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9月9日至10日,由澳门基金会与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举办的“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一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召开,澳门、北京、上海、南京、台湾、香港的十多位郑和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工务司欧文龙司长、中央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孔繁壮部长、  相似文献   

2.
公元1405—1433年,我国明朝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活跃在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直至非洲东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所完成的航海事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世界远航史的先河。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百周年,郑和“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思想已深深凝固在海上丝绸之路极盛时期和世界航海史话的雕塑上,成为我国对外交流,和平交往的精神之柱和名片。  相似文献   

3.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阅江楼下的静海寺见证了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受中国明成祖朱棣派遣,率领庞大的船队从今天的南京出发,经马来群岛、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部(有史学家甚至认为,他们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到达了西南非洲)。半个多世纪后(1488年),欧洲人才第一次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可见,当时明朝的海上力量相对于欧洲占有多大的优势。但是,在后来的不到一个世纪里,明朝的海上力量优势就丧失殆尽。这确实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
《华夏人文地理》2001,(1):136-136
大约在六百年前,郑和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从璀灿的东方航向启蒙中的西方;六百年后人们对他的推崇,却从文明鼎盛的西方回到尚待奋起的东方。  相似文献   

5.
6.
在1998~的国际海洋年,郑和被尊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约600年前,郑和率领着最庞大的舰队,从璀璨的东方航向启蒙中的西方;600年后,人们对他的推崇,却从文明鼎盛的西方回到正在奋起的东方。600年间的物换星移,令人掷笔而叹!如果,当时郑和的船队绕过了非洲的好望角,抵达欧洲甚至美洲,那么整部人类的现代史是否将有全然不同的面貌?在沉浸于历史想象的片刻时,我们似乎必须先回头想想,我们对郑和及他下西洋的故事究竟了解多少?郑和,明朝人,世称“三宝太监”,曾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这是一般人对他普遍的了解,也是仅止于此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8.
妈祖确有其人,她的名字叫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生于北宋时期一户渔民家庭,是一个普通民间少女。据传,林默娘与一般凡人不同,在大海上打渔劳作,能预知海上风险,能观天象。她还懂医术,平时还为渔民看病送药,遇着贫困无依无靠和身患残疾的人给予救济。因此,深受当地乡民的爱戴和尊敬。一次默娘同老父亲及其兄长出海打渔,因风浪太大,渔船颠簸。  相似文献   

9.
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隆重举行,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让全世界惊叹,鸟巢演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明让全世界亿万观众深深陶醉。北京奥运开幕式以“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为核心,展开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2008名击缶演员,场上的2008尊缶,演员击缶而歌,标志着2008北京奥运会,寓意了东西南北、天上地下的空间观念。水墨画卷、古老汉字、传统京剧、丝绸之路、昆曲、风筝、太极拳……,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郭丽云 《文物天地》2023,(S1):61-65
作为专题类博物馆,如何将一个宏大叙事的主题与博物馆自身主题之间建立连接,并且寻找合适的切入口策划展览,一直是许多博物馆策展人尝试的方向。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策划的“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展览,选择了合适的切入角度,从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物和群体的角度出发,构筑海丝文化与西湖文化的连接点,为策划类似的展览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曾昭璇 《岭南文史》2003,(3):41-41,44
广东是一个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发达。自西汉以来2000多年,广东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省会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和最重要的港口,经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的《两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与英国》展览为切入点,从史料和文物实物的实证角度,从更为具象的社会发展观角度来分析中西文化交流。再从"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的盛行,重点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在器物上的异同,阐释海上丝绸之路两端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玉林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内河与海洋对接的关键节点,拥有丰富的“海丝”文物古迹资源。保护开发“海丝”玉林段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加快玉商文化、侨乡文化、客家文化等多元文化融汇,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经济相融互促,是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东融”“南向”步伐,延续开放合作的丝路精神,奋力书写新世纪丝路新篇章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北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市合浦县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自从2009年北海市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全面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的申遗工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工作建议,有利于对此后的申遗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纪炜 《收藏家》2005,(11):5-10
今年9月下旬,“瑞典藏中国陶瓷展”在故宫午门城楼展出。本次展览的主要展品是从瑞典18世纪沉没的“哥德堡号”商船打捞上来的遗存。随着外销瓷在故宫的露面,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海上交易”及“外销瓷”一类话题引起收藏界的兴趣与关注。我们约请展览的中方主持、故宫博物院纪炜先生撰文作特别介绍。——编者  相似文献   

16.
黄启臣 《岭南文史》2008,(3):106-110
如果说2003年5月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组织编写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是填补空白之作的话,那么2008年5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顾涧清等编著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则是一部反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著了。全书分代序、十一章四十二目,四个附录及主要参考书目和后记,共25万字。非常感谢《广州日报》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17.
正一、航线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国家通商贸易之路,亦是和平交往和文化交流之路。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nger)在其巨著《论中国》(On China)一书指出:"中印两大文明是通过丝绸之路交易商品、传播佛教思想"[1]。同样道理,18-19世纪,中美两个大国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易商品和交流文化的。据史料记载:自从葡萄牙人于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入和租居澳门之后,就陆  相似文献   

18.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乃“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元代,刘家港因漕运而勃兴,外贸而发达,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漕运中心,江海航运枢纽,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时称“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明初,又因郑和于此起锚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的交流与合作,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而闻名海内外。十五世纪中叶之后,随着明清两代的闭关自守,推行禁海政策,刘河口横沙的形成,刘家港逐步沦落为单一性的区域渔港。  相似文献   

19.
大唐玄奘印度求佛学法,引得长安佛光一片,佛教一时成为中国最吸引朝鲜半岛和日本岛的先进文化的典范。于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上的求佛学法之人,纷纷跨海进入中国学习。更有胆识过人之士,学习玄奘西行印度求取真经的样子,毅然从中国出发,西航印度,在海上连缀出一条朝鲜至中国、日本至中国、中国至印度的学佛求法的海上航路。这类学佛求法的航路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