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洪 《纵横》2011,(3):44-45
赵朴初和瞿秋白是亲戚,这是赵朴初晚年本人在一次会议上说的。 1997年6月11日,赵朴初去世前三年,他在中国佛学院的一次毕业典礼上,由自己刚担任西泠印社社长,谈到印章,谈到了瞿秋白。他说:“瞿秋白的图章刻得也特别好。  相似文献   

2.
正瞿秋白同志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给他带来了灾难。1972年中发12号文件称:“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这个文件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显然,毛泽东误读了《多余的话》。本来,毛泽东对瞿秋白曾经是肯定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动议编辑《瞿秋白文集》时,毛泽东于1950年12月31日曾为《瞿秋白文集》写了一篇序言。序言肯定“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与瞿秋白都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和那个时代许多进步的知识青年一样,瞿秋白是读着陈独秀的《新青年》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也和党内一些年青的共产党员一样,瞿秋白是最早批评陈独秀错误倾向的。他们都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瞿秋白英年罹难,陈独秀盛年困厄,他们都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4.
正1932年,一位与当时曾任党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很熟的同志被国民党抓捕,敌人根据获得的线索加紧搜捕当时隐蔽在上海的瞿秋白。1932年旧历年底前夕,中央特科又获得情报,敌人已经侦知,瞿秋白夫妇正躲避在鲁迅家里。由于鲁迅和瞿秋白的身份都非同一般,情况又十分紧急,陈云根据中央  相似文献   

5.
鲁迅闻知瞿秋白重返文坛后非常高兴,他们侃侃不尽,相见恨晚。他们的亲密合作,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识左联同志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共产国际派驻中国指导工作的米夫与王明诬陷、打击瞿秋白,将其排挤出政治局,长期不分配工作。此后,瞿秋白便与夫人杨之华搬迁新居,淡出门户,疏离政治,过着隐居生活。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同志,是我党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其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掀起了“讨瞿”恶浪,给瞿秋白同志强加了“叛徒”等罪名。然而,历史是公正的,经党中央决定,恢复了瞿秋白同志的名誉。 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六师师长的宋希濂先生及当年该师“特种军法会审庭”书记官高春林,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写出了瞿秋白烈士被捕和就义前后的经过。  相似文献   

7.
耿法 《炎黄春秋》2005,(6):13-15
我面前放着《文人瞿秋白》一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书中写到红军主力长征后,瞿秋白被留在江西,1935年2月11日,瞿秋白一行从瑞金九堡附近动身,准备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同行的有何叔衡、邓子恢、项英的妻子张亮以及梁柏台的妻子周月林。四天后在长汀县水口镇一个小山村被敌人包围,队伍被打散,邓子恢率少数几人突围,瞿秋白、张亮、周月林躲在灌木丛中被敌人发现俘获。瞿秋白化名林琪祥,只说自己是个医生、文化教员,没有暴露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8.
关向东 《黑龙江史志》2021,(1):47-48,64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短暂的36年人生中,曾两次到过哈尔滨,和哈尔滨有着难解的情缘. 一、瞿秋白第一次到哈尔滨 瞿秋白第一次到哈尔滨是1920年10月20 日.瞿秋白乘火车取道哈尔滨去莫斯科,他是以北平《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短暂的36年人生中曾经有四次执教经历,而这四次执教经历多不为人所知。在瞿秋白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历史,揭开瞿秋白在这期间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家境富裕的“小开”谢旦如,因为热爱诗书而与冯雪峰、应修人及瞿秋白、鲁迅等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结识,因对中国的现状有了深刻认识而进一步觉醒。在白色恐怖下,他冒险帮助掩护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瞿秋白。瞿秋白曾评价,住在谢旦如家的一年多,是他一生中最平静、最舒心、最安逸的日子。谢旦如还舍弃家产保护、出版革命志士的手稿,为中国革命史册留存下一批珍贵的文物。  相似文献   

11.
伍立杨 《文史天地》2002,(12):38-39
1935年5月,瞿秋白被宋希濂所部三十六师捕获。从福建上杭解送长汀。至6月18日被杀害,为时一个多月,其间,宋希濂和瞿秋白有过一次辩驳式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是瞿秋白生前的战友,他以鲜为人知的亲见亲闻,披露了瞿秋白最后七年间的不幸遭际。 ──编者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瞿秋白和鲁迅在革命和文学事业中,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瞿秋白曾先后三次避难于鲁迅家,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英勇就义30多年后,竟因为他的一篇遗言《多余的话》,在文革中被“揪出打倒”,甚至砸碑掘墓。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名誉。但《多余的话》仍然是个“谜”。虽然今天人们不再说它是什么“叛徒自白书”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这至少是瞿秋白的一个污点,甚至是一个严重的污点罢?……至于《多余的话》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瞿秋白又为着什么目的而写?这桩近60年的谜案,我们请这位瞿秋白研究者来进行一次破译他是在肯定自己初读《多余的话》,总让人感到消沉的情绪比比皆是:“留恋文学”、“厌倦政治”……简直自…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公映的电影《秋之白华》讲述了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以及他与杨之华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到黄陂会见表兄周均量,诗词的研究更深入一层……这三四个月的旅行,经济生活的要求,虽然丝毫没有满足,而心灵上渐渐得一安顿的境界。”“从此别了均量,又到了北京抱着人大学研究的目的。”这是瞿秋白在其文集《饿乡纪程》中的一段追述:众所周知,瞿秋白和黄陂的  相似文献   

17.
正瞿秋白,1899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走向没落的书香之家。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后,瞿秋白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斗争的考验锻炼中,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在瞿秋白的革命生涯中,有很多值得追忆的历史关节点,参与中共六大,无疑是其政治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茅盾与瞿秋白相识是在1922年,当时只是文字之交。随后,他们在上海大学会面。其时,瞿秋白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茅盾为上海大学中文系兼课教师。后通过郑振铎的介绍,茅盾与瞿秋白的接触日渐频繁起来。  相似文献   

19.
1923年6月,从苏俄归国后的瞿秋白任《新青年》季刊的主编,着手筹备《新青年》的再次出版发行。这是瞿秋白主编的第一份党的刊物,至1926年终刊,《新青年》季刊刊载了大量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科学理论为目的文章,这些文章背后体现了瞿秋白新闻思想的雏形,是他日后创办党刊、党报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秦摩亚 《炎黄春秋》2011,(12):77-80
《炎黄春秋》2011年第10期"争鸣录"栏目,发表了王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也谈瞿秋白为何没参加长征",作者主要观点是赞同王彬彬与陈铁健的观点,即"左倾领导者把瞿秋白等人留下,实际上是让他们听任命运摆布,说不好听的话就是借刀杀人"。该文的观点与王彬彬的观点如出一辙,王彬彬用了1.8万字来阐述他的观点,可以说是他们观点的代表。王龙的文章与王彬彬的也有不同之处,是他提出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为瞿秋白说情,如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吴亮平,他们都希望瞿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