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明宣德炉,以造型美观、制作精巧而闻名于世。然其仿品较多,故有一个真伪鉴别问题。要准确鉴别宣德炉的真伪,首先要了解真品的造型及共工艺特点。一九七九年北京  相似文献   

2.
梁卓智 《收藏家》2004,(9):47-52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但并非现所见传世款落“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的铜炉,就是宣德年间所铸的炉。真正的宣德炉由于历史的原因,几乎全数毁坏,现传世的已是凤毛麟角。后仿的铜炉(包括皇亲、贵戚或是富商所铸的炉款)同样因历史原因,损毁了很大部分。所以,在真宣德炉罕有的情况下,如果形制好、铜质精、色皮佳、款字端正,甚至含金的明清铜炉,也应是文物价值、市场价值、艺术品位极高的珍罕之物。  相似文献   

3.
李晶 《收藏家》2002,(1):31-33
炉,为古时烧炭、焚香之器。宋代以前焚香时多用陶、青铜、瓷炉,明宣德年间宫廷铸造的一种焚香之炉——宣德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据说宣德年间,逻国进贡风磨铜(即红铜)数万斤,明代宣德皇帝命令吕震等人参照《宣和博古录》和《考古图》等宋代书籍,并内库收藏的柴、汝、官、钧、哥、定各大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设计出宣德炉的形制,并于宣德三年(1428年)铸造铜炉,因其铸于明代宣德年间,故名“宣德炉”。  相似文献   

4.
赵春霞 《收藏家》2012,(4):77-80
只要提起铜香炉,人们总会联想到“宣德炉”。在各种古器物的藏品中,有三种东西被允许名不副实.可以冒名顶替:一是子冈牌,二是景泰蓝,三是宣德炉。子冈牌相传是明代晚期的陆子冈的经典作品,传世作品稀奇稀少,几乎就没有人见过真品,但是从清代以来,人们把一面绘画一面书法的长方形玉牌子部称为“子冈牌”。  相似文献   

5.
<正>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也成"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为了制作出精品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完成了整个制作过程,所以宣德炉做工极为精美。  相似文献   

6.
<正>叶:马未都先生有句话: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这是对您巧生炉的至高评价,也是全国香炉爱好者的心声,我们先聊聊宣德炉吧!陈:好的。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明代宣宗朱瞻基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罗国(泰国古称)进口一批红铜,命  相似文献   

7.
黄小峰 《中华遗产》2014,(5):150-153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在位)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他的年号命名的“宣德炉”,明代后期就已经是价值连城的宝玩。他本人则是一位多产而富有情趣的画家。  相似文献   

8.
文物研究曾侯乙墓漆箱铭辞星象与方祀考钟守华1:4曾侯乙墓玉器的改制张昌平1:9北朝以降马刀在华流传考王援朝1:巧大明宣德炉综论常华安l:24马可波罗在北京林梅村2:22清代御制钟表探微王津秦世明斤昊楠2:34元代金银酒器中的马孟和马构扬之水3:24周乐戒商考王子初4:4甘肃礼县大堡  相似文献   

9.
漫话铜炉     
王世襄 《收藏家》2000,(6):14-15
这里讲的铜炉,常被人称“宣德炉”或“宣炉”,是流行于明清的文玩,在文物中自成不大不小的一类。现用铜炉一称,是因为明清不少朝代均有制造,不只是宣德。还有尽管传世文献记载宣德朝不惜工料,大量造炉,如《宣德鼎彝图谱》,但现在竟难举出一件制作精美,和记载完全符合的标准器。据我所知,不仅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院尚未发现,著名藏炉家也没有。相反的倒是刻或铸有明清其他朝代年款的私  相似文献   

10.
1988年4月,简阳县东灌管理处建筑工程公司,在农行基建工地发现明代瓷器窖藏一处。窖藏位于县城小十字南侧15米处,距地表深约2米,瓷器重叠置放于两口扣合的铁锅内。出土时铁锅破碎,窖藏器物被捡到公司办公室保管,文化管闻讯后,当即派员前往,进行清理收集,现将窖藏情况简报于后。一、该窖藏共出土器物100件,其中明代青花瓷器94件,明宣德炉3件,铜罐1件,宋仿商周铜鼎2件。(一)瓷器:共94件,完整的89件,均为青花瓷。  相似文献   

