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历代灾荒频繁。每当灾荒到来之际,百姓扶老携幼,东奔西逃,忍饥号寒,流离失所。此种悲惨之状,忧时之士常绘为图画以献于上。如:宋郑侠的《流民图》;明杨东明的《饥民图》;陈其猷的《流民图》以及清蒋伊的《流民图》,皆属名作。此等图画真实地反映了灾民生活的疾苦,为  相似文献   

2.
《后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在深切缅怀蒋兆和、萧琼两位先生之际.现将仅存于北京市史研究馆《后流民图》影印件上蒋兆和先生亲笔手书的自序发表,以示对蒋兆和、萧琼两位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关爱同胞之纪念。  相似文献   

3.
刘振宇 《收藏家》2014,(7):81-85
在《张大千书信中的〈溪岸图〉》中,我考释了1946年张大千致北平门人萧允中书信,解答了《溪岸图》在近代收藏流传中的一些疑点,丰富了人们对《溪岸图》命名、修复、流传的认识。今天我将通过解读张比德收藏的一件题跋原件,介绍民国书画收藏大家庞莱臣、吴湖帆关于《溪岸图》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吴明明 《炎黄春秋》2003,(4):68-70,75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进呈天子神宗,说变法有问题。  相似文献   

5.
画家蒋兆和教授虽然与世长辞,但他的《流民图》却永垂画史,饮誉中外。《流民图》作於战争的1943年。它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站存历史的高度,带着强烈的民族尊严,饱含着对人民的同情,描绘了一百多个与真人大小相仿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敌占区或大后方那些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孤苦伶仃的老人、流离失所的小孩、讨吃的乞丐、下力的挑夫……。蒋兆和出身于诗画为重的家庭。按照世俗偏见,不能与这些所谓的“下等人”往来。但是,他却力排异议、破除陈习,与这些人结交为友,把他们作为作品的主人,用浓重的笔墨和泪水,凝成了这些无辜的群众。目  相似文献   

6.
流民,《明史·食货志》云:“其人户避徭役者,日逃户;年饥而避兵他徙者曰流民。”两者并无严格界限可言。笔者认为,流民是指那种未得到政府许可而离开原籍、四处游动的人口。流民问题是明代有关社会、经济和政治诸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伴随着景德镇民窑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流民涌入景德镇,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发展。流民不仅为景德镇"大都会"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促进了城市社会管理的转变和行帮制度的形成。流民的活动是我们全面认识明清景德镇社会变迁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一书问世明代的流民现象,是中国历史上全国性的一次大规模运动,它的深刻性超过前朝历代。透过这次流民现象来揭示其本质,是深入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晚期社会结构变化的重大线索和基本课题。牛建强博士正是进行了这方面工作,写成31万字的《...  相似文献   

9.
刘延义 《新疆钱币》2010,(2):59-59,63
《新疆钱币》2009年第4期发表了曹安庆先生的《莫卧尔帝国一卢比银币》一文(以下简称《曹文》),看后很受启发。前些年,我在焉耆一藏友手中购得两枚莫卧儿银币(图1、图2),经过认真的研究,对这两枚银币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本人所掌握的知识,觉得《曹文》中有几处不妥之处,今撰文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0.
正一、欣赏作品的分类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  相似文献   

11.
商勇 《东南文化》2001,(10):57-59
风俗画因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其受重视程度往往超出了单纯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著名的风俗画,因它囊括着丰富的视觉内容,浓缩了当时经济、交通、市民生活、民俗风情等多方面信息,因而历来倍受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的珍视。20世纪最著名的风俗画也许是蒋兆和的《流民图》抑或其他。然而要说20世纪最早,并且已经具有了新时代意义的,当属陈师曾的《北京风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志,我在阅兴宁、南雄、五华、大埔、澄海五部县志时,图和照片是我注意的内容之一,把意见写出来,供同行参考。 运用图这个表述形式在志书中古已有之,远在未有摄影科技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将绘制的图用在书本上了。有记载,唐代的《元和郡县志》最初是《元和郡县图志》,它的图是地图、图谱,志是文字说明,后因图失了,只剩下文字说明,才改名为  相似文献   

