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金燕京城研究史由遗迹实录、舆地考证、历史地理、城市考古四个前后相继的学术传统构成。作为最早开展复原研究的古代城市之一,百余年间呈现出多达三十种复原图,且迄今仍存争议。对这一学术史案例的分析,旨在检讨城市考古方法论,总结如何合理运用各类文献、地图以及调查、发掘资料,对古今重叠型城市进行复原研究,并对城市考古的解释模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文物》2020,(7)
正北宋洛阳城沿用自隋唐洛阳城,其文献和考古资料丰富,宋以后破坏改动较少,是研究洛阳城市史的重要环节。本书使用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梳理考古勘探、发掘以及历史文献材料,对西京外郭城、宫皇城及住宅、墓葬、官署等其他城市要素进行了复原研究。研究表明,北宋西京外郭城以河南府廨所在临阛坊为中心,呈现出市  相似文献   

3.
青溪是六朝建康城东一条重要河流。五代杨吴、南唐时期,青溪水被截入金陵城外壕中,原城内青溪部分逐渐湮塞废弃。近些年来,南京城市考古和六朝建康城市空间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确定了建康宫城的范围,进而可以明确青溪所在的区域范围,结合史料和在此区域考古发掘的多处河道遗迹,基本可以复原出建康城东侧青溪故道。这一研究为复原六朝建康城水系及城市空间形态提供了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建筑复原研究,提出了营造尺、平面、立面复原方案.研究表明,该遗址可能是一处帝陵上宫,且不是宋高宗永思陵,其磉墩、踏道等做法较为特殊,可以丰富既有建筑史认知.建筑研究和田野考古发掘的通力合作对相关考古发掘与古代建筑研究皆有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读天下     
<正>3D技术复原乌鲁克德国考古学家用3D技术复原了苏美尔城市乌鲁克,以纪念乌鲁克考古100周年,考古成果正在柏林国家博物馆展出。乌鲁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于今天的伊拉克穆萨纳省,人类在此连续生活了5000年,公元前2900年最为兴盛,可能有5~8万居民在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据网络媒体综合整理)  相似文献   

6.
任冠  魏坚 《江汉考古》2020,(4):102-111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城市考古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借助遥感技术,在识别遗迹的基础上,首先可以对城址开展地图测量,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可以获取不同精度的地形地貌数据,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城址的空间环境和布局结构,最终可以为城市复原研究提供线索,提高田野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面,本文提出了"城市圈"的概念,将城址与周边遗址和自然环境纳入同一个空间集合进行考察,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行之有效的剖析城市空间属性所反映出的人地关系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长乐是福州的辖县。本文建立在全面梳理历史文献记录、古地图、老航片以及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并涉及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的应用,对长乐古城址进行复原,探讨长乐老城区作为大型聚落的发展演变,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城市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作为唐中期以后逐渐发展的地方性城市,长乐的城区发展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但其城市核心仍然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规划色彩。  相似文献   

8.
马世之 《华夏考古》2001,(1):110-112
20世纪后半叶,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迎来了楚文化研究的黄金时代,众多楚城、楚墓的发现,以及大批楚文物的出土,使我们对楚文化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为重写楚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一时,楚文化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向有"南楚北夏"之称.与之同时,先秦都市的绚丽画卷,使得城市考古成为学术研究的又一热点.郭德维先生紧紧围绕这两大"热点",尽力捕捉各种学术信息,及时推出了《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一书,对沉寂2000余年的楚都纪南城,经考古发掘后,再进行复原研究,使得巍峨的城垣、富丽的宫室、巨大的陵寝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颇有"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辞·招魂》)之感.  相似文献   

9.
天津张湾古船是天津考古历史上首次科学考古发掘与发现的大运河沉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漕运史、水利史、交通史、船舶发展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天津张湾古船的保护修复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严格遵循了古船修复的原则,按照古船营造方式较好地复原了古船的原始型线,完成了古船的整体修复。经修复复原后能体现出该古船的原始风貌。  相似文献   