11.
(一)《素园石谱》共4卷,明代万历四十一年付梓。作者松江华亭人林有麟。这是传世至今最早的一部画石谱。《素园石谱》一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股“时玩”之风。古玩一方而量少价高,无法广泛满足文人雅士特别是缙绅商贾的越来越广的需求,坊间开始大量出现仿古品赝,甚而出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情况。在鱼目混珠、真赝难辨的情势下,与其求伪,不如求真;与其佞古,不如崇今,许多人目光转向了当代工艺精品的搜求上,如永乐雕漆、宣德炉、成化斗彩等,在古玩市场上异军突起,身价阿倍,而间工艺名家制作的精品,如朱鹤的竹刻,陆子刚的玉器,时大彬的紫砂壶,鲍天成的犀角雕等等,更成为搜罗的焦点,当时称之为“时玩热”。而亦古亦新的奇石精品,也随之被广泛而深入地发掘出来,形成了一个顶峰期。就以灵璧石为例,据明末王守谦《灵壁石考》记载,该石种虽在宋代己被广泛发掘,但到了明代竟“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土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一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南台侍御眉山张鸿岏四出探访此石,于是  相似文献   

12.
世人多知张爱玲祖籍河北丰润,其祖父系前清"清流健将"张佩纶,其祖母乃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女,但对其祖居地变迁和祖辈以上的家系衍变了解不多.实则丰润张氏系由山东无棣迁来,张爱玲祖上世系可上溯至明初移民,张爱玲家世的辉煌应从其曾祖张印塘开其端倪.  相似文献   

13.
武玉洲 《神州》2012,(5):9-9
现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著作中都越来越多的体现或者使用了黑色幽默,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对这种"与众不同"的幽默感到或多或少的兴趣,也有越来越多人对这种黑色幽默感到哭笑不得,而正是这样的一种哭笑不得使得越来越多的文艺青年对此喜爱。而且黑色幽默如同"披着羊皮的狼"而越发能够体现人们的一种自我嘲讽及其现实意义,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其文学价值之外的另一些价值,多少也让我们对其更加喜爱。而我们本文就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的区别来进行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邓廷桢是嘉道之际著名的诗人,所到之处皆有作品留世,现存作品多是其后期之作,虽然其后世子孙多次刊刻其诗集,但对前期作品补益无多。今通过对清人别集、笔记、史料及方志等文献的检索查阅,辑录出邓廷桢散佚词四首、诗歌十一首、联句诗一首、对联一联、散文一篇,丰富了邓廷桢研究资料。这些诗文多为邓廷桢早中期作品,虽为零散篇章,亦有较高的诗学价值。邓廷桢早中期的诗词创作、生活状态、思想意识都有具体的表现与反映,亦可考证其生平经历及其交游唱和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7,(3)
唐代无论建筑还是墓葬都大量出土多为青灰色的条砖和方砖,以往提及条砖底面纹饰多集中于样式分类,鲜见对其出现原因和使用工具的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条砖上出现的多样印痕,着重阐述对其制作方法和功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秃鲁麻”是个非汉语词汇,以往的研究者多释其为棉织物或棉花,本文通过辨析文献对这一解说提出质疑。此外本文还对元代畏兀儿文臣沙剌班的事迹多所补正。  相似文献   

17.
孟起 《中华遗产》2014,(7):11-11
“饭以枣,故其齿多黄,食用羊,故其体多肉,其朔风高厉,故其色多黯黑,而少红颜白皙之徒。”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一书中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山西人。  相似文献   

18.
<正>迄今所知,关于犹太人人华最早之记载及考古发现皆始于唐代。从唐至元,犹太人遍及中国诸地,尤以开封犹太人闻名。因开封犹太人之特殊地位,学界对其颇多关注,但对其之外的古代入华犹太人之研究尚不充分,且多有争议,兹就对此类犹太人研究加以梳理,并期抛砖引玉之效。一、入华犹太人称谓研究1.唐代犹太人称谓。关于这一点,学术界认为其称谓较多,主要有牟世、多惠、仪则律,还有萨忽、石忽、竹忽、注吾、术虎等。牟世、多惠、仪则律。唐代入华景教徒在翻译基督教文献时,多将《圣经》中有关犹太人的名称译为汉语,如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敦煌景教文献《尊经》称摩西、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史学界关于“五卅”运动的著述很多,但直接论述民族资产阶级的较少,而且多偏重其消极面,对其积极作用几乎没有论及,对这一阶级在运动中积极和消极两重作用的主次及其对运动的影响等也多未触及。笔者以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为对象,力图说明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司马氏灭蜀,为巩固统一,强行迁移蜀汉政权之侨寓大臣将领子孙至中土,使其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后来虽任用诸葛亮后代,应景而已。对蜀地土著土人,晋廷有所优遇,多加征召,但入洛之蜀土颇遭北人歧视,朝中无援,仕途不畅,其地位比之其汉代先辈多有不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