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靖初年发生的"大礼议",使朝臣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对立情绪。"李福达案"本来只是一桩发生在地方的讦告案,但因议礼重臣武定侯郭勋致信嘱托,遭到山西巡按御史马录弹劾,竟使这个地方上的案件与朝廷中的政争交织纠缠起来,以致案情发展一波三折,终审结果屡遭质疑,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大疑案。通过梳理此案的来龙去脉和审理过程,可以看出,自马录弹劾郭勋后,此案便上升为广受关注的公共事件,案情审勘不可避免地受到朝廷政争的干扰。对于终审结果,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从法律角度看,它确实避免了一桩大冤案的发生;从政治角度看,它又确实成为皇帝和议礼新贵们打击异己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清末,天津巡警总办段芝贵为求升官,把女艺人杨翠喜献给庆王府贝子衔御前大臣载振。载振私匿杨翠喜于金屋,御史赵启霖联合同僚岑春煊上奏朝廷,要求弹劾,由此引出令朝野哗然的官场花案。花案其实是两派政治力量你死我活斗争的表象,只可惜无辜艺人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清末轰动朝野的一桩官场花案》详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及隐藏其中的权力斗争,值得一阅。  相似文献   

3.
"顾孟余案"是监察院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政治风波,而且对以后监察院的弹劾制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弹劾制度的运行程序为线索,对"顾孟余案"进行解读,并分析监察院弹劾制度及国民政府监察院的制度设计、运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天的监察制度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1934年监察院弹劾时任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国民党中政会在汪精卫的力主下出台旨在限制弹劾权的《关于监察院弹劾案等三项办法》,从而引发对中政会权限的争论。在监察院和舆情均对中政会权限提出质疑时,汪、蒋均表示中政会权威应予维持。透视"三项办法"的出台,既是中政会在实际运作中突破"指导"权限的展现,亦是国民党高层政争的结果。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孙科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矛盾与相互利用,是导致"顾案"持续发酵的制度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卢艳香 《史学月刊》2014,(3):53-59,115
1934年监察院弹劾时任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国民党中政会在汪精卫的力主下出台旨在限制弹劾权的《关于监察院弹劾案等三项办法》,从而引发对中政会权限的争论。在监察院和舆情均对中政会权限提出质疑时,汪、蒋均表示中政会权威应予维持。透视"三项办法"的出台,既是中政会在实际运作中突破"指导"权限的展现,亦是国民党高层政争的结果。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孙科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矛盾与相互利用,是导致"顾案"持续发酵的制度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教育转型是清末新政时期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之一,这一转型既有来自朝廷的制度设计,也有地方的自主参与。清末温州地方兴学和经费筹措大多采取士绅"同人集办"的方式,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士绅"圈子"往往成为地方兴学的主体。作为其时惟一的府级学务管理机构,温处学务分处虽系官绅合设,但极具绅治色彩。它的设立,不仅促进了地方士绅的集结,使得他们的兴学活动有了体制化的依托,同时也使本地区在兴学事务上较之省内其他地区呈现更多的自主性。概言之,朝廷在学务场域的权力让渡与地方士绅的兴学能动性的互动,促成了一个颇具自主性的地方学务空间,从而使清末地方教育转型呈现出明显的"国家化"与"地方性"同时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李福达案看明中期的法制状况高春平嘉靖初年,"大礼议"之争风波未息,又发生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此案牵涉到民间秘密宗教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纷争。因此,审理一波三折,几经反复。最后,主持终审的张璁、桂萼、方献夫三人秉承嘉靖帝意旨,置法律与事实于不顾,严刑...  相似文献   

8.
罗文干案是牵动北洋政治全局且与外交瓜葛密切的大案。案件固然有被告涉嫌触犯刑律作为实体,但政治及外交因素的作用也未可忽略。直系内部"保派"谋求推倒"洛派"内阁的政争是此案发生的政治背景;被告得以躲过法律制裁,与"六一三"政变后反直三角同盟形成、直系内部矛盾缓和,外交上又不得不起用作为连带被告的顾维钧等外交系领袖有关;列强借关税会议、法权会议对中国施压,也是司法处置朝着有利于被告方向变化的因素。不过被告的无罪宣判并不意味着案件了结,奥款合同善后问题谈判在直系统治崩盘后得以继续。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外交努力,挽回奥款展期合同造成的200余万镑损失,反证当初检厅控告罗案被告渎职损害国家利益等罪,并非子虚。  相似文献   

9.
史云  李新 《文史月刊》2003,(6):26-34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中,给“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可能是最受人们注意的大错案之一。因为此案是建国后的第一桩大错案,是中国文坛上牵涉最广、蒙冤时间最长的一桩大案。此案长达25年之久,入狱受审的人员数以千计,当时被正式定为“反革命集团”成员的就有78  相似文献   

