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永乐、宣德青花一直被当成中国青花瓷的典范,以至将它们身上的一些窑病如铁锈斑、桔皮文、晕散现象都当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趣味.现在看来这属于爱屋及乌.从纯粹工艺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候的青花瓷还只能算是处在成长阶段,只有到……  相似文献   

2.
实验考古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文物、艺术品进行测试研究考证,不仅为考古学的结论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这种研究也丰富和拓宽了化学本品。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绚丽多彩的颜料和釉彩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实验考古学的重要分支。本分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古代调料的发展和研究作如下剖析。 一、我国古代颜料的来源 颜料的来源有天然颜料和合成颜料。天然颜料中,无机矿物质居多,如红土、朱砂、雄黄、铜绿等,少数为植物性颜料,像藤黄。合成颜料有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  相似文献   

3.
花山岩画颜料和粘合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西南部的左江流域,是著名的峰林——槽谷岩溶地区,在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上,留下了壮族先民骆越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岩画。岩画全部以赭红色颜料画成,绵延达200余公里,横贯宁明等六个县市。多数学者认为,岩画完成于战国至东汉期间(公元前475~公元220年),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左江岩画依崖临江而作,虽经千年风侵雨蚀,而图形和颜色依然清晰完好。这表明当初在颜料的选配及粘合剂的使用方面,已  相似文献   

4.
青花双城记     
在荷兰代尔夫特和葡萄牙波尔图,两个和中国不搭边的小城中却隐匿着无数青花瓷。正值中国新年,《中国国家旅游》为您探访隐藏在欧洲的“青花瓷”情节。  相似文献   

5.
青花料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元、明青花瓷器所用青花料,涉及复杂的问题。古代青花用钴土矿着色。青花色泽是浓翠鲜艳,还是灰黑暗淡,往往受三方面条件的影响: (1)青料内钴、铁、锰含量的多寡,必然影响青花色泽。凡锰含量较高的钴土矿,烧成后青花往往呈灰黑色。 (2)烧成温度对青花色泽有一定影响。同一种青料,过烧后往往呈现蓝中带黑或带  相似文献   

6.
华健 《文物世界》2000,(1):77-78
永乐、宣德青花一直被当成中国青花瓷的典范,以至将它们身上的一些窑病如铁锈斑、桔皮、晕散现象都当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趣味。现在看来这属于爱屋及乌。从纯粹工艺学的角度分析,这个时候的青花瓷还只能算是处在成长阶段,只有到了成化以后,随着窑工对钻料的逐渐运用自如,青花瓷才表现出比较成熟、完美的工艺特征。  相似文献   

7.
杨俊艳 《南方文物》2000,(4):104-106,108
吸闻鼻烟是清代三百年间,上至皇室贵胄、下至庶民百姓极其普遍的一种嗜好。文献证明,清代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鼻烟壶,从质地与工艺角度区分,约在百种左右,它们各有自己的历史、产地和艺术特色,而其中以青花鼻烟壶最为丰富,流传下来的数量也最多。本文试以馆藏品为主线来介绍青花鼻烟壶的历史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与康熙青花挺拔、道劲的风格迥然不同,雍正青花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御用瓷器必须经他亲自审定,方可烧造。  相似文献   

9.
故宮博物院所藏十四世紀青花瓷器有卅多件。其中有四件大盘的器形和装飾图案是屬于一个类型的,它們的装飾图案在传世的十四世紀元代青花瓷器中是极为罕見的。这四件大盘的形状和紋飾为: 第一盘:折沿,沿面画卷枝紋一周,线条較粗,盘里画牡丹、石榴、菊花等四季花卉各三朵,盘心为四个如意头組成的菱形框,中心画竹子、石头和灵芝;框外四面填以卷枝紋。盘外部口下也画卷枝紋一周,盘身画纏枝菊花八朵,足上有蓮辦紋一周。口径46厘米,底径26.7厘米,高8.1厘米。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21至26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主办的"2007年中国云南青花暨边疆地区青花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与会代表除国内专家、学者外,还有来自英国、意大利、法国、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国代表,共计180人。会议期间,代表们考察了建水窑、玉溪窑、禄丰白龙井窑窑址,观摩了玉溪博物馆、禄丰博物馆的专题展览,并进行了大会专题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共有22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11.
清,雍正。高27.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9.3厘米瓶盘口,短颈,折肩,筒形折腹,足部上直下撇。通体以青花装饰,颈、胫部绘如意云头纹,口沿、足边绘卷枝纹,肩部绘“壬”字形云纹,腹部满饰龙凤云纹。云呈括号形,卷曲连绵,龙凤上下错落相对穿插于祥云之间,足底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相似文献   

