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饥荒对于中国六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对大饥荒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如大饥荒程度,大饥荒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大饥荒年代的社会状况,等等,拙著《墓碑》共28章,其中除了展示灾情的13章以外,其他15章都是专题研究。大饥荒年代的人口损失只是大饥荒的一个子题,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研究者大多认为大饥荒中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有三千万人左右。实际上,在“大跃进”之前,已发生因饥荒饿死人的事件。就目前公开的材料看,广西是较早出现严重饿死人事件的省份,1956年发生的“平乐、荔浦和横县因灾饿死人事件”最先被公开曝光,195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就有一篇通讯:《去年广西因灾饿死人事件是怎样发生和怎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3.
亲见路边有死人 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9年至1961年期间发生的全国性的饥荒。最近米鹤都先生撰文《中监委调查组组长李坚:亲历1961年安徽饥荒调查》(见《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35期)称,三年自然灾害中安徽饿死了350万人。当年死了多少人的数字我不知道,但大量的饿死人却是事实。  相似文献   

4.
杨继绳 《炎黄春秋》2013,(12):75-81
孙经先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上发表了《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的长文,又发表了《人口统计学中的虚拟人口理论及其应用》,声称“用科学分析”和“严密的数学方法”。论证出“饿死三千万是谣言”。我于2012年写了《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就大饥荒年代的人口问题与孙经先商榷》,也采用他那种“严密的数学方法”,按他所设定的条件,否定了他的结论。最近,他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连续发表文章,不仅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人”是重大谣言,还说“《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本着对历史真相负责的态度,我再次回应。  相似文献   

5.
他是当代最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家,在被世人遗忘的地方行走,用手中的一杆笔,掀开历史的死角。在2007年的新作《定西孤儿院纪事》中,他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性"大饥荒"中幸存的定西孤儿的故事。以纪实的态度,文学的形式,直面书写"大饥荒"的历史,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这些以令人难忘的真实细节构成的个人故事,使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历历在目,不容我们回避,逼迫我们反思。他的作品彰显了作者的良知,体现了文学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大馍的故事     
大馍的故事文/赵富海我喜欢黑夜。那倒不是因为黑夜的神秘能勾起儿时捉迷藏的童心复萌,或是与情人幽会的激动和浪漫。那是因为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只有黑夜来临,我们兄妹三个才能够多吃两个大馍。那年我14岁。那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蔓延中国大地的饥荒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四世同堂》破镜重圆著名满族作家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解放前只出了前两部:《惶惑》、《偷生》。第三部《饥荒》解放后曾在《小说》月刊连载了十二章。1980年出版《四世同堂》全书,也仅是全三部,没有结尾。但老舍先生在美国讲学时曾写完了后面的十三...  相似文献   

8.
闻章 《文史精华》2005,(10):23-28
文革时期,河北的两位农民到外省拉锯挣钱,辛辛苦苦,战战兢兢,历时近5个月,梦想着出力气挣点儿钱来改善生活,结果却事与愿违,被定性为“投机倒把”案,辛苦所得全部没收,想挣钱却拉下一大堆饥荒。这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反映。作者搜集了当时的第一手资料,集荒唐和沉重于一身。详情请阅《文革中的一件“投机倒把”案》。  相似文献   

9.
卢荻 《炎黄春秋》2014,(3):84-86
《炎黄春秋》2013年第12期发表杜明明题为《大是大非不含糊的省委书记——杜导正忆老友林若》一文,文中写道:“父亲说:‘因为比较深入农村和接触农民,又比较实事求是,因此1960年大饥荒时期,  相似文献   

