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王子钟》见《金石录》和于省晋先生所编的《商周金文录》.郭沫若先生认为此器乃“僞刻”,因此在郭著《两周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未收录此器及其铭文拓本,这件纽钟的长方环纽上饰以绚纹;钲部无枚;篆部装饰以绚纹;隧部铸有变形重叠的纹.钲间及左右鼓上铸有铭文十四行,计七十六字。铭文从钟的正面钲间起,向左转一周至正面石鼓完.铭文有的字坏笔较多,但从上下文倒的关系及残字的笔划大致与推得全部铭文如下:  相似文献   

2.
曾侯乙墓出土。为曾侯乙编钟之组成部分,悬于编钟横排下层正中,体扁而近于椭圆,铣边无棱,上略窄下稍宽,钟口齐平。钟钮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颈对衔。钟顶以“十”字形素带界格,满饰浅浮雕蟠龙纹。钟身上部以凸起的圆梗界隔出钲中及其两侧,两侧在浅浮雕龙纹的衬地上各缀五个凸起的圆泡形饰以为枚,呈梅花状,每面两组共四组二十枚,均为浮雕龙身构成。钟下部亦饰以浮雕龙纹,躯体较大,均作侧身状。两面钲中均呈梯形,一面光洁无纹,一面铸有铭文三行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今章乍曾侯乙宗彝,宀之于西奠阳,…  相似文献   

3.
■子盏     
■子盏(见封面),1990年出土于襄阳县朱坡乡徐庄村,盏隆盖,中立喇叭形捉手,其上有两两相对的镂孔四个,盖缘作尖后子母口形与器口相合,盖过铸四兽首形衔扣.器身方唇直口,鼓腹平底,腹下铸三个兽蹄形小矮足。盖上饰花纹三周,为两周环带纹夹一周蟠■纹,盖顶中部饰蟠■纹,捉手内侧饰垂鳞纹。器腹三周花纹由上及下分别是垂鳞纹、蟠■纹、环带纹。器高19、口径21.6厘米。盏盖和器内底各有6行32字铭文,两处铭文内容相同,行款略异:八月初吉乙亥,■子■择其吉金自作■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孙孙永保用之。根据铭文文例和纹饰特征,此…  相似文献   

4.
吴国早期重器冉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本文的新考释及其史料价值(春秋吴国寿梦向江北的扩张) 《左传·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鲁国赠送晋国荀偃以“吴寿梦之鼎”,这是文献上记载最早的吴国青铜器。目前所知吴国最早有铭文的铜器,除了“者减钟”①外,要属寿梦时期的“冉钲”了。 冉钲,1930年《贞松堂集古遗文》卷一首次著录。罗振玉说:“此器予得之京师,近年出土。”具体地点不详。以后迭有著录考释②,分别称为“钲铁”、“余冉钲”、“南疆钲”等,一般以“南疆钲”为名,实应称为“冉钲”为最确切。  相似文献   

5.
<正>1993年春,邳州市博物馆发掘了九女墩三号墩,墓中出土铜盘5件[1]。其中一件铜盘(M3∶34)在修复过程中发现内底刻有铭文。铜盘口沿方折,颈略收,肩稍斜,弧腹,平底。颈部、上腹部饰蟠虺纹,下腹部饰两周内填蟠虺纹的三角纹,三组纹饰间以两周绳纹(图一、二)。铭文4行共21字,含重文1字(图三)。现将铭文  相似文献   

6.
1986年4月,柳江县进德乡木罗村农民在挖鱼塘时发现4件青铜器,送交柳州市博物馆。从出土地点来看,这里可能是一处窖藏。甬钟 1件。甬长5.9厘米,中空,与钟体相通,断面呈椭圆形,有干和一残耳,旋已脱落。舞作两面坡形,上饰云纹。钲两侧起扉棱,枚36个,上饰旋纹,篆及隧部饰云雷纹,钲中间饰双线 S 纹。钟壁较厚,内腔上  相似文献   

