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 ,未曾遗忘却也淡化了 ,我以平静的心情来追述这段历史。1958年5月8日上午 ,我坐在阶梯式大教室里认真听教授讲课。班长顾康祖突然跑到我的座位面前 ,神情严肃地说 :“叶宗轼 ,学生科赵科长要你去一趟。”我诧异地问 :“等下课吧?”他说 :“不 ,马上就去。”我就读的学校当时叫浙江师范学院。学生科科长赵益生我是认识的 ,因为我是调干生 ,教了七年书再上大学 ;更因为我是带着“青年作家”头衔来的 ,入学不到两年就在各大报刊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 ,还出版了三本儿童读物 ,很有点儿小名气 ,赵科长曾经光临我们寝室热…  相似文献   

2.
正暑假里,学校要求举行一次义卖活动,我和几个好朋友约好在一个清晨去卖报。早上,天还没完全亮,我们就已经到了约定的地点。人都到齐了,我们就一起去批发报纸了。卖给我们报纸的人很好,他听说我们是去义卖时就笑起来,乐呵呵地说:"好,很好,学雷锋做好事呢!"于是他又免费送了六份报纸给我们。好,现在有了报纸,就可以开卖了!可是,该上哪儿去卖呢?这时,妈妈提议去鼓楼广场,因为那里的人很多,附近还有好几个地铁出口。大家都同意了,我们立刻出发。到了鼓楼广场,我们看到那儿的人是挺多的,于是立刻开始卖。我和同学陆相帆是一组,每个人手里都有二十五份报纸。虽然我平时胆子  相似文献   

3.
马世民这样描述他与李嘉诚的相处:“我们一同做很多事情,他对我说,听着世民你不想做的,我们不做;我不愿意的,我们也不做;只有当我们俩都想做一件事时我们才去做。开车的人是我,而他坐在后座,告诉我应该去哪儿”  相似文献   

4.
儿子今年刚五岁,长相特像我,年纪虽不大,可乖巧懂事,机灵调皮,生活中的趣事儿举不胜举,是我们家的“小精灵”。猴哥儿子特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谁让我们姓侯呢!一见“猴”就觉得特亲切。儿子自个儿动手用废报纸糊了个金箍棒,上蹦下跳,挥来舞去,嘴中还念念有词,一刻也不闲着。后来儿子觉得一个人玩不过瘾,又硬拉着我扮八戒,妈妈成了观世音菩萨。连称呼都改了,非让我这个老侯称他这个小侯为“猴哥”,这不差辈儿了么,心里面那个别扭劲儿就甭提了。后来我以撤出他这个取经团来“要挟”他,再加上他妈妈从中协调,双管齐下才迫使他做出了重大让…  相似文献   

5.
我和秀梅出了科班,又面临着一个往哪儿去的问题。那时我只有十四岁,秀梅才十二岁,我们两个毛头小妮子,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名气,也不认识一个人,虽说学了几句戏,却没有戏班接收我们。俺俩在家闲了一段时间,心里没着没落的,实在不是滋味儿。正在这时,我听说老师李大勋也离开了科班,在南将罗戏班唱戏,我和秀梅就商量着去找李老师。  相似文献   

6.
<正>我闹不清我们俩是谁先进车厢的。说真的,有好一会我压根儿不知道他在车厢里。这是打伦敦开往中部地区某市去的末班车——是一列从容悠闲之极的慢车,乘上这种列车能使你领略到永恒的真谛。车厢里最后一位旅客下车后,我发现了那位旅伴。他飞过来坐在我的鼻子上……是一头长翅膀的、伶俐的、勇往直前的、我们一般含糊地称之为"蚊子"的昆虫。我把他从鼻子上撵走,他在车厢里兜了个圈,又转回来对我  相似文献   

7.
谷峰 《文史月刊》2009,(10):4-7
在太原市城建局宿舍,我随太原电视台的记者再次见到了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他叫高杰,是市城建局的离休干部。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他曾是太原市公安局的治安科长,是亲历过接管阎锡山旧警察局的当事人,还是抓捕战犯戴炳南的组织指挥者。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时代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太原开始的,初二没上几天,日军就从北平到了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娘子关一带,太原很快就会发生战争。于是,我和弟弟、妹妹跟着母亲辗转来到西安,进入铭贤中学继续读书。这里也不安全,日军飞机常来轰炸,我们又迁到重庆,进入南开中学读高中。当时每逢星期天、节假日,我经常和一些同学一起到《新华日报》社去玩。  相似文献   

9.
正长寿秘诀:对生活抱乐观态度+坚持运动我的身体到现在也是非常好的,除开前几天摔了一跤。不过近年来我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癌症两次向我进攻。头一次牺牲了一个肾,我就变成"孤肾人"了,后来阎王又派人来请我。我说阎王请我去要我去我不去,不去不去就是不去,他能把我怎么的,结果他又派一个病魔到我的肺上来。当时医生确实  相似文献   

10.
李运昌 《神州》2008,(3):48-51
1925年秋天,我17岁,刚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乐亭县党组织就派我和另一个人到苏联去学习。党的负责人把一封介绍信交到我手里,说:"到北京去,找李大钊同志!"听说要去找李大钊同志,我心里非常高兴。他的家大黑坨村离我的家只有8里地。他在我们那一带相当有名,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他少年时就才思敏捷,能文善诗;他出洋留过学,是个大学者,大教授。我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后,又知道他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  相似文献   

