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趣话酥油茶     
强舸 《中国西藏》2013,(5):82-83
酥油茶是藏族的传统饮品,在高寒缺氧的西藏,富含脂肪的酥油既能提供热量,又能外用保护皮肤,是藏族人民抵御严寒的关键。而对我们这些内地来客来说,酥油茶还有"抗高反"、"治感冒"、"治头痛"等许多神奇的功效。很大程度上,酥油茶已经成为了藏族的一种象征。一手糌粑,一手酥油茶,藏族同胞的这一形象早已通过无数文学作品深入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2.
酥油茶是西藏僧俗民众、男女老幼日常饮用、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饮料,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喝过酥油茶的人,既久久难以忘怀,又寻根究底地渴望进一步认识它。故名思义,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  相似文献   

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唯藏民族才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独特而闻名遐迩。 酥油茶,顾名思义就是用酥油为主要原料作出的饮品,另外还要有砖茶、盐巴等原料。很多人都知道,酥油是将滚开的鲜奶冷却后加上酵剂酿制出酸奶,而后又将酸奶置于活塞式的奶桶中上下抽动。一段时间后,  相似文献   

4.
藏族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  相似文献   

5.
酥油茶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有特色的饮食之一。酥油是藏族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在藏族饮食中与盐一样重要。由于云南和西藏毗邻,两地交往频繁,藏族的这一生活习惯也传到了云南。但云南人不言“喝”而称之为“吃”酥油茶。云南人“吃”的酥油茶,打法与用具基本与藏族相同。最初,酥油,打茶筒、煮茶的黑陶罐、木碗,装酥油的木食盒、装配料的木罐,长柄深肚的铜茶勺等等都是从藏区来的正宗货,打茶方式和“吃”茶方式都十分正宗,但天长日久便融入了云南人的新特色。云南盛产的麻子、核桃仁、花生、芝麻等食品,经过精心焙烤,捣碎碾细以后都可以加在酥油茶中。酥油茶的香味便出现多样的变化,带上了云南味。藏族用饼茶打酥油茶是为了解决蔬菜不足产生的营养成分欠缺问题。饼茶主要由茶树的脚叶制成,所含成分很能满足这种需要。云南人“吃”茶主要在品尝清香的茶味,云南又是产茶之地,藏族打酥油茶用的饼茶便弃之不用,认为茶味太涩。云南人常以上好的普洱茶、苍山茶、玉露茶、十里香茶等等入料,茶味就与藏族的酥油茶大不相同。云南人在酥油茶打好放入碗中后,有时还爱加上点平时喜吃的油酥椒或辣椒油。这么一来,酥油茶就更具有其云南“吃”法了。藏族就酥油茶而食的糌粑是用青稞炒面和...  相似文献   

6.
正前不久,笔者采访了民国时期曾任西和县县党部干事的何文德,听他讲述了当年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过甘肃西和县的往事——1936年9月,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长征入甘,由甘肃岷县东下经过西和(现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国民党第三军第七师派马现(旅长)进驻西和,  相似文献   

7.
姜库 《丝绸之路》2013,(6):106-107
流传至今的西和乞巧文化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群体,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或"女儿节",其内容丰富,集音乐、舞蹈、诗词、民间工艺美术、崇拜信仰、古代神话于一身。如今,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和政府在乞巧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最大的"巧头儿"。在政府的积极组织下,"乞巧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从传统的节到现代的文化节,西和的乞巧节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巨大变化,具有了与昔日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昌都地处澜沧江上游,是西藏东部最重要的城镇。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贸易中心,吸引着来自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的商人。正是受这种浓郁的商业气氛的熏陶,昌都地区的藏族人也乐于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勇于尝试各类经济冒险活动,20世纪早期的商业巨头"邦达仓"一直是人们的榜样。今天,另一位昌都企业家加永益西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新对象,因为他所经营的汽车驾校以及"百事亨通公司"成为当地最成功的民营企业。这样一位依靠个人努力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怀着这样的好奇和疑问,笔者于2015  相似文献   

9.
宝丽来停产的消息曾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不同规模的怀旧活动:2007年年底,东京举行安迪·沃霍尔的宝丽来人像摄影展,以此告慰宝丽来在60年代谱写的时尚传奇。近日,英国时装界朋克教母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与Kraken Opus合作推出巨型限量版影集,以97幅充满怀旧味的宝丽来相片,记录自己长久以来对时装设计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在拉萨举行的西藏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颁奖大会上,一位最年轻的藏族记者领奖时,受到与会同行们的热烈鼓掌。他的面孔很少为人所识,但他的名字却随着一篇篇文稿而厂为传播。这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中等身材,两眼炯炯有神,一看就是一副非常精干的样子,他就是西藏日报社记者兼光明日报驻拉萨记者益西加措。益西加措出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上县一个牧民家中,从小就随父亲出去放羊。他那握过羊鞭的小手自从拿起笔来,就再也不愿放开。他在阿里读完小学和中学后,来到西藏民院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习。6年后,他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11.
甘肃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伏羲文化、敦煌文化、乞巧文化等.其中起源于甘肃陇南的乞巧文化已有上千年历史,内涵丰富.而乞巧歌是乞巧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乞巧歌,可以更好地了解乞巧文化.本评介以《西和乞巧歌》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原书的内容及乞巧歌的特点.其次重点从词法、句法、音韵、语言风格、修辞、文化信息及注释等七个层...  相似文献   

