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我们不曾经历腥风血雨,也很少能读懂“悲壮”的真实含义;虽然事变的发生距今已很遥远,许多事也早已成为模糊的记忆;人们甚或不愿去回忆那痛苦的往事.似为了人类永远的和平、安宁,我们还是要打开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王辅一 《纵横》2012,(6):27-29
最近,笔者接到项英女儿项苏云、侄女项玉兰打来电话,得知黄维华、易宜龙在2012年第3期《纵横》杂志上发表《皖南事变中的周子昆》(以下简称《皖变文》)一文中若干史实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到对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三烈士情况的准确表述,他们要我对皖南事变那段历史作一客观评述。笔者根据30年来研究新四军和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三烈士接触到的史料,以及《纵横》杂志编辑部的要求,就《皖变文》和相关睛况讲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吴若峰 《旅游》2005,(5):50-57
每次游历泾县--安徽这座美丽的山城,总会给我留下些许美好的回忆,但是深刻印在脑海里的却是发生在泾县的一文一武两件事,一是李白在桃花潭,再是新四军在云岭。李白和汪伦的友情千古传唱,新四军和泾县人民的鱼水情百世流芳。  相似文献   

4.
炎黄春秋2004年第4期看了电视连续剧《新四军》,深感悲痛,至今犹怨气难平。皖南事变时,我也在解放区,天悬地隔,各在一方,只从新闻报道和内部文件上略知梗概,而未得其详。现在把当时形象搬上屏幕,虽有艺术虚构成分,但大体上未失其概略。有的观众批评这部电视剧有失实之处,但不能  相似文献   

5.
《炎黄春秋》2004年第3期刊出笔者所写《再谈项英与皖南事变》,第4期又刊出甘惜分所写《从大局看皖南事变》(以下简称《甘文》),两文的观点是不同的。《炎黄春秋》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有助于读者从对比中明辨是非。我们认为,观点可以不同,但史实必须准确。《甘文》中的观点有的  相似文献   

6.
有关皖南事变的相关档案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难免存在若干错误或不准确之处。笔把在研究中发现有疑问的件、电报对照相关书籍或史实加以考证j以求尽可能排除对研究造成的瑕疵。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蒋介石国民党并未有过一个明确的旨在处心积虑消灭皖南新四军军部的蓄谋。皖南事变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这是因为,它与国民党坚持限制中共军队发展,要求其限期离开长江两岸北移冀察的强硬态度有关,且与中共中央必欲独立自主,坚持大力发展经营华中地区的政策有关。但它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因为它也与中共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的高度戒备心理,拖延北移时间且必欲选择一条出乎国民党人意料的北移路线,和国民党恰好在皖南新四军逾期南下之日,完成了围堵部署,封住了新四军南进东去之路的巧合有关。同样,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也不曾有过要在更大范围内对中共动武的计划。换言之,并不存在着美苏及国际舆论的反对和日本人的突然进攻,打乱了国民党人发动更大规模的剿共战争的阴谋的情况。而就中共中央来说,受到莫斯科态度的影响,它在这段时间里对国民党的政策估计和对事变的应对态度,也曾有过一个颇为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合作濒临破裂.国民党持续推进"剿共"部署,日本的中国派遣军亦有计划于1941年春季集中兵力肃清河北、江苏、山东三省.中共中央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采取政治上进攻、军事上防御的应对方针.就皖南事变一事,日军认为国共最终会相互妥协,不会对战局造成大的影响,参谋本部亦因"南进"方针,否决了中国派遣军的计划,要求其在"南进"之前对国民政府军事施压,以便于从中国战场脱身.中国派遣军趁汤恩伯集团为"剿共"而调动之际发起袭击,即豫南会战.中共继续在军事上保持克制.豫南会战影响了国民党军队的"剿共"部署,但未能改变其方针,国民党甚至讨论赶在日军进攻陕西之前,先出兵攻下延安.就在此际,日军开始为消灭卫立煌集团而集结兵力,并有意散播将进攻陕西的虚假情报,隐藏其作战计划.国民党在日军压力下,软化立场向中共请求支援,许诺中共"配合作战"便可谈好"根本问题".在皖南事变善后的过程中,日军虽非有意去影响国共关系,但其军事行动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为国共关系的缓和提供了"转机".抗战期间日、国、共三方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在皖南事变的善后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李忠民 《中华遗产》2012,(7):152-157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上刊登的周恩来亲笔题词。悲愤的墨迹,表达了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的失望和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10.
皖南事变自爆发以来,长期受学界关注,但相关著述因缺乏对档案文献的考辨,造成论述的诸多错讹。通过对七份文电日期的考证,表明就皖南新四军转移问题而言,在事变前的较长时间里,项英与中共中央的分歧更多体现在转移路线与时机上。项英更倾向于“东移苏南”,而中共中央倾向于“北移皖东”,但双方亦因外部情势影响而作出调适,并不存在根本对立。因对时局判断的乐观,项英等人在1940年10月中旬转而倾向固守皖南,对中央指示贯彻不力,但当11月初延安决定放弃皖南、坚持北移后,项英等人亦随之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11.
小朝 《炎黄春秋》2013,(2):39-40
本文是扬帆同志(1912—1999)1984年的口述稿。因为扬帆同志已过世多年,本刊发表时除了改动明显的笔误外,尽量保持当年口述稿的原貌。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走向皖南事变之经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抗战爆发后的国共两党关系,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不到两年时间,两党关系就不期然地走向了紧张,1941年1月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国共两党几乎走向全面破裂。皖南事变的爆发,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而国民党人以正统自居盲目自大和坚持一党独裁的心态,难以适应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和必欲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的政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只是,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下,国民党要想重新拾起军事“剿共”的办法来防止共产党的壮大,也并非易事。因此。皖南事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又不能不带有相当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把国共两党合作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险恶形势下,在同国民党的斗争中,共产党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将这一原则的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灵活运用,以有理的斗争进行反击和防御,以有利的斗争打击和制约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气焰,以有节的斗争使得国民党蒋介石继续留在抗日阵营内,从而维持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高超的斗争艺术,充分显示了其政治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苑美华 《文史博览》2007,(11):43-44
在上世纪30年代,任光创作的《渔光曲》曾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也因此成为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著名作曲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充满爱国之情的作曲家,竟然倒在了66年前震  相似文献   