11.
刘建 《文史博览》2010,(7):15-17
<正>我是1953年出生,但我从小是在爷爷朱德身边长大的。妈妈朱敏在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任教。为了让妈妈专心工作,爷爷决定把我留在身边抚养,他对妈妈说,"孩子就放在我这里,你安心地去工作好了!"  相似文献   

12.
正暑假的一个星期六,我和爸爸吃完早饭就来到了青少年宫参加《南京日报》举办的活动——义卖报纸。我一边听王老师讲要求,一边想着烈日炎炎的夏日在外面卖报纸会是什么样的滋味。过了一会儿,开始领报纸了,我走上去领报纸,心里居然紧张了起来。开始卖报纸了,我来到了有许多棵大树的人行道上,壮着胆子走到了一位叔叔那里说:"叔叔,买份报纸吧!""去去去!去去去!小小年纪就知道赚钱,走开!"叔叔生气地说道。唉!出师不利,我浑身冒汗,当时我真想把手中的报纸全都扔进垃圾桶,但又想了想,凡事都是要先尝试的,我冷静了一下,又向一位路过的年轻阿  相似文献   

13.
一到太原,我就问当地人:山西 有什么好玩的?他们自豪地跟 我说:山西地上的文物要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随口他反问道:去过壶口和平遥吗?我说:没有。但是早就听说过。太原人像老师似的向我介绍道:壶口是动的,平遥是静的,一动一静值得一看。于是,我开始坐不住了.一天当中,总是好几次游说同伴想办法去壶口和平遥看看。因为壶口在陕西与山西交界处,实在太远,路又不好走,我们只好在太原市郊讨价还价地包了一辆面的,直奔平遥。 去的那天,天高云淡,路铺在黄土高原很平坦。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黄土高原上享受着这段静美的时光。车子…  相似文献   

14.
我于1909年出生,今年七十七岁。老家住在清镇县王庄乡茅草坝。我在延安时,陶铸也在延安。他有个独生女儿陶斯亮,那时只有三岁。后来,陶铸到东北去工作,他爱人曾志的工作太忙,中央总部就把带斯亮的任务交给了我。不久曾志同志也走了,她临走时对我说“老杨同志,我们这次去,有可能牺牲,如果万一回不来,这孩子就当做你的,你把他带大吧!教育他好好干革命。”我说:“首长放心走,我一定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养好,保证完成任务。’港志走后,开始组织上就把娃娃送到中央托儿所去带,可是小斯亮总不习惯,哭得很。领导上不放心,我也不…  相似文献   

15.
北京秦女士问: 我的儿子今年13岁,脾气特别犟,老是和我们对着干。交待他做完家庭作业后再去玩耍,他偏说:“我不嘛!我就不……”有一次,他打伤了邻居家的小孩,我们命令他去赔礼道歉,他却说:“我不!”孩子为什么总是与我们作对、顶牛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孩子听话吗?  相似文献   

16.
追星的朋友     
做律师的朋友找我:下周去你家住一晚,我要去上海电影节。不用问我都知道,她是来追星的。我们俩相识于7年前,其时我16岁,她大学毕业没多久,已有工作却还在为司考焦灼。我们共同喜欢一个球星一个影星,于是网上勾勾搭搭,就成了朋友。后来我考到她的城市上大学,常常去找她蹭吃蹭喝。她从初入社会的菜鸟成为刑法律师再改作商业律师帮人  相似文献   

17.
纳西族某山寨有个外号叫“大话客”的人。他总爱胡扯乱编一些叫人不可信的大话,用打睹来骗取老实人的钱财。上过他的当,吃过他的亏的老实人可多啦。这“大话客”就凭他的一张舌,两片唇,捞得不少“油水”,得意极了。一天,他又耍弄他的拿手把戏,对一个叫若都的老实人说:“我们俩来打个睹:我讲给你一件我亲身经历过的事,听后,你要是说‘不信’,就得输给我一只大公鸡和两条猪肉。”“要是‘说信’呢?”若都问。“我  相似文献   

18.
敌后游击 我们这个分队是师直机关和山炮营及警卫连的100多人,经几次突围后仅剩30多名同志。分队长是师政治部保卫科长阎宏义,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太原游击队的指导员,在敌人的格子网里打过多年游击。来到朝鲜战场,语言不通,又找不到朝鲜百姓,处在百里无粮区,解决吃饭成了最大的难题。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拖着两条疲惫的腿,边走边动员同志们到山坡上采些野葡萄叶  相似文献   

19.
林彪出任国防部长之前,就曾住过北京新6所1号楼。他先带了叶群、林立果、林立衡来看房子,在李维信陪同下,楼上楼下看了一圈,感觉还可以,没坐就走了。不久便搬来住下,用李维信的话讲:“当时他地位不算太高,又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所以我也没太在意。他住进来以后,我们只派一名服务员去照顾他。所里干部基本没怎么去看过。他不像朱老总,大家愿意去他那里坐坐,聊聊天,有什么事就马上办一下。林彪不爱交往,和我们不交往,和其他任何首长都不怎么交往,他怕冷、怕光、怕味、怕吵、怕风,整天自己闷在屋子里。他生活很简单,吃喝穿用都没什么琐事,偶尔…  相似文献   

20.
彭德怀速写     
正"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命令‘去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他说的就是彭德怀同志。彭德怀同志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