.
游海华 《安徽史学》2018,(2):109-118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淞沪抗战中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妇女抗日救亡团体,后来的全称为"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抗战初中期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产物。该团以劳动妇女为主体、以胡兰畦为核心,既做军队服务和动员,又做地方和社会动员,是军队和社会士气的鼓动者,也是军民联系的桥梁和军民关系的润滑剂。在1937年10月至1940年10月的三年中,服务团团员先后在沪苏皖赣浙鄂豫湘等八省市留下了舍己救国的艰辛足迹,在民族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妇女从军,无疑凸显了普通女性在民族抗战中的特殊作用,也彰显了女性在历史大变革中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年余前,随着台湾方面解密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情报作战内容和戴笠部分档案,以及台湾三卷本《戴笠与抗战》的出版,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大白于天下。如汪伪政要周佛海早在1943年就已加入军统,为重庆国民党政权服务。他与戴笠一直保持单线联系,为了绝对保密,就连军统局高层的唐纵、周伟龙、毛人凤等人对此事都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4.
杨雨青 《民国档案》2016,(2):125-131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派遣马歇尔特使来华调停国共冲突,并给予国民政府大量援助,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美国提供援助的本意并非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但最后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未能成为促使国民党改革及国共和谈的推手,反而成为"内战的制造者和鼓舞者"。本文主要利用蒋介石日记及其他档案史料,研究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的博弈,分析蒋介石如何使美援从压力变为助力。  相似文献   

15.
何孔蛟 《安徽史学》2021,(4):86-95,116
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建立了以皖西为核心的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新桂系借鉴治理广西经验,结合敌后抗战实际,加强根据地建设,使根据地在敌伪环伺的险恶环境中,一直坚守至抗战胜利.大别山敌后游击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一定的战略震慑作用,牵制了日军兵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打击了日军有生力量.但由于国民党政权自身的局限性,根据地内党政协同不够、派系斗争激烈和民众动员工作的有限性,使根据地未能持续发展壮大,逐渐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6.
太原会战由平型关、忻口、娘子关作战组成。八路军参加了太原会战的全部作战并参与了会战的组织指挥。作战中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混合编组,共同战斗,同处于一个战场,是"战场作战的配合",即战场正面作战的配合。八路军的作战是以正规军在战场侧面与敌之背后进行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这个时候与正面战场所对应的敌后战场产生所需要的条件还不具备。这就是"敌人占地甚广"还没有产生,敌后战场所依赖生存的根据地还没有建立。因此太原会战是由国共两党军队共同进行的,将正面战场称作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7.
以外媒的批评为契机,从1944年初开始,蒋介石曾打算刷新抗战七年来国民政府在行政和人事上积累的弊端,但后来由于日军发起一号作战,此计划终止。然而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其内部要求政治革新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并逐渐发展为一场要求改革人事的革新运动。面对内外各种压力,蒋介石有一个观望的过程,最后在时局的逼迫下,蒋不得不调整行政院以及中央党部等各机关部门人事,成为抗战爆发以来国民党以及国民政府中央机关最大的一次人事调整。1944年的人事调整和改革,是国民党为应对日军一号作战引发的军事以及政治危机,而进行的一次体制内的自省,改革政局的走向,完全取决于战局的发展。面对1944年国民党的危机,蒋介石作了一个通盘的战略布局,即以改革人事、建立战时内阁以及计划访问英美等三项措施,来分别应对国民党内呼吁刷新政治、中共要求建立联合政府以及英美督促加强军事等内政和外交上的各方压力。改革的过程和决策心理,充分体现了蒋在处理政治危机中的思维特征和政治手腕。  相似文献   

18.
罗海岩 《百年潮》2010,(7):61-65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大家庭的兄妹中,既产生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主席夫人和电子部副部长等中共高级领导和知名人士,也有人担任了国民党总统的经济秘书、国民党空军总部的作战处长等,虽政见不一,但兄妹问融洽仍同手足……  相似文献   

19.
朱培德作为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蒋介石的幕僚长,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淞沪抗战,对日态度经历了由避战到迎战的转变,促成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侵略野心的彰显,另一方面则是他有着基本的民族主义思想。朱培德积极参与了多项国防规划与建设,筹划军队整理与加强训练,他的努力成为抗战准备的一部分。朱培德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思想变化与行为相当典型,可为部分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金之夏 《民国档案》2021,(2):125-134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大力发展军队政治工作,期望以此提振军队战斗力.独立于部队的政工体系,一向是国民党推进军队中央化的重要工具之一.抗战期间,通过人事安排及干部的培养与调训,蒋介石利用黄埔系进一步巩固拓展了其对全国军队政工体系的控制.这一系列政工人事运作,无疑推进了政工人员专业化及军队中央化,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