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一生没有到过湖南,更未曾涉足邵阳,与他有过交往的邵阳人也不多,在鲁迅笔下有过记载的邵阳人只有石民、刘百昭、李式相三人。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生没有到过湖南,更未曾涉足邵阳,与他有过交往的邵阳人也不多,在鲁迅笔下有过记载的邵阳人只有石民、刘百昭、李式相三人。  相似文献   

3.
小引许广平同志在《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过,鲁迅先生“辑录中国唐以前小说逸文的《古小说钩沉》,原意似乎在每一卷之前(共三十六卷)有一序文,来说明这一卷小说是从哪里搜辑来的,别的书上有没有类似的记载,原著者的略历,和鲁迅先生自己考证所得的意见等,体裁略似《会稽郡故书杂集》。但是因为屡次想付印都没有成功,同时因别方面的写作也抽不出时间来整理,所以至今印在全集的仅只是小说的逸文部分,这是很值得惋惜的”。看鲁迅先生的手稿,每卷之前都留空白纸数页,是为写小序  相似文献   

4.
过去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鲁迅活到1957年,会不会被打成右派?”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从来没有深思过。近读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乐彤 《旅游纵览》2013,(2):104-107
<正>"这张照片好,这张留下。"2012年4月的一个下午,在长安图书馆摄影之家,这是评委们对中国百名女摄影家走进长安的创作成果进行评奖的场面。通过幻灯片展示女摄影家的作品,评委们一起边点评,边打分,评选出优胜作品。最终胡文的作品《妆》获一等奖,黄晓丽的作品《关注》获二等奖。作为长安"文化关爱·情暖东莞"系列  相似文献   

6.
江小蕙 《纵横》2010,(12):59-60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早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辛亥革命后任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不久即随政府迁京。自1918年开始以鲁迅为笔名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阿QJE传》、《孔乙己》等大量作品,并先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编委会,创办《语丝》、《萌芽》等刊物,大力支持进步刊物的创办活动。  相似文献   

7.
寻找高长虹     
在阅读《鲁迅全集》过程中,经常要涉及“狂飙文人”高长虹:《鲁迅日记》中,关于高长虹的记载有85处;鲁迅杂文中,涉及高长虹的有十余篇三十余处;鲁迅书信(特别是在《两地书》)中,更有不少地方提到高长虹。但是,自1928年狂飙社解体之后,高长虹却像彗星一样倏忽之间消失在长空,成了谜一般的神秘人物。由于年代久远,结识高长虹的人目前已寥若晨星,能准确说出他下落的人更是难于寻觅。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就长期存在着这样一个高长虹下落的“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8.
正在徐悲鸿纪念馆一间复原的徐悲鸿故居画室里,有一张徐悲鸿生前没有画完的油画,画中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与瞿秋白(图1)。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生前不止一次地讲述过:"《鲁迅与瞿秋白》是悲鸿1950年就开始着手创作的一幅油画,因为十分敬重鲁迅与瞿秋白,所以徐悲鸿非常想画。可是他当时身体一直非常不好,高血压很厉害,让他无法安心作画。他还担任着新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职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非洲之间很早就开始了友好交往。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介绍了古代到过非洲的中国人(载《今昔谈》1982年第6期)。这里再来介绍一下古代到过中国的非洲人,以作为续篇。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约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亚洲西部的安息国(今伊朗)曾派遣使臣到中国来,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汉书·张骞传》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只是将“黎轩善眩人”写作“犛靬眩人”。“黎轩”与“黎轩”读音相同;据考证,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眩人亦称幻人,也就是善于变戏法的魔术师。这位魔术师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可以说是从非洲来到中国的第一个杂技艺人。到了唐代,随着中西陆路和海上交通的发展,到中国来的非洲人便日益增多了。《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咸亨至开元年间,室利佛逝国(在今印  相似文献   

10.
天际 《风景名胜》2010,(7):56-57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世人习惯通过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古代史,而同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地位则没有这样VIP。  相似文献   