12.
郭昭第 《丝绸之路》2010,(22):51-53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县的乞巧习俗不同于其他地区,具有准备充分、为期较长、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隆重、意蕴深邃等地域表征,一般从农历六月底到七月初七深夜为期七天八夜,包括搭桥迎巧、祀神迎水、歌唱祈巧、和歌互拜、跳神言福、会餐拜巧、照瓣验巧和歌拜送巧等仪式,充分体现了自然崇拜精神、社会协作精神与自我解放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西和佛孔石窟现存7窟,其中5窟可以登临;原有塑像、绘画全毁,明、清时期石碑4通.据佛孔寺石碑记载可知,佛孔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唐开元三年(715)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再次修建.佛孔石窟始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以后屡圮屡建.在明、清时期宗教及开窟造像活动中,释、道、儒三教走向合流.  相似文献   

14.
西和七夕风俗是第一个在我国国家层面上受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和的七夕风俗及乞巧歌,作为“秦风”的遗响,在继西周和秦之后陇南地区被边缘化的封闭社会环境中,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历史途程,能以比较完整的形态传承延续至今,意义非凡。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全民节日不同,在其初期或原初的意义上,其参与主体是未婚的少女,在其后的发展中,逐渐把少妇这个群体囊括进来。节俗的内涵,主要是在“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六个环节组成的祭拜巧娘娘的仪式上,吟唱各种社会内容的乞巧歌。乞巧歌是社会历史和少女群体民俗的重要载体,乞巧歌是依附于七夕这一特定节候而产生和咏唱妇女的社会心理诉求的口头文学。故而,七夕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乞巧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乞巧”和“巧”。“巧”是妇女对人生的憧憬,是他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是他们改变悲苦命运的法宝。  相似文献   

15.
发展西藏 造福西藏人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十四世达赖喇嘛及其“流亡政府”不遗余力地攻击和歪曲中央政府的西藏政策,其中,“谁在西藏发展中受益”更成为近些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其核心莫过于2003年9月达赖喇嘛访美时所宣称的,“中共在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工作,……并未回馈到藏人和西藏地方”。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2010,(15):76-77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西和县将于2010年8月15-16日举办第三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向世人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华乞巧文化。  相似文献   

17.
大益团记     
<正>四灶社区现隶属于东台市东台镇,2010年4月之前为原四灶镇。在明清时期境内有许多"团""灶"分布其间,海盐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大(益)团的建立规模最大且历史悠久,可以说,先有大团(大益团的前称)后有四灶。大益团为东台堤东濒海煎盐组织,明代泰州盐运分司东台场的"六团"之一,后演化为地名。"大团"一词最早见于明弘治《两淮运司志》(1501年版),"大益  相似文献   

18.
基于长达一年的田野调查,本文在情感人类学的脉络里提出"非定向性情感"的概念来理解西和的乞巧歌,一方面回应了涂尔干学派的"集体情感"概念,另一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申了歌谣研究的人类学意义。"非定向性情感"依然遵循实践理论的主张,强调在历时的视角中来看待人的情感以及情感表达形式,强调主体与文化形式变迁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11年,阿沛·阿旺晋美出生于拉萨市以东一百多里路,有个叫做甲码沟的地方的贵族世家。这里有过着恬静的农牧生活的一百四、五十户人家。阿沛·阿旺晋美从小聪慧过人,在别的藏族小孩还在玩一种叫做羊拐骨头的玩具时,他就被送到拉萨的一家私塾学习藏文去了。14岁时,阿沛·阿旺晋美拜佛学大师喜饶嘉措为师,学习文法、诗学、历史、哲学。喜饶嘉措大师学问渊博,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为人刚直,在西藏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20.
正一系列原始耐寒动物在札达盆地的发现证明,青藏高原确实是冰期动物群的摇篮。在札达盆地发现的最原始的披毛犀、雪豹、盘羊、北极狐等化石推翻了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青藏高原上炎热而干燥的夏季正午时分,一队人在寸草不生的荒凉沟壑间来回搜寻着脚下的土地。这些人穿着防雨的冲锋衣,但背包外还扎着羽绒服,显然是早晚温差巨大、天气瞬息万变的缘故。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把尖头的锤子,常常在一个地方蹲下来观察上一会儿,就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