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作为中共党史上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特殊贡献,已经广为人知。然而遵义会议后他在党内负责期间,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动全民抗战所做的重大贡献,至今却鲜为人知。遵义会议诚然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党的路线的转变还只是限于军事方面,而事实上政治路线的转变则是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  相似文献   

2.
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提出与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将共产国际的策略同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具体实际正确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共产国际世界战略的转变,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提出与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将共产国际的策略同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具体实际正确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肖莉 《攀登》2005,24(5):47-50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和制定了一整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有:倡导建立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对外政策,争取国际力量的支持;注意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以调促推,以退为进;坚持独立自主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组织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5.
对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前中共中央路线策略的两点看法金再及在局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面临着策略转变的问题。对国民党来说,是从攘外安内政策转变到联共抗日政策;对共产党来说,是从关门主义转变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心是一个,即从两党对立的国内战争转变到...  相似文献   

6.
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过程中,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是因为受到张学良的很大影响。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广泛而巩固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革命家、军事家陈毅,正确地执行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领导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经过长期的、艰  相似文献   

8.
于璐 《沧桑》2012,(2):65-66
张闻天在全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后,把它灵活地运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工作之中,对工农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分别对待,对中间力量特别是优秀的知识分子也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抵抗外敌、取得胜利至关重要的策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兴盛的必然法宝。它是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领导和实施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局域内产生的必然联系产物。自1937年9月,通过国民党和共产党商讨后,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它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到现在,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但蒋介石政府在抗战的同时,依然致力于消灭中国共产党、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国家危亡,中国共产党理智分析时局,在军事和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策略,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为抗日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和张闻天提出有条件地让陈独秀回到党内工作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于洛川会议上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包括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这成为陈独秀出狱以及回到党内工作的契机.当时,毛泽东和张闻天提出了陈独秀回到党内工作的三个条件:一、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的全部理论和行动,并公开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之错误.二、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三、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  相似文献   

12.
七七事变前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期间,客观分析了华北形势以及中共党组织在华北的实际情况,针对党内存在的空谈的脱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领导方式、"左"的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思想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思考。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对推动党的策略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奠定了此后中国共产党与八路军在华北全面抗战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顺利的工作条件,同时也展现了刘少奇清醒的战略全局意识、眼光以及独具个人特点的领导风格和气质。  相似文献   

13.
“领导就是服务”─—学习张闻天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李兆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较长时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历经坎坷,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地为党为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永远是鼓...  相似文献   

14.
新四军争取帮会抗日的方针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超 《安徽史学》2006,(5):112-117
帮会工作一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政策策略问题.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孤立和分化敌人,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战时期华中地区帮会林立,它们既是新四军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同时又存在被日军收买充当汉奸,或为国民党顽固派利用充当反共急先锋的现实危险.因此,争取帮会大部分成员积极参加抗日,便成为华中新四军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共领导下,华中新四军不仅提出和制定了正确的争取、利用和改造帮会的政策和策略,而且还有效地实施了这一政策,使帮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员,从而为抗日的胜利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抗战时期,周恩来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重庆这块土地上。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谋略人和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担当起了领导大后方战场和广泛开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使命。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陪都,在极其险恶和复杂的形势下,周恩来高举抗日与民主的旗帜,深入工商界领导群体中,和他们坦诚相见,结成知心朋友,建立了工商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6.
张闻天与中国红军从内战到抗战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红军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性转变,自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抗战初期,历时两年有余。涉及诸多复杂问题。在这一巨大转变的过程中,时任中共总负责人的张闻天运筹主持,率领中共领袖集团及时提出转变任务。调整军事机制。把握军事发展方向,抉择合宜方略,并为日益迫切的大规模民族战争确立了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对此一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正确认识张闻天的这一重要作用,对于此一时期红军史乃至中共党史的研究。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法宝。1935年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即提出灵活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启动从内战到抗战的战略转变。在此后将近两年曲折、复杂、尖锐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以至“联蒋抗日”。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力进行调停,促成和平解决。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与各党各军各派的逼迫下,其方针、政策也几经变化。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之际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际建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进行了坚忍不拔的努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赢得了全国上下一致的信任。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从内战到抗战的伟大战略转变,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张闻天总书记正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7月1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张闻天逝世30周年。回顾历史,这位老革命家在上世纪30年代党的历史转折关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为挽救党和红军的命运,为实现党的战略转变和全民族的伟大抗战,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然而遗憾的是,关于他1935年遵义会议后党内所任职务却至今仍然存在着严重混乱。1979年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张闻天追悼大会上所作的悼词中,明确宣布遵义会议选举他为“党中央总书记”;而到了1982年党史部门却又根据中央有关领导另外的指示要求将其改为一种含混的称号,叫做“负总责”;而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最基本保证。本文试图通过共产国际和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策略、方针的比较研究,说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存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吸收了共产国际指示中的正确因素,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与毛泽东的恩恩怨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毛泽东的战友中,张闻天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张闻天曾是毛泽东的上级。在中央苏区挨整的经历,使毛泽东对张闻天一直深怀芥蒂。二人曾密切合作,使革命事业大发展,又因江青关系而恶化。张闻天选择远离毛泽东的地方工作,在庐山会议上却“犯上”直言而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直至“文革”中含冤去世……请看《张闻天与毛泽东的恩恩怨怨》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