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2003年4月16日,是梁思成先生首次考察正定古建筑70周年。从70年前的这一天开始,梁思成先生先后四次莅临古城正定,遍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考察古建筑,为正定古建筑的勘察、保护倾尽心血。  相似文献   

2.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为了表达对梁思成先生的敬意,中国建筑设计的国家奖就叫做“梁思成奖”。1930年,梁思成、林徽因离开沈阳回到北平,把家安在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落(旧门牌为3号)。  相似文献   

3.
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京,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梁思成任研究部主任,林徽因做校理。  相似文献   

4.
王军  于葵图 《山茶》2014,(6):45-60
在林徽因的墓碑上,夫君梁思成刻下铭文——“建筑师林徽因墓”。其实,这位传奇女性还可以拥有更多“名号”。1930年。她与梁思成一同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携手调查古代建筑,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发现了唐代木构佛光寺东大殿——可以称她是建筑史学家;  相似文献   

5.
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当时梁思成的姐夫正在那儿做中国总领事。这对新人真是门当户对,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领袖,后来做过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梁启超的同僚,做过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婚后,梁、林  相似文献   

6.
“大屋顶”之谜 这是一场荒唐的学术政治批判。1955年2月4日,一场针对建筑界以梁思成为首的“资产阶级形式丰义和复古主义思想”的批判(俗称“大屋顶”批判),以中国建筑工程部召开的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为标志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7.
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故居,终于置之死地而后生。北京市文物局7月28日发布的一纸通告将“确保院落得以保留”,终结了故居是保还是拆的悬念。  相似文献   

8.
近年出版过不少与梁思成、林徽因有关的作品,其中大多提及抗战时期梁思成、思永兄弟贫病交加,受困李庄,他们的上司与好友傅斯年仗义致函朱家骅求助;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收到资助款后复函傅斯年,为我们留下一封充满感激之情而又不失知识分子自尊人格的美文.  相似文献   

9.
1938年,西南联大组建之初,梁思成应邀为学校设计校园。方案设计好后,因经济困难,几经修改,还是不行。 梁思成忍无可忍,冲入校长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砸在他的办公桌上,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梅贻琦望着眼前这位激动的学者,呆呆地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相似文献   

10.
192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来到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专业。  相似文献   

11.
《纵横》2012,(1):4-10
2012年1月9日,是伟大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辞世40周年的日子。目前,有幸聆听先生生前一些同事及学生们的深情回忆,再次感受到先生对于中华古建筑的疯狂痴爱,以及为了完整保护北京古城而发出的惊世浩叹和科学预见,更对他毫不动摇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无悔情怀,而感到既无比震撼又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2.
他的新著《梁思成与他的时代》称,“在神话终结处,历史的幽灵探出头来”,今年1月面世后引发了一场学术地震。有人认为他还原了真实的梁思成和~代知识分子的真实经历;有人则认为他“终结梁思成神话”,觉得人家已经很艰难了,就不要拆穿了  相似文献   

13.
1972年1月9日,国际知名的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71岁。他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屈辱与折磨,肺心病加重,又因被迫搬家,居住条件恶劣而患了感冒之后,由于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去世,是我国学术界一大损失,在国际建筑学界熄灭了一盏灿烂的明灯。 梁思成是我国近代维新派领导人、著名的学者梁启超的第二个儿子,他一生的历史证明,是热爱祖国的,是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的,是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他在人生道路上,敢于追求真理,不计个人得失;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探索;这…  相似文献   

14.
经常有人说到梁思成, 但多数是说作为建筑学家 的梁思成,或者是他和林徽 因的浪漫人生。今天生活在 北京的人,也许更加怀念这 位建筑学家,如果北京城的 规划能按梁思成的思路去 办,北京将是一座文物城 市。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 了,人们拆墙的时候,不会 想到他,推倒牌楼的时候也 不会想到他,那是一个一切 新的都好,一切旧的都糟的 时代,梁思成是无能为力 的。今天回头一想,人们只 好叹息。当时的气氛下,拆 了城墙,推倒牌楼,还算是 走得不远,要是按照有些人 的理论,连故宫也应该拆 掉。  相似文献   

15.
窦忠如 《纵横》2012,(9):53-57
对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先生的家学渊源与煌煌著述稍有了解之人,不能不对其言必有据,且善于分析比较的治学方法深表感佩。而直接师从梁思成先生长达十年之久的罗哲文,在这方面得到了恩师的言传身教,如通过考证传世书画解析古代建筑形制和历史等,就是其至今还不广为人知,且更不为人所重视的一种治学方法与才能。  相似文献   

16.
天坛修缮     
天坛的修缮充满了东方式的智慧和慎密。 以祈年殿为例,天坛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修缮。第一次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8月24日,祈年殿遭雷击起火被焚毁。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竣工。第二次是1935年,北平政府对祈年殿进行了一次大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参与修缮。第三次便是1971年,北京市政府对祈年殿进行了落架大修。  相似文献   

17.
《华夏人文地理》2013,(2):30-32
1948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解放军已经攻到西山了。此时,孤守北平的傅作义将军还没有放弃抵抗,明清时期修筑的坚固城墙是他最后的防线。此时的北平城还保留着它雄浑壮美的古都格局,拥有500多年历史的防御工事震撼人心。聂荣臻派人找到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寻问哪处城墙可以做为攻城的爆破口,以求最大限度减少对文物的损失,梁思成不仅标出了攻城位置,还将北平所有重要的文物古迹都标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山茶》2010,(11):190-190
梁从诫1932年生于北京.童年时期正逢抗战,乃随父亲梁思成与母亲林徽因流寓西南川滇等地度过。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入外交部任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9.
建设新北京的"梁陈方案"许:2010年1月6日,东总部24号梁思成故居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您参与这件事情了吗?罗:我参与了,并在考察后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主要情况是这样的,北京市文物局开始认为没有什么文物价值,没有将它定为文物,事实  相似文献   

20.
1944年,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重修时,殿内的宋代壁塑毁坏殆尽,所幸上世纪20~40年代梁思成等学者拍摄了其中的精华部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