13.
对《列女仁智图》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女史箴图》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曾从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并辅以服饰、器具等图像资料,论证了《女史箴图》非顾恺之作,而应是一幅北魏孝文帝当政时期的宫廷绘画作品。在认识传世早期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当文献严重失载的情况下,借助考古发掘图像资料是解决一些问题的惟一办法。从这一方法入手,我认为传为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虽然被公认为宋人摹本,但是它的原本要早于《女史箴图》,这不但有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画《列女古贤图》为证,而且从衣冠服饰及其它器具的图像也可证明,它的原本可以早到东汉时代。从反复传模中能保存这样久远的图像并且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生活,这件摹本的价值就非同寻常了,至于是否顾恺之作,就不甚重要了。  相似文献   

14.
<正>在“明四家”中,仇英曾与唐寅同为明初三大家之一周臣的学生。周臣(1460—1535),字舜卿,号东村,擅人物山水,笔墨严整工细。其所画人物,古貌奇姿、绵密萧散。现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流氓图卷》,绘流民十二人,各具意态,笔法上也是各技纷呈,充分展现了画家“非院体之院体画”的描摹功力。其中右起第十人,赤足,手执一物,左肩右斜一陶瓶,褴褛衣衫刚好遮蔽极小部分身体(图1)。此图笔力遒劲,显现肌肉健硕、骨骼劲峭。只见人物腰身微曲,以数道曲笔凸显人物饥肠状态,显流民之窘状。人物面部表情描绘生动活现、笔触果断,  相似文献   

15.
关桂霞 《攀登》2012,(4):12-13
在我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攀登》是我最早认识的刊物之一,从1982年1月到今天,可以说,我是伴随着《攀登》的成长在成长,转眼间已走过了30个春秋。或许人们对早年的《攀登》没有多少记忆,有些人可能根本不认识,而我却很在意。  相似文献   

16.
杨昭仁 《炎黄春秋》2002,(10):16-20
我不认识刘杰,在解放天津时他是某团一连的战士,机枪射手。由于我在《炎黄春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西蒙诺夫访问一三五师》的文章,他读后给我来了封信,要求我帮助他向老部队反映他在解放天津战斗中,曾立过三大功,荣获毛泽东奖章。因衡宝战役追歼敌人,全连轻装,把背。  相似文献   

17.
内海内外博物馆共藏有四本传为元钱选《洗象图》图像,作者通过对图像风格特征、细节变化以及题跋的研究,发现其中既有假画假跋,也有假画真跋,进而尝试判断四本传钱选《洗象图》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年代。此外,作者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晚明吴人作伪的现象和晚明之前对《洗象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探究明代中、后期人口大量逃流的原因时,多有强调赋役繁重及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大量兼并,这固然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北方的流民以山西为多,而且,山西流民潮发生的时间早,人数也比较多。因此,除上述原因,本文从反映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生态系统角度对明代的流民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黄健 《文史春秋》2008,(1):18-21
认识叶永烈,是20世纪60年代在小学时代读《十万个为什么》时记住了这个名字,在充满科学幻想的少年时代,这部书给我日后的成长和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隔30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我在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主持编辑《新编十万个为什么》,邀请了原主编王国忠先生主持编写工作,他再次提到了叶永烈先生当年为《十万个为什么》撰稿的情形,幼时读书的情景又浮现眼前,  相似文献   

20.
漆侠先生的《西晋末年以流民为主的各地起义》一文(载《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一辑),论及赵魏地区汲桑与乞活帅田甄等人的军事冲突。认为他们“同是被压迫者”,分别为司马颍司马腾报仇,而“演出了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