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为了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国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统制,其措施主要是田赋征实、军公民粮定量供应和限制粮价等。国民政府实行的粮食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四川是大后方的粮源基地,担负着前方战场军粮和后方民食供应重任,因此保证四川粮食运输的通畅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为此,国民政府和四川地方政府一方面设立了粮食管理机构以加强粮食运输管理;另一方面颁布了大量粮食运输法规以指导粮食运输,增强粮食运输力量,保证粮食运输安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后方军需民食的供给,对后方粮价的飞涨发挥了一定抑制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粮政的腐败以及粮运价格过低、运输手续繁杂等原因,粮食运输政策又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民以食为天 ,食以粮为源”。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粮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粮食商业部门是专门从事粮食商品交换 ,实现粮食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的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粮食商业是联系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新疆通志·粮食志》(以下简称《粮食志》)围绕粮食商业特点 ,立足当代 ,反映古今 ,运用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 ,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新疆粮食流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突出反映了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专业特点 ,为世人了解新疆…  相似文献   

4.
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痛批现行粮食直补政策:没补到点子上 “粮价涨了,粮农收入为何仍然低下?农民为何仍然不愿种粮?”一直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进行了批评,称“没补到点子上”。袁隆平认为,“国家按交粮数量直补给粮农,才是平衡粮价与农民收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粮价奏报有两种,一种是粮价清单,其形成过程可能是:知县(州)的月报粮价→知府的通府概括性粮价→布政使的粮价清单;另一种是粮价细册,其形成过程可能是:知县(州)的短期奏报→布政使的粮价细册,或知县(州)的短期奏报→知府→布政使的粮价细册。粮价清单中的府级粮价从空间维度上,可能是辖下两个价格极端县的价格,从时间上看,可能是每月下旬或者下半月的价格。州县的粮价数据来自经济功能相近的米铺、粮行和牙行的呈报,价格的具体性质很难判断——是批发价、零售价还是产地价,这和该州县的市场中心地级别和其在粮食运销层级中的位置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粮食改革对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农民的补贴、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概括起来叫"粮改"。"粮改"主要从三大政策开始,也可以称为是第一轮"粮改"。1979年的三大政策是:第一,让农民休养生息,如果南方稻谷产区的农民人均稻谷产量不够400斤,如果北方旱粮杂粮地区农民人均产粮不够300斤,国家即停止征收粮食。城里的粮食供应减少  相似文献   

7.
雅典粮食产量长久以来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其粮食问题主要依赖进口解决。公元前4世纪初,大王敕令签订之际,雅典粮价飞涨,社会各方面矛盾纷纷显现。其时吕西亚斯发表《控告粮贩》演说,标志着批发商、粮贩以及公民之间的矛盾达到极点。吕西亚斯斥责粮贩的罪行,称其损害雅典公民利益,破坏社会稳定,应受到惩罚。有外国学者对吕西亚斯的演说词进行过系统的梳理,但少有人关注到本篇演说辞背后隐藏的雅典政府的经济调节手段。彼时雅典政府为降低粮价而允许粮贩联合压低批发价,以期能缓解粮食短缺引发的社会矛盾,但由于政府对粮贩管理力度不够,粮贩恣意而行,反而导致了粮价进一步增长。吕西亚斯站在公民的角度上批判粮贩,但其并未发现粮贩的行为受到雅典政府的支持,在政府计划失败之际雅典政府又将所有错误归咎于粮贩。  相似文献   

8.
南珠生 《文史春秋》2005,(6):M002-M002
历代封建帝王大都对粮食生产心中无“数”,不知粮价贵贱,闹出过许多笑话。,但清帝康熙却是个例外,在他执政的年代,对全国各地粮食的市场价格,即使是涨跌几钱、几分,康熙都十分关心,似乎都牵着他的神经。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实现了连续多年丰收,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大,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但我省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全面分析和探索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发展的路子、措施和对策,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核心问题,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意义。一、农业生产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和新的特点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业实现连续八年丰收。1994年在遭受严重干旱、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夺得了好收成。全省粮油总产量达到13.434亿公斤,比上年增加50O万公斤。其中粮…  相似文献   

10.
行政院致财政部代电(1940年12月25日) 代电中华民国廿九年十二月廿五日阳字第25866号财政部孔部长:奉蒋委员长交下已核定管制粮价、物价、工价最重要之方针,暨批改之管制民生必需粮物价格之根本办法,及实施纲领各一件,饬研究具报。等因。业经第二次经济会议议定:(一)由各主管机关遵照委座核定之管制粮价、物价、工价最重要之方针各项原则,并参酌批阅之管制民生必需粮物价格之根本办法及实施纲领,各就主管范围,拟具详细实施办法,限一星期呈核。其现有实施办法者,应严厉执行。(二)为增裕粮食来源,特拨五千万元交全国粮食管理局,向余粮省份购粮运川,平价出售。另增拨两千万元交经济部平价购销处,购运日用必需品,平价供给市面。(三)行政院于每星期召集经济会议一次,  相似文献   