12.
青花勾枝莲盘,是晋祠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宣德青花佳作(附图)。通高5.5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22.4厘米。盘作菱花口, 12花瓣,折肩,浅腹,盘壁与底处亦作菱花形,矮圈足。青花纹样可分为三层:器口沿面饰一周二方连续草纹。盘壁花瓣处饰6种 12组连茎花卉,分别是莲花、菊花、牵牛花、牡丹花等,各自独立组成。盘心饰6朵装饰性莲花、菊花、石竹花、大丽花等,每朵花由枝叶勾连组成。盘外壁同样饰6种12组折枝花纹。青花色泽浓艳,自然晕散,具有浓厚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釉色青亮,底无釉,为细纱底,光滑自然,无款识。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品种之一,它以其幽靓素雅,清新明快的独特风格饮誉海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青花瓷是以钻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目前国内外陶瓷界说法不一。但是到了明青花瓷已非常成熟,而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月21日凌晨,女儿带着已离别我们家半个多世纪的青花瓷瓶回到了家里,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母亲盼望了多少年的"重逢",终于实现了……!这个青花瓷瓶要从1937年农历7月28说起。母亲此时正在四川省泸州市育群女中(现市二中)读中学。本来学校也在离治平路不远的仓街口(因为这里学校很多俗称:学坎上),但重庆一直遭到日机轰炸,为了安  相似文献   

14.
凤翔县博物馆藏有一件青花釉里红倒灌壶(封二)。其形状如桃,扁腹,前有流,后有(扳金),底附圈足。此壶设计匠心别具,上部无口,底部有圆孔,孔上通有一管状芯子,注水时将壶倒置,水由孔灌入,水沿芯子流向腹内,立置时水并不会流出。通体淡蓝釉,顶部堆贴花纹。在(扳金)上部和近流处堆贴出桃叶纹,施以青花釉。近流处的桃叶纹与流相连一起,既给桃叶增加了动感,显得生动有趣,又起到了加固壶流的作用。在“桃尖”部位,点出一块釉里红斑,真是恰到好处,奇妙至极。此壶高13.5、腹径11.5×8.3、圈足径8.2厘米。其时代为明代晚期。  相似文献   

15.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三件青花大碗,不论造型、釉面还是纹饰都很有特色。本文试从型、胎、釉、口沿、底足、底款、绘画等方面对其进行鉴赏、考证。 碗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器皿,其造型随着时代与人们的喜好不断地变化着,但大口、深腹、实用等最基本的特征不曾改变。从元青花瓷盛行至今,清爽宜人的青花碗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青花碗的生产、使用、流通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虞刚 《东南文化》2000,(3):111-114
生产于景德镇民营手工作坊内,供当时民众使用的青花瓷器,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明宣德。口径33.6厘米。造型典雅,胎质细腻,雅致的菱花花口,花纹装饰清新悦目。青花色泽浓艳,自然晕散,黑铁斑浸入胎骨,是宣德瓷的典范之作。山西博物院收藏。  相似文献   

18.
<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60年前收藏的一对青花碗,近日由其丈夫、国家一级编导王冠亚首次面示友人共同鉴赏。见物如见妻,王老心情十分激动,感慨万千。这对青花碗形状大小相同,品相上乘。碗高8.1厘米,口径22.3厘米,底径8.8厘米;碗外壁饰有水莲花,碗内外各有一道蓝花形线圈;碗底有道内细外粗的青花双圈,一碗内标双竖行"康  相似文献   

19.
吕成龙 《收藏家》2023,(2):59-68
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对其认识以来,元代青花瓷即以其古朴的造型、优美的纹饰、亮丽的色彩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等,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研究、收藏和仿烧元代青花瓷的热潮。特别是仿制元代青花瓷的水平不断提高,使人稍有不慎即上当受骗,因此,愈来愈多的人关注元代青花瓷的鉴定问题。本文从造型、纹饰、胎釉特征以及在制作时留下的工艺特点等方面,简述元代青花瓷的鉴定要领。认为要想掌握鉴定元代青花瓷的本领,就一定要了解元代青花瓷收藏和出土的基本情况,多看真品,利用传统鉴定法,从造型、纹饰、钴料、胎釉及工艺特征等方面,反复揣摩其时代风格,功夫下到了,就不会被仿品所迷惑。  相似文献   

20.
最近,北京市文物商店征集到一件青花双兔盘(见图)。经鉴定,为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盘高1.5、口径15.8、底径13.5厘米。盘口沿为六瓣花式口,上画六组卷草纹。平底内画双兔、苍松、钩月、山石、灵芝等。图案均用青花勾勒并以浓淡不同的钴料色渲染。两只玉兔形态逼真,跃跃欲动,周围衬以苍劲的松树,皎洁的月亮,皴挫有致的山石,整个画面生动活泼,主次分明。盘的釉色为晶莹的青白釉;底部无釉,微有火石红斑迹,胎质洁白细腻,与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松竹梅盘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