7.
浙江萧山杜家村出土西周甬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3月,浙江省萧山县所前公社杜家大队社员开山时,在小东山西坡离地面60厘米深处发现一件西周青铜甬钟(图一)。钟通高41.5、甬长13.5、钲长17.6、鼓长10.4厘米。铣间24.2、鼓间17、舞修20.1、舞广15.3厘米。枚形较尖,长1.8厘米。绳索形半环旋。干部正背两面都饰以圆目凸出的细线饕餮纹。舞面饰"线刻式"云雷纹。枚篆交界和钲边饰连缀乳纹,每行乳纹以细线框边。钲中纵线一条。篆部似为变体雷纹。鼓  相似文献   

8.
最近,河南新郑市博物馆在藏品建档中发现3件战国带铭文青铜器。其中铜鼎1件,铜戈2件,现介绍如下:l.铜鼎(图一);日藏。高16厘米,口径15厘米,重2M0克。鼎盖与鼎身合成一个扁圆体。子母口。鼎盖鼓起呈覆盘状,上有三“凸”形钮,组成等边三角形且与三足对称。鼎盖中央部位铸铭“始是官”三字。(图四:l)鼎肩附一对长方环形耳,两耳微曲外移.圆腹较深.小平底.下部右尊自一铜鼎蹄形三矮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铭文“越是”疑为地名,无考。“官”字在战国铜量器铭文中常见,如“上官”、“下官”、“私官”等。2.铜戈(图M)197…  相似文献   

9.
一向被誉为“青铜王国”的湖北省随州市,近日又发现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镈钟。1995年11月24日,随州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博物馆员黄建勋,向有关方面介绍了这件珍宝的情况和发现经过。这件青铜镈钟形体完好,通高29厘米,重3400克。钟体饰纹粗矿拙朴,主饰图案为凤鸟及鹿类动物,钟体两侧及钟的钲部都饰有布局匀称的几何图形。钟口为圆弧流线型,造型圆润。随州市文物工作队王世振、黄建勋两位博物馆员称:根据该钟的形制和纹饰风格,可以判断其为西周中期的制品,其制造时间比驰誉海内外的随州擂鼓墩曾侯乙编钟要早300年以上。与这件青铜…  相似文献   

10.
鼓和钲是中国古代的乐器,也是军事战争时的鸣器。先秦时期攻战时就是利用击鼓槌钲作为军事指挥号令,“击鼓则进,槌钲则退。”小巧精致的带饰──建鼓纹铜牌,就生动的再现了这一古代战争场面。它对研究古代军事装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任伟 《华夏考古》2002,(3):57-59
198 2年 1 1月 ,河南平顶山市郊区阳岭上出土了一批西周铜器① ,其中 4件铜器上铸有铭文 ,铭文中均有“应史”二字 ,现介绍如下 :《应史鼎》铭曰 :“应史作旅鼎”。此器口微敛 ,卷沿 ,沿上有双立耳 ,斜垂腹 ,三柱足 ,口沿下饰以细云雷纹为地的回首夔龙纹。铭文以竖行铸在器壁内。 (图一 ,1 )《应史簋》铭曰 :“应史作旅簋”。此簋带盖 ,盖上有喇叭形握手 ,子母口 ,斜颈 ,鼓腹 ,圈足 ,盖和颈部饰条带状变形夔纹 ,圈足上有一周弦纹、两周细云雷纹。器内、盖内所铸铭文相同。 (图一 ,2 )《应史爵》铭曰 :“应史作父乙宝”。此器侈口 ,长流 ,…  相似文献   

12.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4年3月,陕西省蓝田县红星公社社员在整理山坡积土时,发现了一个铜钟。此钟有甬、干、旋、枚,是西周中期发展起来的甬钟的形式。通高26、甬长10、铣间宽13.1、舞宽8、舞纵11厘米。钟的鼓上饰有鸟纹和"T"字形云纹。两铣及钲间铸有铭文:  相似文献   

