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2年,浙江仙居朱溪镇小方岩山麓岩画的发现,推翻了"浙江无岩画"的观点。此后,仙居又陆续发现了多处岩画,皆属于岩刻画.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来讲,仙居地区岩画都位居东南沿海地区岩画之首,特别是西塘岩画图像内容最为丰富,是华东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岩画群。  相似文献   

2.
奥科拉德尼克夫等在前贝加尔湖地区勒拿河上源的一个叫"舍石金"的地方曾经发现了大量的岩画,其中有一部分岩画带有明显的辽代契丹文化的特征.如马的前额上带有低垂的小辫、出行队伍所表现的始发情节和队伍结构布局都与辽代契丹墓葬同类壁画相同,所以至少属于受辽文化影响留下的作品.根据相关的文献和出土墓志文进行推测,这些岩画可能是辽代羽厥里部之遗作.  相似文献   

3.
眺望远古的微光──漫读岩画随想刘立波请打开岩画这本书1875年,西班牙一位叫索图拉的伯爵,好奇地对桑忒拉纳小镇附近的阿尔塔米拉石洞进行发掘,他在洞的后壁上发现了少量的黑色绘画。他认为这与洞窟中的旧石器时代堆积物是同一时期的作品。4年后,好奇心促使伯爵...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7日,西藏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委办公室索朗罗布副主任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在该县境内发现了一处岩画地点。他拍摄的岩画照片经吉隆县文物局旦增诺布局长,转发到了笔者手中。从这些照片可以判定此次吉隆县境内发现的岩画为古代岩画,而非现代人作品。这一新的发现,对于重新理解和认识古代吉隆或"芒域"(吉隆县的别称,多用于古籍)地方的文化传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地区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基本上被视作岩画的空白点。2002年12月,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朱溪镇小方岩山麓发现岩画,打破了浙江无岩画的局面。之后几年内,仙居各地又陆续发现了不少岩画点。浙江省文物局将仙居的各个岩画点整合、打包为"仙居古越族岩画群",向国务院推荐、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予以正式公布。其实在申报的同时或稍后,仙居各地又  相似文献   

6.
《西藏人文地理》2008,(3):42-47
T:旅游者在高原哪些地方更容易亲密接触到岩画? 霍:岩画一般都刻在荒郊野外的岩石上面.多在人迹罕见的地方出现.所以一般的旅游者很难发现它.甚至有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知悉情况的人带路指点.既便是走到了岩画的跟前也不知道你眼前的岩石上面刻有岩画。要想在高原上与岩画亲密接触.最好是首先向当地的老百姓打听一些有关的情况,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人面像岩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岩画,在中国的北方和面向太平洋的东南部有着集中的发现,著名岩画学者宋耀良在考察多个岩画遗址后,提出中国人面岩画的三大分布带都是由将军崖岩画为发源地向外传播的。"宋耀良假说"一经提出,在岩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将赤峰地区和将军崖人面像岩画进行收集、分类,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得出了上述两个区域的人面像岩画造型各有特点的研究结论,将军崖和赤峰地区两者间的人面像的联系,尚不能说明人面像岩画的分布是传播的结果,关于中国人面岩画的发展流变以及它的传播路线等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藏岩画     
正西藏古代岩画的发生及发展主要在新石器晚期至吐蕃王朝时期之间,在西藏考古年代上大致属于早期金属时代。该时期考古遗存中目前发现最多者为西藏古代岩画。大量的岩画点几乎遍及西藏各地及青海、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居住区域,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西藏的西北部、北部以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等海拔多在45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不少岩画点在今日的"无人区"内。  相似文献   

9.
岩画意义的解释经常会出现望图生义或者恣意猜度的现象,导致学术界对岩画的解释产生了偏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解读岩画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如岩画所处的环境,岩画自身之间的关联,岩画产生地所呈现出来的地方性知识,其他学科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10.
黄河自西向东由青海穿过四川,在甘肃省境内流经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白银市,而甘肃省黄河流域岩画主要分布在白银市。白银市属于甘肃省管辖下的一个地级市,下设白银、平川两区和景泰、靖远、会宁三县。目前白银市境内在景泰县、靖远县和平川区共发现岩画点17处,其中景泰县共发现岩画点9处,靖远县共发现岩画点6处,平川区共发现岩画点2处。从地理分布看,白银市岩画属于黄河流域岩画;从图像风格看,白银市岩画系北方岩画,具有北方岩画朴实稚拙的特征;从内容看,白银市岩画图像题材丰富,时间跨度很大,既有早期的狩猎图,又有后期的农耕图。  相似文献   

