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莉洁 《丝绸之路》2010,(12):11-13
宋代以科举作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一大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通过科举得以入仕参政,成为官僚集团的核心力量。经济地位的升降沉浮,入仕方式的演化,士人阶层统治地位的巩固,互为表里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入仕后知识分子的阶层利益与王朝利益即国家社稷的利益,在根本上取得了一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他们积极上书言事,评判历史,参与政治,表现出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
论述中国历史的演进,最为有名的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这是向前看得出的认识。宋元变革论则向后看,从宋代与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走向。宋元变革论,准确地说是南宋至元变革论。本文追溯了宋元变革论的学术背景,运用地域切割理论,把视点聚焦于江南,从南朝到南宋的联系上,揭示一直遮蔽于中原政治光环之外的经济和文化重心江南的重要性。并且在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基础上,从科举登第后士人命运的角度切入,指出制度上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产生的流弊,加之进入南宋后的"员多阙少",使绝大多数科举登第后的士人停滞在选人这一低级官僚的层面。严酷的仕途现实让士人失望、绝望,逐渐与主流政治产生疏离,形成流向多元化。而元代长期废止科举,更为促进了这种趋势。大量士人参与到地方社会,引领了社会转型。文化下移,教化普及,明清以来强势的地方乡绅社会,来源正是南宋历元的积淀。通过对时(南宋)、地(江南)、人(士人)三要素互动的考察,来俯瞰中国如何走向近代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宋代特奏名登科士人史料不仅集中于各级地方志中的选举志,而且还分散于地理志、职官志、艺文志等其他部分。目前所知宋代特奏名登科士人大概4000多人,其中大约67%来自福建。福建地方志是宋代特奏名登科士人研究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4.
宋代吏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朝代、一个时期社会风气的好坏,往往与吏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不同于汉唐社会的历史特点。在政治上,随着“重文轻武”、科举取士等政策的实施,中央集权得以进一步加强化,士人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在...  相似文献   

5.
中晚唐时期,河北藩镇与朝廷的对峙,对当地士人的科举态度和追求、科举仕进情况以及应举的政治背景都有重要影响。河北地域(特别是幽州镇)在中晚唐时期涌现出大量士人,科举成为他们出入河北藩镇的合法渠道,并成为促进河北地域汉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一种选官制度。它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善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先后经历了1300多年。宋代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太祖创立的殿试制度,使分级考试逐层选拔臻于完备,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革贡举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惟一的科目,不但为同时代的辽、金所仿效,而且为后来的元、明、清所沿袭。同样,宋代莆田(时称兴化军)在其科举史上是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可以说达到了顶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宋金、宋蒙对峙的形势下,原生活于北方的民众,由于各种原因,陆续南来.他们被统称为归正人。南宋政府对归正人的态度虽然前后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采取了招纳和笼络的政策,除对归正人在经济上作出种种照顾以外,在政治上也有一些优待措施,科举和授官就是其中的两个方面。科举制度发展到宋代,已臻于完备,它既是朝廷选拔官员、笼络士人的主要手段,也是士人入仕的主要渠道。因而,在新的形势下,朝廷调整了科举制度和授官办法,将其应用于对归正人的招纳和笼络上。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南宋政府收罗人才并吸引更多的北方民众南下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处置失当,从而出现种种流弊,教训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8.
在五代政治中,士人进行适应性转变的同时,也让渡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并主要表现为士大夫精神的缺失.从科举的角度来探讨,这种现象与五代科举的客观环境、士人的文化状况和士林风气密切相关,从而使北宋士大夫精神的重建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在有宋一代,"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制度使得寒窗苦读的人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这种天子门生的时代里,金榜题名成为一种社会向往,举子们趋之若鹜,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及第几率,而充分利用好科举参考书则是其中一种捷径,本文试图从产生的原因、书籍的种类和造成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科举参考书在宋代社会的使用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宋代的科举制度,更加全面地认识宋代社会。  相似文献   

10.
萧启庆先生在《元代的族群文化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第57页)第三章《论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汉化与士人化》中这样定义“士人”:“我所谓‘士人’,是一个文化与社会群体。从文化观点言之,士人必须具有正统儒学教育与士大夫文化,并接受儒家基本理念与伦常的规范。从社会观点言之,其人可能是显宦,可能是缙绅,也可能是布衣,但都属于一个菁英身份群体,受到社会尊崇。士人原是中原社会的产物,但是士人文化具有普世性,凡接受士人文化的异族人士都可视为士人。”  相似文献   