11.
赖晨 《文史春秋》2011,(12):32-35
1912年至1920年的《鲁迅日记》中曾经50多次提到过季自求(季天复)这个人,南通图书馆珍藏的《季自求日记》中也有50多次提到鲁迅,鲁迅拜访他10多次,互访40多次,可见他们两人的关系曾经颇为密切。那么季自求是谁?其一生有何主要经历?他和鲁迅是怎样认识的?两人之间有过什么交往?后来为何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鲁迅同为中国文坛上不朽的人物,但是由于政治和人为的因素,使二人成了文坛上东西互立的两面大旗,也使人们产生了胡适与鲁迅两不相容的错觉。其实,胡适与鲁迅这对“双峰对峙,两水分流”的旗手人物之间有过一段“蜜月”似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诸多方志记载元大德五年涿州修建过庙学,且有李元礼撰文之碑,但梳理资料可知,大德五年涿州未修建过庙学,也没有李元礼撰文之碑,《涿州新建庙学记碑》的撰文人是李谦。清代诸方志沿袭了《日下旧闻》的错误记载,一直讹误至今。  相似文献   

14.
百年存废 三次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史学中长期以来并没有交通史的地位。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司马迁那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史记》 ,以及班固的《汉书》 ,都有记载社会生活重要内容的专篇———‘书’和‘志’ ,交通非但不能单独成篇 ,各志书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不多。刘向、刘歆父子所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 ,其中也没有交通这一类目 ,因为那时确实没有这方面的著述。两晋司马彪所撰的《续汉书》创设了《舆服志》 ,有了记载车辆的内容 ,与交通史有密切关系 ,可惜志书的用意是在阐明礼制 ,虽然罗列了不少车的名目 ,却反映不出交通运输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6.
民初以至民国十三年前后,是鲁迅先生迷恋金石考古的高峰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他利用其寓居北京及讲学西安的方便,多方搜集陕西文物和碑帖,与西安古玩业有许多间接和直接的联系。《鲁迅日记》1912年12月1日记载:“下午寄二弟一小包,内花瓶一双。至南通州会馆访季自求,以《或外小说》两册托其转遗刘雳青。而季自求则以《大隋开府仪同三司龙山公墓志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暨碑额碑侧共四枚见赠。”如无别的资料的话,这将是鲁迅接触陕西文物的最早记载。除季自求外,另一位热心为鲁迅搜购陕西文物、碑帖的是杨莘士先生。杨当时经常  相似文献   

17.
柳哲 《古今谈》2000,(3):11-14
曹聚仁与鲁迅非泛泛之交。1927年12月21日,鲁迅应邀到上海暨南大学演讲,曹聚仁时为暨大教授,参加听讲并将鲁迅讲演笔录成文:《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在上海1928年1月29日、30日《新闻报》副刊《学海》第182、183期上发表(署名刘率真),后收入杨霁云编的鲁迅《集外集》中。三十年代初,曹聚仁主编《涛声周刊》、《芝种》及与人合编《太白》等报刊时,鲁迅积极为之撰稿,往来书信就有40余封(据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183;日记》记载:曹聚仁从1933年5月7日得鲁迅第一封书信,至1936年3月7日得鲁迅最后一封书信止,共得43封书信),单《鲁迅全集&;#183;书信》就收了鲁迅致曹聚仁的二十五封半信。鲁迅逝世时,曹聚仁集鲁迅诗意写成挽联。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我是根据这一提示,因而阅读《老子》,试图认识老子的。本文粗疏肤浅固不待言,更不涉及《老子》一书外其它领域,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19.
对“鲁迅如果活着会如何“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泳 《文史精华》2002,(6):57-60
最近看到两篇解释毛泽东和鲁迅关系的文章,一篇是张梦阳《毛泽东论鲁迅》,另一篇是蓝棣之《症候式分析:毛泽东心中的鲁迅是什么样》(何梦觉编《鲁迅档案:人与神》,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12月)。写这两篇文章的时候,两位作者还没有看到周海婴的回忆录,所以毛泽东1957年在上海对罗稷南所说的那段话,还没有  相似文献   

20.
颜坤琰 《名人传记》2022,(10):14-19
萧红被文学界和广大读者誉为“民国才女”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洛神”。她才华横溢,在人才济济的作家群中出类拔萃。但是,倘若没有鲁迅的教海和扶持,她很难得到一个广阔的文学舞台,也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传世佳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