13.
《江汉考古》2005,(1):72-72
曾侯乙编钟之缚钟 曾侯乙墓出土。为曾侯乙编钟之组成部分,悬于编钟横排下层正中,体扁而近于椭圆,铣边无棱,上略窄下稍宽,钟口齐平。钟钮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颈对衔。钟顶以“十”字形素带界格,满饰浅浮雕蟠龙纹。钟身上部以凸起的圆梗界隔出钲中及其两侧,两侧在浅浮雕龙纹的衬地上各缀五个凸起的圆泡形饰以为枚,呈梅花状,每面两组共四组二十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征集文物时,发现1件刻铭铜鍪,据传出土于洛阳北邙山西汉墓。铜鍪为侈口,束颈,圆肩,鼓腹,圈底,肩腹间有一对绹纹环耳,肩部饰凸弦纹一周。腹中间有垂直范痕。器身多处有垫片痕迹,外器底及下腹部有烟炱痕迹。口径13.2、腹径19.5、高16.5厘米,重890克,容水2560毫升(图一、二)。在铜鍪右侧肩部弦纹下横向刻有铭文两行,共10字:“今元年长信私官”、“左厨四”(图三、四)。前一行铭文字体较小,笔划较细,后一  相似文献   

15.
江苏丹徒背山顶春秋墓出土钟鼎铭文释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丹徒县文管会合作,在丹徒县大港乡背山顶的山颠,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青铜器400余件,其中有铭器15件,计有鼎、缶、矛各1件,钟镈12件。今就鼎、钟镈铭文加以释证。一钟镈钟镈12件,包括镈钟5,纽钟7。铭文皆铸在钟的左、右鼓面和钲间,直行右读;个别字行排列略有不同,字形亦微有差异,有的还有缺文,然其内容相同,且皆自铭"龢钟",说明此12件为一套编钟。今择其具有  相似文献   

16.
1995年8月,邹城市田黄乡东罗村村民在村东挖土时,发现两件汉代铜镜,现简介如下。昭明镜圆形,圆纽,连珠纹纽座,座外饰凸弦纹两周,间有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每字之间加有圆涡形符号。近缘处有铭文“内清则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宽平缘。直径13.2厘米(图一)。画像镜  相似文献   

17.
试论楚公逆编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3年,在山西曲沃北赵晋国墓地的第四次发掘中,64号墓出土了一组楚公逆编钟,实在是难得的意外收获。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所作简报,编钟共8件,形制彼此相似。所举标本一件,高51厘米,干及舞上饰云纹,高枚,篆饰蝉纹,界以乳丁纹带,鼓间作龙、鸟、虎相纠结,右鼓有一长耳生鳞兽形。编钟的铭文在钲间和左鼓,简报已有释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南阳博物馆在地区废旧仓库征集到1件青铜器盖,从形状看当为鼎盖。盖直径22.5厘米。呈圆弧形,口沿处有三个对称的兽面形小鋬,中间有镂空圆捉手。盖上饰绳状弦纹三周,间以蟠虺纹,近口沿处饰斜角兽纹一周,捉手上饰绹纹(图一、二)。盖内有铭文四行三十二字,为:"隹  相似文献   

19.
明蜂窝纹铭文铜豆(图1),通高16.2、盘径14.9、底径12.2厘米,重2300克,1985年入藏巨野县文物管理所保管,至今由巨野县博物馆珍藏。整器方唇外折,器盘扁圆,豆盘较深,粗柄,平底,底沿外折,柄、底中空,器盘外、柄部饰锦纹,足部边缘饰回纹。柄一侧有“大明成化丁未三月吉日,山东兖州府知府赵兰造”20字楷体铭文。成化丁未年为成化二十三年,即1487年。  相似文献   

20.
在张家口地区博物馆文物库房藏品中,共收藏有14件元代衡器——铜权。其来源大多由馆里运用征集、拣选的方式搜集起来,小部为群众献交的。为叙述方便,按权身铸造时代的刻铭先后顺序,无年代的刻铭放其后,兹介绍于下: 至元八年权 1件,拣选。权体呈亚腰园柱体、方钮,园形底座上饰五周弦纹;两侧从上至下留有一道两范合铸的实棱。权身正面阴铸铭文“至元八年”,背面阴铸的铭文因锈蚀和磨损严重,只辨清一“造”字,左侧上方阴铸一“西”字铭文,应是官方铸行时的编号。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