11.
在南宋高宗朝的科举试策中,与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有关的"故事"频繁出现。以光武中兴的"古典"来晓喻现实政治中的"今事",成为高宗朝科举试策中的一个模式化情节。究其原因,这与高宗君臣借由光武故事的讲述进行中兴形象塑造和政治宣传密切相关。科举试策中的光武叙事,也进一步助推光武故事在朝野的传播和接受,成为宋高宗"中兴"的"声音"与"形象"在士人群体中获得响应的表征。试策中的模式化叙事,是观察帝制时代科举、政治和士人生活等交互关系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中国古代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至成熟阶段的重要时期。在儒家博施济众思想的影响下,宋代士人群体积极投身民间公益慈善事业,他们在其中担负着发起者、组织者或领导者、管理者的作用。宋代士人群体的民间公益慈善活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中国古代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至成熟阶段的重要时期。在儒家博施济众思想的影响下,宋代士人群体积极投身民间公益慈善事业,他们在其中担负着发起者、组织者或领导者、管理者的作用。宋代士人群体的民间公益慈善活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与中原的儒家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元代的科举举行的时间很短,录取人数少。元代科举共分三级考试,最基层的考试是以行省为单位的乡试,录取的士人被称为乡贡,而廷试录取的士人被称为进士。江浙行省的乡贡及进士在元末明初这个特殊时期或战或降或隐居,本文就对其动向问题加以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妓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集卑微、宠爱于一身。宋代的士人倾慕着那些姿容出众、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妓女。在宋代社会的的确确存在着这样的群体,士人是妓女的主要财富来源,也决定着她们在行业内声望、等级,更能操纵她们身份变化,这一系列的权力运作,促成了妓女的物化和自我物化,造就了这样一批士人所期待的妓女。  相似文献   

16.
元代科举中的多族师生与同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笔者元代多族士人圈形成研究的一环。笔者认为:元代中期一个多族士人圈业已形成。各族士人之间具有密切的社会网络与文化互动。科举中的师生与同年关系即为社会网络的一环,亦为文化互动的基础。本文首先显示元代科举为一多元族群机制,其次证明历科师生为联谊或其他目的而举办集体活动。再以延祐二年(1315)及元统元年(1333)两科为例说明历科考试各族师生、同年之间平时亦多个别交往,反映于诗文之中。本文显示:科举制度的采行虽然在元代政治上所起作用不大,却是多族士人圈加速成长的重要因素,而座主、门生、同年关系超越族群藩篱,成为多族士人社会文化网络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福建文化的发展相当晚,直到东汉,福建仍似孤悬海上的化外之地而有“闽在海中”之称。总体上町以说,包括士人在内的北方汉人的入闽,才带动了福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唐代贞元以后,福建学术文化逐步改观,至宋代,福建文化在全国已可以算是走在前列了。这可以从科举考试中窥见一二。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开始.至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结束,历时1298年.全闻共举行670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102000余人(特奏名除外),其中闽人10800余人,约占九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门六进士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贫寒的贵阳士人周奎,在身处极其困窘的生存条件下,贫不坠志,穷且愈坚,以圣贤之道身率其家,敦品力行,勤奋向学,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场上书写了“一门六进士”的辉煌事绩,被人誉为“黔南士族冠冕”,为数代黔中士人所钦仰。这六名进士是周奎之子际华、际钊、际铨,际华之子周顼、周颚、周灏。  相似文献   

19.
士人命运是唐宋变革的重要着眼点,对中下层士人的研究更有助于深化这一议题。南宋士人曾丰,从入仕到改官,一直陷于人情与法度的双重困局,干谒求荐屡次碰壁,受荐磨勘变数频生,历程长达20年。曾丰个人之遭际,既是宋代广大中下层士人改官中命运的缩影,也反映出在改官制度的两重面向之下,宋朝"任人"与"任法"调和的失败。从历史角度分析,改官制度正是唐宋变革不成熟、不完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福建历史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福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科举考试方面,宋代福建科举考试位居全国第一。宋代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科考试,录取进士3万多人,其中福建7607人,占约四分之一。科举活动的盛衰和中举及第人数的多寡,往往是衡量一个地区文风高下和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也是最客观的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