11.
2016年7月,在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既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第一个岩画遗产,也是我国第一个"有机演进的残遗(或化石)景观"这一文化景观子类型的遗产地。目前在左江流域共发现80余处岩画点,它们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密集分布。其中位于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密集分布的38处岩画,被选择纳入3个遗产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图像表达系统、艺术创作所达到的美学成就、杰出的作画技术等方面。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岩溶地貌中、以岩画为核心、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正是在岩画艺术与文化景观这两个范畴都体现出的优秀品质的交融,造就了该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近几年来在蒙古高原发现了大批动物蹄印岩画,无论从分布地域还是从其分布的密集程度来看,都说明它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阴山之北的乌兰察布草原,是蹄印岩画最密集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丘陵的岩石上均有分布。比如百灵庙东北部推喇嘛庙一带,(口戈)少滩以东地区,白云鄂博镇的西北一带,达茂联合旗之北中蒙交界一带,乌拉特中旗海流图一带,到处可以见到各种动物的蹄印岩画(见封三)。据粗略估计这里的蹄印岩画  相似文献   

13.
甘肃,简称"甘"或"陇",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岩画群较多。本文以黄河岩画为例,从甘肃黄河岩画的发现与研究、主要岩画点、分布特征、创作特征、创作时间、意义及简单认识六个方面探讨华夏文明在甘肃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在山东省日照市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岩画,岩画内容与古代祭祀有关,体现了东夷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岩画的发现填补了山东无此时期岩画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评《乌兰察布岩画》王仁湘时隔三年,继《阴山岩画》之后,盖山林先生的又一部著作《乌兰察布岩画》问世了。我国岩画专著数量不多,盖先生一人在短期内就连续出版了两部,实属难得。我国各地以往发现的古代岩画,一般都是描绘或琢刻在较大的山崖上。乌兰察布发现的岩画却...  相似文献   

16.
凹穴岩画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画。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在新郑市、禹州市、新密市的交界处,这里共发现岩画284幅,均为刻制,有凹穴、网格、沟槽等造型,从数量上看凹穴岩画为主要类型。在河南方城、泌阳等地也发现有与具茨山类型相似的岩画。以具茨山为核心的河南岩画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没有岩画的空白。河南凹穴岩画图形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化或单纯符号化,均为刻制,未见划制或绘制。从目前的断代结果来看,河南凹穴岩画比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凹穴岩画的发生期为晚。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白岔河沿岸新发现的动物岩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岔河流域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岩画宝库,自7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为此原昭乌达盟文物站和克什克腾旗文化馆于1981年对分布在河两岸的岩画进行过专项调查,共发现48幅岩画。近几年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又有一些岩画陆续被发现,昭蒙师专的史学工作者还曾较为系统地进行过调查,使岩画的数量成倍增长。为了系统全面的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最新的发现及前人的研究,将贵州岩画分为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区和以北盘江峡谷为中心的黔西南区两大区,综合考虑岩画的内容、与之"共存"的壁题以及周边的考古遗存等因素,认为贵州岩画的年代上限可至汉晋,下迄于明,而主体是宋明时期遗存。  相似文献   

19.
书讯     
正中国岩画发现史陈兆复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定价:38元。岩画对于探寻我们远古祖先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解释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都是极其宝贵的材料。作者的英文专著《中国史前岩画》,曾被译成意大利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把中国岩画推向世界。本书从我国岩画发现的回顾、岩画内容的分析、岩画艺术特征与技术特色的解构等方面,详细叙述了岩画在我国的发现史。对研究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甘肃靖远县境内最早发现岩画的时间是1976年,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83年,有关靖远吴家川发现岩画的文字才见诸刊物。吴家川岩画这一珍贵的古人类游牧文化遗存,经过文物专家的披露被外界知晓后,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访古寻幽的人们,慕名而来者从此络绎不绝。近些年来,靖远县境内又有新的岩画点被发现,岩画存留的数量不断增加,岩画记录的形象也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靖远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