11.
仓储制度历来就是国家防灾事业的重要一环,明代时期国家的粮食仓储制度,更是备荒、救荒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丰年时期大量存贮谷物等粮食资本,待到饥荒来临时,对于稳定市场粮价、赈济受灾百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文以明代荒政史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出该时期仓储制度的不同类型,阐明仓储制度的积极作用,以历史为蓝本,对于今天新...  相似文献   

12.
明代边镇军士月粮,按制度规定,必须照时价折银。而从当时边镇非灾荒、虏患时期的粮价以及月粮售价、军士对月粮折价认可度等方面考察,明代月粮折价反映的是边镇正常年份的粮价状况。边镇月粮折银有例折价、常折价、临时调整折价三种类型,其中例折价与常折价反映的是各边镇粮食价格的平价或常价,临时调整折价反映的是个别年份的价格。根据边镇月粮折价梯级分布的特点看,明代边镇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粮食市场,这符合当时陆运成本极高的市场分割原则。在明代北方的普遍情形是,1市石等于1.67仓石(标准石),故按市石计量的北方及边镇粮价显得很高,以至于普遍认为北方粮价高于南方,这可能是个误区。  相似文献   

13.
粮食是重要的战备物资,日本自局部进犯华北至战败,对华北粮食的统制经历了“日满华经济提携”指导下的农粮调查、“增棉保粮”政策下的粮食开发及贸易统制、“重点开发”及封锁掠粮、服务“决战体制”下的行政收买及武装掠粮四个阶段。粮食统制的变化与日本战略扩张及维持沦陷区治安密切相关,本质是维持华北沦陷区的“兵站基地”作用。日伪对粮食进行殖民性开发、劫掠式收购、差别式配给,掠夺强度不断加深,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但囿于华北农情实况和各界抗争现实,日伪主观统制意图与客观经济规律难以调和,粮食统制最终走向失败结局。  相似文献   

14.
《民国档案》2021,(3):15-36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到政治、军事及社会各方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应对粮食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粮食管制政策,并于1941年7月将全国粮食管理局扩大改组为粮食部,以统管全国粮食行政事宜。本组史料辑选自历届国民参政会之粮食部工作报告,从中可见抗战中后期至1947年间,粮食部通过实行田赋征实征购、完善粮食储运政策等措施,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同时也在控制粮价、保证民食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对研究民国时期之粮政发展,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家庭联产承包制逐步推广的1978年至1984年,我国的农业获得了突破性的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8146亿斤,棉花总产量达到12516万担,油料总产量达到238.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3.6%、188.8%和128.2%.而1985年至1990年,在畜产品、水产品、瓜果产品及非农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作物产品却出现连续多年的停滞、徘徊局面.许多人因此怀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能量是否已经释放完了.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其主要原因应当是,1985年以后,除大宗农产品(如粮、棉、油料等)外,其他农产品价格均已放开,成为受价值规律支配、被市场调节的产品,这就使得这部分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差距愈拉愈大.1985年以后,伴随着农产品购销价格体制的改革,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与价格体制也作了相应地调整,并出现农用  相似文献   

16.
统购统销是我国政府在1953年开始对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一直持续了32年之久,直到1985年改为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为止。它的实行对于建国初期城乡资本主义粮食工商业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和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粮食购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一个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近几年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大幅度减少。农业投入不足会加剧食品供需之间的矛盾,引起高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又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农业投入不足的特征及表现一般认为,农业投入不足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大体可概括为五个“下降”,跟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下降;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农业信贷占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重下降;…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发生了四次粮价波动,引起了全国性的粮价上涨。党和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粮价上涨:依法惩办哄抬物价、谋取暴利的米店老板,稳定市民情绪;加强市场监管,控制批发市场,保证人民对粮食的需求。1950~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应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在新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黑龙江省始终坚持立足省情,着眼全局,不断推进粮价改革、完善粮价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史志》2007,(1):I0006-I0006
<正>2005年,我省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全省粮豆薯播种面积14834.1万亩,粮食产量720亿斤,粮食商品量为502.9亿斤,均创历史新高。为全面做好粮食购销工作,搞活粮食流通,促进农民余粮的顺畅销售,把农民粮食生产大丰收变成农民收入的大增收,省粮食局组织指导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推进深化粮改的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个中心,全面履行粮食部门工作职能,全省粮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