10.
陈月莹  魏文斌 《华夏考古》2021,(2):111-120,128
作为文化遗产虚拟复原的重要手段,BIM技术需明确其复原理念和方法.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第44窟为例,阐述文献、数据、调查与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复原方法,所遇问题和复原意义,指出BIM技术在遗产虚拟复原中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为日后的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6~2008年,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对河南省博爱县西金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一座。发掘期间以恢复和复原该遗址龙山时期的人地关系演变为主要目标,积极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尝试,从事古地貌、古气候、植物、动物、石器,以及经济区划、遗址资源域、聚落考古等几方面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对研究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完整提取,实验室清理,后期修复复原的工作流程对陕北米脂出土汉代玉覆面进行了及时保护及有据复原。利用X-光探伤、多光谱摄影、三维扫描和高清摄影等信息提取记录技术,对整个清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提取和记录。同时通过总结工作过程中可以避免的问题,阐述了实验室考古与现场保护的紧密关系。强调了作为整个大考古理念的不同阶段,需要有各个领域知识结构的团队共同完成。其中文保人员参与的作用,除了未雨绸缪及时介入,还需结合专业所长,准确合理地选择与使用现场保护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协助考古人员完整保存考古学信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汉泗水王陵墓原样复原技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俐 《东南文化》2005,(4):92-96
在制作泗水汉墓考古成果展中,研究了泗水王陵复原方案,精心设计了墓室、地层的制作工艺,解决了复原陈列在材料选择、工艺操作、工具运用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淮安运河村战国墓木雕鼓车为迄今先秦考古中所仅见,是国家一级文物。对它的保护和修复,不仅是对该车的抢救和保护,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历史文献所进行的一次先秦鼓车的实验考古。本文在发掘、复原、复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该课题是对中国古代车制研究的一个贡献,也为研究和展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15.
目次一楚王陵铁甲胄的出土情况与特点二关于铁甲胄复原的方法和过程三楚王陵出土铁甲片的形制四楚王陵铁甲胄的复原研究五楚王陵铁甲片的金相分析六小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联合组队,对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汉兵马俑坑以东约400米处狮子山顶的一座大型西汉楚王陵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取得重大成果,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狮子山楚王陵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0月,为配合清代恭王府银安殿的修建复原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银安殿庭院基址及东路乐道堂庭院的垂花门基址进行了考古清理发掘。此次发掘不仅为复原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参考,同时亦对清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GIS技术、VR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存储、分析、管理、展示与传播信息的新型信息技术。考古领域应用G IS、VR技术,一方面可以对考古对象做数据采集,进行建模和复原,实现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数字博物馆,一方面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使用地理模型分析等方法,为考古工作和研究服务。随着GIS和VR技术等信息技术在考古和文化遗产领域的推广,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拓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的新形式,丰富文化遗产的内涵,极大地提升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尹达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31—1935年是他考古的奠基期,1936—1937是他考古丰收期,1938年—1949年是他对中国考古学体系的酝酿期,1950—1983年是他对新中国史学、考古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挥指导作用的时期。尹达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巨大贡献:1.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第一代开路先锋。2.是详细论证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分期问题上错误观点的第一人。3.倡导、指导以考古材料复原历史的正确研究方向。4.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考古研究的领军人。尹达身后形成的诸如文明起源等的理论诚然是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是尹达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延伸和继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于文献和考古资料 ,对西汉时期分布于秦岭地区的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黑熊、棕熊、草兔、麋鹿等七种动物名称、习性和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 ,复原了当时动物的生态环境 ,希望能为目前政府开发大西北、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考古发现揭示出东华门遗址所在地是成都两千余年未变的城市中心。东华门遗址地表多被现代大型建筑叠压,遗迹未能完全揭露,遗址时间跨度大,地层上存在叠加打破现象。通过考古成果结合历史文献、数字化技术研究,提出东华门遗址数字化阐释与展示构想:以时间为叙事线索,选取东华门遗址鼎盛时期的人文及自然风光为展示重点,采用历史场景时空对比、时间轴推演、数字化场景复原、虚拟漫游、诗词互动、MR导览、AR书签卡等多种数字化展现形式,帮助公众理解丰富多元的遗址价值内涵,提高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参观体验,为考古遗址数字化阐释与展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