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灵魂歌吟     
阿里,离天空最近的地方,遥不可及的云朵仿佛触手可及.朝圣的信徒,在阳光下拉下长长的身影;千年古寺的酥油灯,昼夜不灭;遗址的壁画,神秘莫测;随处可见的玛尼堆和风中吟诵的六字真言,传颂着吉祥的祝愿,这一切,构成一个奇幻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冰雪歌吟     
冰 雕年年冰雪年年风 ,岁岁流光景不同。大块文章随意作 ,何须鬼斧与神工。千年岁月又更新 ,世纪曙光拂征尘。沐雪浴冰银色里 ,无边绿意已生根。冰雪大世界冰作身躯雪作魂 ,一江冰雪气雄浑。天寒独有心潮热 ,地冷尤知血脉温。溢彩流光奇世界 ,雕银砌玉梦乾坤。千载龙蛇人共舞 ,琼楼处处敞开门。琼 楼雕冰塑雪逞奇观 ,佳节犹如梦幻般。谁把琼楼修建此 ?蟾宫王兔不思还。狂 欢松花江上共狂欢 ,焰火映红不夜天。世纪钟声鸣响后 ,雪球滚出两千年。世纪钟声玉宇琼楼悬巨钟 ,礼花照亮广寒宫。一鸣惊醒千年梦 ,天上人间共舞龙。冬 泳凿冰破雪沐…  相似文献   

3.
永济道情     
永济道情由来已久,汉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时基本形成雏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济市)的小剧种之一。永济道情词句浅显易懂,曲调优雅柔和,古往今来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传播道义时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故又称之为“道曲”、“悟声”。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逐渐吸收了雅乐、散乐和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哼哼凋”流行各地,又和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习惯爱好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永济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道情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道情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段常著的《续仙传》里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或许也是道情的最初形式。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也是手捧渔鼓.倒骑在驴背上。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希望用自己的歌声度化路人。这显然是道士唱道情的写照。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李隆基十分崇信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甚至还与老子李耳续上了家谱,称之为“祖上”。他手下的重臣贺知章、韦韬等人都是著名道士.就连他的宠妃杨玉环也被封为“太真”道士。  相似文献   

6.
晋北道情     
张璟媛 《沧桑》2012,(3):108-110
金元时期,以宗教宣讲形式出现的晋北道情,逐步吸收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并借助勾子腔表演技艺和武场音乐,走上舞台。随着受众变化,晋北道情由说唱向戏剧道情转变,褪去了宗教色彩,而更多具有戏剧特色。  相似文献   

7.
陇中道情     
定西地区位于甘肃中部,简称“陇中”,南临陇南,西接临夏,东靠天水,北抵兰州、白银,为丝绸之路要冲,辖定西、通渭、渭源、临洮、陇西及漳、岷等七县。道情据传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道曲,至南宋有“道情”一词,因用渔鼓和简板伴奏,故有的地方又...  相似文献   

8.
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国皮影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道情和皮影有机结合的产物。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非遗"工作实践,试就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渊源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陇东皮影道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老像更新世的黄河古象平凡像沟底涌流出的泉水质朴像一把湿漉漉的黄土深沉像熏得黑黝黝的窑洞粗犷时似高塬山峁细腻处如绣花荷包坦荡来若环江流水缠绵得同杨柳婀娜你从古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悠悠走来背负着西夏高原神秘浑厚的风尘飘散着民间浓...  相似文献   

10.
王华 《丝绸之路》2007,(4):16-18
地处陕甘交界、陇东黄土塬上的甘肃环县,境内沟壑遍地,山梁纵横,气候寒旱。在如此古老又贫瘠的乡土中却生长着一朵戏苑奇葩——道情皮影。  相似文献   

11.
袁云霞 《沧桑》2008,(1):230-231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静乐道情的历史、剧目、艺术特征及它的传统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从调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出发对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皮影戏与甘肃环县的道情皮影戏皮影戏 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牛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随着乐器伴奏、唱腔配合和挑线者的舞动,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道情皮影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宫文华 《沧桑》2013,(4):185-188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晋北道情积累和保留了大量的戏曲剧目。研究这些剧目,对这些剧目进行分类,对于了解这个地区古代的文化演进轨迹,对于我们当下的戏曲和文化改革,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苏北里下河地区是江苏出名的水乡渔村,河网密布,水面广阔,鱼类资源丰富。人们捕鱼、食鱼形成多种习俗。在这里人们把若干鱼类区别成上、下两等鱼,有鳞为上,无鳞为下。此源于旧时,渔霸霸占了湖、河、沟、港、汉水面,占有渔船、渔网,开渔行,垄断渔业。贫苦渔民无鱼可捕,为了生存,渔民大造“有鳞为上,无鳞为下”、“鳗鱼是坟墓腐尸肚里长出来的”、“甲鱼是王八”等舆论。  相似文献   

15.
旧时,苏北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十年九涝。绝大多数人衣不遮衣,食不裹腹,一生一世砌不起房子,一旦有机会建房,均当成终身大事。尤其上梁这道工序,仪式繁多,热闹非凡,合子(民间顺口溜)连天。  相似文献   

16.
陆承 《丝绸之路》2015,(3):28-31
1不知从何时起,一曲通俗的民谣,在童年的回忆里响起,华夏之光的回转,更是浩荡民心在时代波澜里的沉淀。"兰州城叫金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从话本文学的探究角度,此类说唱的源头已消匿于苍茫人海,只是,这样的婉转与炙热,通过口口相传,依然在岁月的一些角落停靠。我站在这里,站在中国陆都的一点上,纵使此刻已是轮回的多少次,故土的浩荡与淳朴依旧。2234年前,以我为圆心所辐射的1.3万余平方公里正式纳  相似文献   

17.
正当我听到"铁打的襄阳"这句话时,仿佛听到了刀剑碰撞的声响。在急促躁动的历史更迭中,有多少故事被兵火所焚,有多少民众惨遭涂炭。溯及6000年前,在荒芜的大地面前,这种沧桑感更为强烈,如同赤足行于铁蒺藜之上,疼痛来自深厚的土地,不敢前行,只能跪拜、聆听。在襄阳,行走在古老的街衢,你必须步步小心,或许你的脚下就是发生过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  相似文献   

18.
于天池  李书 《文献》1998,(2):42-47
一 说来也怪,现在在众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论及郑板桥时,大都谈其诗,谈其文,而对于他的《道情》却不置一词.翻检有关郑板桥的学术论文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鲁忠民 《旅游》2008,(2):46-49
环县皮影有300多年的历史,与各地皮影相比,在造型、染色、乐器、音乐、制作方法、雕刻工艺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最难得的是,环县依然保存着皮影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皮影与当地民间庙会、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以及木偶、民歌、传说等息息相关;依然常年活跃着四五十个皮影戏班子,那里还保存着一片与皮影鱼水相依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20.
道情一曲窑吼塌窦世荣在陇东的庆阳、华池、环县一带,每当黄昏时候,无论是在旷野里,还是在山头上,不时有人豪兴大发,即兴唱出一声声悠长的山歌,只要周围有人,立即就会引来一片山味、野味十足的合唱声。若遇冬闲的夜晚唱皮影戏,只要挑线者唱完一句主词,满窑的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