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日汉字字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语言体系的不同、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究了中日汉字形体不同的原因。主要从两国语言体系的不同、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张经纬 《世界历史》2003,6(3):54-63
本文基于中日两国的现代化同属于传播型、后发型现代化这一史实 ,参考现代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提出了“思想→政治→经济”这一比较中日两国现代化的分析模型。“思想”作动于“政治”是利益表达过程 ,利益表达有“内表达”和“外表达”两种形式 ;“政治”作动于“经济”是政治输出过程 ,政治输出也有“硬驱动”和“软驱动”两种形式。在两国现代化过程的不同阶段 ,两国三个子系统间 (思想、政治、经济 )的作动方向是相同的 ,但由于两国三个子系统的内外环境、作动者和受动者的性质不同 ,因而每一作动环节出现的两种作动方式在转换和结合上存在着差异 ,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作动力度和效果 ,并最终导致了两国现代化的不同结局。本文还提出了上述分析模型的现实意义 ,即不同所有制形态下的现代化模式存在相互比较和借鉴的可能性 ,同时也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内外表达的协调转换机制和软硬驱动的有机结合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官方史学,具有制度化、组织化并且纳入政权机制的特点,这是区别于西方史学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影响古代日本,使之也出现官方史学.但中日两国的传统官方史学存在着明显区别,这表现于修史的组织机制、修史成果格局和史学理念三个方面.时至近代.中日两国官方史学先后转型,但表现不同.中日两国都未能彻底摆脱官方史学传统,也不能完全将之保持,特别是日本明治时期做出复兴官方修史的努力,终归失败,说明官方史学虽然影响力很大,却不是史学发展的普遍方式,难免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都有着摄取外来文化的悠久历史。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也是中日文化关系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考察中日两国摄取外来文化的历史,是中日文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能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刘远东 《神州》2013,(33):162-162
种种原因的影响,韩国文字的去汉字化,无法使用汉字的最大利益——辞义精简。导致严重的外来语过量,新语汇无法藉由固有文化创造的积淀,使语言仅留其形而丧其精魂。如今,韩国已经无法回避汉字对其文化造成巨大影响的问题。汉字作为中韩两国的文化纽带,给韩国的文字、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企图征服中国和朝鲜而发动的不义之战,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这次战争尽管时间很短规模不大,但它对中日两国的命运以及东方形势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影响。因此,对这次战争进行历史的估量,是很有意义的。一、战后中日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地方封建政权,渤海国当时附于唐朝,全盛时期设5京、15府、62州,在其立国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第一,从渤海国遗址的系列发掘成果看,上京龙泉府城市规划周密,布局得当,是仿造长安城兴建的一座规模宏伟的城市,是唐文化向东北传播的纽带。第二,从渤海国文字和文学看,起码在渤海国的上层人物及官方中普遍使用汉字。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受其影响,渤海国也创造了同一时期的诗歌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张研 《神州》2013,(7):176-176
中日两国地理位置贴近,日语的语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极深,这为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工作带来优势。然而,中日两国毕竟有不同的国情、民族传统等等,故而在翻译过程中也更应考虑到其特殊性。语用顺应理论提倡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刻板僵化,而是将多方面因素列入到考虑范畴,例如国家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因素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合理性。翻译工作者不仅应具备较大的词汇量和扎实的翻译基本功,还要具备灵活的主观能动性和敏捷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学习西方,维新变法,是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旋律,也是促使两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传入与产生的一个主要推动力.然而,中日两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各自的表现.本文作者近年来涉猎有关这段历史的几种史料,深感其中蕴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故撰写此文,略述梗概,以求教于博物馆界同行.  相似文献   

10.
趣中识字     
赵智勇 《神州》2012,(15):266-266
汉字作为一种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它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理据,汉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是一种神奇的意象符号它不但能开启人的智慧还能调理人的心情养生治病消灾汉字具有灵性的威力。针对汉字这一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趣中识字。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学者研究秦简《日书》述评沈颂金秦代竹简《日书》大规模出土有两次:一次是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日书》甲乙两种。除《日书》外,同时出土的尚有《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  相似文献   

12.
胡泊 《黑龙江史志》2013,(19):159-159
汉字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从古至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中国人民首先发明创造出了汉字,随后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丰富了日语的词汇,多样化了日语的形式内容,并为日语的多样化表达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日语中的汉字也被再次引进回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反哺现象。由此可见,汉字作为一种媒介手段,在中日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相论 《风景名胜》2020,(2):0213-0213
本文对一寨两国旅游景区发展中所存在的民族文化庸俗化,交通道路不便、服务品质低、旅游产品创新度不够等几个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重整措施;研发创新旅游产品,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推动一寨两国景区高品质复苏。  相似文献   

14.
书法艺术是使用汉字的中日两国特有的一种美术。它的历史悠久,源流深远。根据目前发现的文物考证,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远自汉代即已开始。例如一七八四年在  相似文献   

15.
德日两国在战后谢罪态度上的迥异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战争性质和对战争责任的认识上,在战犯的处罚问题上,在战争的赔偿问题上,在历史教育问题上。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国际社会给予德日两国的影响不完全一致,以及两者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科学和艺术。汉英这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所以能够转换,是由人类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但是这两种语言在谱系、文字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它们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均不同的社会中产生并发展来的,被具有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而形成。尤其在汉英句法结构方面,虽有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差异。这是汉英翻译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徐建明 《沧桑》2010,(2):163-164
利用动漫的教育功能与潜移默化作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道德教育的开展,是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目的。但自从文革断层后,我国动漫一直发展滞后,而与我国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在动漫发展方面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本文从中日两国动漫发展的差异性,分析两国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动漫的教育功能与潜移默化作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道德教育的开展,是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目的。但自从文革断层后,我国动漫一直发展滞后,而与我国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在动漫发展方面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本文从中日两国动漫发展的差异性,分析两国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罗福惠日中两国同时在19世纪中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自此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到19世纪末,日本的早期现代化已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亚洲唯一能与欧美列强抗衡的强国;而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难以启动,且在世纪之...  相似文献   

20.
语言具有文化性,是文化的镜像,其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渤海国作为唐代的地方政权,偏安东北一隅,渤海国人名有"姓+名"及音译名字两种形式。在渤海国前期,虽以"姓+名"的形式为主,但音译名字占较高的比例。到了渤海国的中后期,渤海国人音译的名字逐渐被"姓+名"的形式所取代。渤海国人名字的某些用字反映了渤海国人对形容美的祈望、对德性美的追求、对福禄寿的憧憬及对儒释道的尊崇。渤海国人名的用字及其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宪象"及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