10.
张建功 《文史精华》2012,(11):17-27
文革时期,在"党内大奸"康生制造的诸多冤案中,"新疆叛徒集团案"是其中罪大恶极的一桩。此案涉及我党政军百多名要员,其中24名被逼屈死。康生阴险狡诈,翻云覆雨,肆意陷害,丑恶嘴脸尽显世人眼前。请阅《康生与"新疆叛徒集团案"》一文,尽观历史真相,彰清者以清正,揭浊者之污恶。  相似文献   

11.
乾隆十三年因孝贤皇后去世而引发的一系列国服期内剃发案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其实质是乾隆皇帝欲借此事件整饬官僚集团以立君威,并借此警惕朝廷中出现朋党政争。但这给后世君主处理此类案件带了困境,即如遵循乾隆的先例便会造成科刑过重的后果,如不加苛责或者科罚过轻则会有违国制和祖宗先例。这种情况下,后世的君主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处理方式,即用具有概括性功能的"违制律"来化解这个困境。。  相似文献   

12.
正同治五年(1866年)秋季发生的新任湖北巡抚曾国荃弹劾湖广总督官文一案,是晚清政坛一起重大事件。此事不仅使曾国荃自己"构怨颇多,将来仕途易逢荆棘",而且在清朝中央、地方乃至曾国藩集团内部,都引起极大震动。曾国藩更是进退失据,有苦难言,深恐由此招来大祸。待到处理结果出来之后,曾国藩虽然觉得极不公平,但内心的恐惧仍然无法消除。随之而来的是曾国藩集团遭到清政府一系列报复,  相似文献   

13.
都察院是明代设立的重要监察机构,为风宪耳目之官,总负正风肃纪之责。明代对其所属监察御史的选用,要求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官吏。除了普遍性的清正廉洁这一操守要求外,还十分看重其"介直""骨鲠"的个性。在任职资格上,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打破了新仕进士不得除授御史之职的规定。明中叶后,监察御史选用"多不得人",管理御史的"宪规""条约"成为空文,御史不断参与到朝廷的政争之中,使明代官僚体系的有效监督、净化能力不断削弱,这是明代政治日趋腐朽,不断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试论第三届国家杜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届国家杜马是根据1907年6月 3日颁布的新选举法产生的,十月党人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从革命的角度看,它与第一、二届杜马相比确实是一种政治上的反动,但若从现代化及俄国历史发展进程角度看,它又有积极的一面。它保住了1905年的立宪成果,同时又使议会和政府达成共识,促进了立宪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改革,解决了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清代地方档案中的命案为我们研究司法档案虚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来源。《巴县档案》命案显示,司法档案文书存在"真实"与"虚构"并存的复杂面相。司法档案存在"虚构"的问题在《巴县档案》"曹宗志自缢案"中展示得十分突出,从堂讯叙供到"通详""招详",直至四川总督的案情描述均有着程度不等的差异。而在"任四烧伤身死案"中均未发现"虚构"的存在。通过对"曹宗志自缢案"的解读发现,县衙上呈的"通详"文书认定的案情与县衙堂讯叙供及结状的差异是档案虚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巴县档案》命案可知,在借助清代司法档案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将通详与县衙堂讯叙供、结状等文书进行比较,方可避免档案虚构给学术研究带来的误导。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四明公所案是19世纪末发生在上海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导致上海法租界的扩大。从其产生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第二次四明公所案并非近代化市政建设与落后的国民意识和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而是当时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利用"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为中央政府减压的目的,抵制了法方的一些侵略要求,使得法国政府最终放弃浦东和南向的扩界图谋,但"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的作用是有限的,不但无法实现清政府的愿望,反而使清政府的外交显得进退失据,最后落得被夷协谋、得不偿失的结局。英、法等列强在瓜分中国势力范围过程中虽然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但他们最终都会以牺牲中国的利益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17.
近日,美国匹兹堡联邦法庭受理一桩谋刺总统案。检方指控拉美裔男子埃尔南德斯图谋刺杀奥巴马。此案由美国总统卫队特勤局调查:直到进入检察程序,特勤局才转为控方证人角色。  相似文献   

18.
60多年前,延安曾发生了轰动一时的"王实味案":1942年,延安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王实味,因"托派分子、国民党特务、反党集团成员"罪被开除党籍,后康生下令将其逮捕。1947年暮春,王实味在山西省兴县蔡家崖被秘密处决。当年中共的"特务王"李克农因曾经手此案,以至于成为他心中一段抹不去的隐痛。  相似文献   

19.
影院     
《神州》2010,(11):109-109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口碑指数:4星 网友推荐率:90% 影片剧情:故事一开始,狄仁杰就在坐牢,而影片讲的实际是狄仁杰坐牢8年后的一个故事,朝廷发生一桩惊天怪案,无人能破,武则天只好再次起用狄仁杰,狄仁杰经历万难,终于破案,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20.
7月12日,长沙中院执行了一桩死刑。曾成杰案的主要材料已经呈现在网上。这客观上使它成为一个公开程度最高的案例。但是,长沙中院以及它的上级法院,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是很不在乎,依然按照案件最初发动的轨迹走下去,甚至到了最近几个月,加快了处死曾成杰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