10.
《贵阳文史》2009,(1):22-26
近20年来,围绕60年代初大饥荒与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关系,学术界较少论四清运动与大饥荒的关系。四清运动虽然初兴于1963年,但是早在大饥荒趋于顶点的1961年初,四清的基本概念及其措施已相继出台,毛泽东认定造成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是阶级敌人破坏和民主革命不彻底,并着手部署反击“资本主义复辟”。只是由于1961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已陷于极度困难,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事实上将毛泽东有关大搞阶级斗争的指示悬置起来,才未使之演变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1.
刘晨 《世界历史》2023,(5):101-113+158-159
在17世纪三四十年代持续性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和牛瘟的影响下,1641—1643年日本爆发了史称“宽永大饥馑”的全国性饥荒。执政的江户幕府在饥荒初期应对迟缓、处置失策,致使饥荒形势迅速蔓延并难以缓解。幕府缺乏治理经验,将军几度病重导致政治改革时断时续、“岛原之乱”等社会动荡频发、东亚海域局势紧张,加之禁绝基督教政策等政治危机的反复冲击,以及此前民生议题在幕府治理范畴之外、扩大基层治理权限的改革尚未落实等治理体系阻碍,限制了幕藩各级机构的饥荒救济能力。在饥荒持续恶化甚至波及武士阶层之后,江户幕府终于主动调整对策,通过借粮、救济、劝返流民等方式扶助小农阶层,进而增设民政相关机构、颁行相关治理法令,在缓解饥荒、应对民生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基层治理主体与治理机制的调整,推动了幕藩制国家治理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黑茭白,鸡头苞,老莲米。写下这几个字,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从1959年起,整个中国进入了漫长的饥荒年代。天地间顿时灰暗下来。眼  相似文献   

13.
高宁 《贵阳文史》2015,(2):95-96
奥氏与《钢铁》的局限《钢铁》的故乡乌克兰有这么一段堪称"国难"的"大饥荒",而作者则视若无睹。我的视觉自然延伸到了《钢铁》的作者——在中国如雷贯耳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因《钢铁》一书而被公认为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32岁就英年早逝的奥氏,虽然没有多少复杂的经历,但却是一个年轻的"老革命"。1904年9月29日,他出生在乌  相似文献   

14.
1958-1962年间,中国发生了大饥荒。近年,出现了否定发生大饥荒的思潮,有些人不仅否认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也对大饥荒的严重程度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是,如果发生了大饥荒,为何看不到农民的抗争?的确,历史上一旦发生大饥荒,农民为了活命,会抢粮,骚乱,乃至爆发起义,历史上不乏这类记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重温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的情景,从中着重分析饥荒形成的自然及社会原因,并再现饥荒中社会各界的救灾活动,使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当年饥荒是一场百年浩劫,是一场天灾与人祸的混血儿。  相似文献   

16.
乔安 《环球人物》2012,(33):78-80
在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中,他将笔触深入到一个被许多人遗忘的历史角落12月6日上午9点钟,刘震云准时走进《温故一九四二》小说完整版的发布现场,他的神情就像他身上随意搭配的蓝绒呢子大衣和休闲裤一样,放松而又从容。在过去的一周内,这部19年前创作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一九四二》上映,中国人的神经也被那场发生在70年前的大饥荒搅乱。刘震云因此被称为"让大家记起那场灾难  相似文献   

17.
明崇祯年间湖南地区饥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祯年间,湖南地区自然灾害连年,饥荒频发。自然灾害进一步演变为饥荒,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及动荡的社会局势所导致的社会御灾力的急剧下降。连年的饥荒给湖南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东汉首都洛阳工商业的畸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大商人地主集团的总代表。光武帝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一个大地主兼商人,王莽末年,“南阳早饥,而上,(指刘秀)田独收”(《东观汉记》)。在南阳地区发生旱灾的情况下,刘秀的田地能够单独获得丰收,一定是最好的田地。《后汉书·光武帝纪》也说:“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在饥荒旱灾的年代里,刘秀趁机出高价出卖自己多余的粮食,牟取大利,其身份自然是大地主兼商人。跟随刘秀起兵的人,也多是大商人地主豪强出身。如劝刘秀起兵的南阳人李通“世以货殖著姓。……居家富逸,为闾里  相似文献   

19.
《贵阳文史》2011,(2):24-24
明朝初年,黄河一带多次决口,饥荒遍地,百姓多误食有毒野菜而丧命。朱元璋的五子朱橚,访遍田野村夫,采集数百种野菜菜种,种植于自己园圃之中,口尝目验,记录药性,并请画工画下图谱,出版了史上首部食用野菜植物图谱《救荒本草》。  相似文献   

20.
1959年至1961年,贵州省到底饿死了多少人,说法不一。有人说饿死了120万人,有人说饿死了150万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树基在《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一文中说:"贵州省1959年至1961年非正常死亡174.6万人,占灾前1958年全省总人口1700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