15.
歌然 《铁军》2020,(5):23-25
194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慵懒地将金色的余辉洒向人间。青弋江水波潺潺,清澈见底,远处的群山连绵不尽,美不胜收。江边,身着青灰色军装的新四军战士三三两两在漫步,还有吹小号的,吹短笛的,乐器声、笑谈声汇成的一片。突突突……一辆卡车从远处驶来,缓缓地停住。  相似文献   

16.
周子昆皖南事变遇难真相──警卫员黄诚回首往事赵平周子昆是新四军组建时唯一的桂籍将领,身居军中第四位。"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捕,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出重围后又不幸遇难。多年来,党史界有关这两位烈士的罹难经过,众说纷坛。1980年4...  相似文献   

17.
张闯初同志1911年12月出生在湖南平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革命,1996年去世。67年革命生涯,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共和国开国少将。他的女儿张榕洁最近给本刊发来张将军生前所写的回忆资料。现节选刊登其中记叙皖南事变突围和激战孟良崮的两个章节。  相似文献   

18.
童志强 《江淮文史》2012,(6):124-141
2010年4月,笔者应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邀,自费赴台作访问学者,得以有机会在台北“国史馆”查阅大溪档案等有关资料,此行收获颇丰,看到了一些未经删改的与新四军和皖南事变有关的微缩档案。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每一桩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事先定然会有蛇灰蚓线和种种前兆。诚如陈毅所言:“惟皖南事变伏根甚深,内容复杂特甚,国人或有不及细察者。”本文试从两岸档案史料稽考爬剔、梳理分析着手,本着存真求实的宗旨,对皖南事变之起因提出一些新的探索,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张秀玉 《江淮文史》2011,(1):114-122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之时,叶挺是新四军军长,但他成为新四军真正的军事首领,是在1月8日晚项英从大部队离开后.随后,叶挺指挥了惨烈的突围战.1月14日,突围失败,叶挺被俘.  相似文献   

20.
1933年11月20日,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领导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变。由于十九路军在军事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其迅速败亡。本文从十九路军与国民党军双方军事力量切入,进一步探讨十九路军败亡的军事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