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义和团与基督徒都是从宗教的角度理解 190 0年夏天他们之间的冲突的。双方都以宗教来解释旱灾 ,以宗教来解释战争 ,也都攻击对方的宗教及法术宣扬。能够得到史料证实的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观点 ,都包含在宗教语言里 ,以宗教关于世界运行的前提为基础。因此 ,只有把主导双方成员的宗教假设放在更中心的位置 ,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这场冲突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政治力量为谋求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分化、组合,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伴随着国际政治斗争的开展,民族和宗教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近年来,中东的巴以战争、俄罗斯的车臣战争等无一不与当地的民族、宗教矛盾相联系。在南亚次大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冲突更是如此。本文拟从民族与宗教的层面对印巴冲突进行粗浅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是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二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二者却一度呈现出张力、冲突乃至断裂的迹象;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及其民俗宗教在乡村社会中的复苏与兴盛,民俗宗教又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交叉重叠的互构力量。藉此,通过山西义村的"三官大帝"供奉之考察,揭示出当前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呈现的逻辑关系:民俗宗教政治化、村庄政治民俗化、村庄政治与民俗宗教混合化等。  相似文献   

4.
民族、宗教与20世纪爱尔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爱尔兰的民族问题是英国殖民时代留下的遗产。由于历史的原因,爱尔兰两个民族在20世纪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其巨大的宗教、化差异,加上英国在爱尔兰问题上的高压政策,使得爱尔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芬 《四川文物》2004,3(4):17-25
本从宗教遗迹的界定、现有重要宗教遗迹的考古发现、通过宗教遗迹探讨宗教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等几方面出发,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遗迹做一大体梳理,以加深对中国史前社会宗教这一重要社会现象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只要宗教在当今社会完全正常化,负责部门采取很好的宗教管理举措,让信教群众有正常的宗教社团、宗教场所、宗教生活,包括正常的宗教读经方式,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当代世界宗教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宗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玮  毛国庆 《攀登》2004,23(3):92-95
当今,世界宗教的发展对我国宗教产生了种种影响.因此,准确把握世界宗教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由此带来的对我国宗教的影响,将有利于我们做好宗教工作,进一步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8.
张建成 《神州》2013,(1):40-41
作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宗教和谐与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云南宗教在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独特优势,有效整合宗教研究队伍。对于不断开拓云南宗教工作谐新局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构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论文介绍了东南亚国家宗教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阐述了东南亚区域发展中宗教在整合意识形态、维护地区国家主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对宗教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儒教、道教、佛教作为维系华人社会的重要纽带,促进着华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儒教、道教、佛教的宗教感情实际上寄托了华人的民族感情。东南亚华人宗教与中国传统宗教血脉相连,要在平衡发挥五大宗教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东南亚国家华人宗教在与中国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国外的社会心理学对宗教价值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宗教价值观的定义、结构系统、形成和发展、和研究现状四个方面对心理学领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综述,并提出宗教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将来我国价值观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高万芹 《民俗研究》2015,(1):132-139
浙江农村地区民间宗教的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民间宗教在世俗化大潮中,如何通过宗教市场实现社会整合的案例。在传统民间宗教礼俗的基础上,围绕着宗教产品的生产、消费,村落内部资源实现了代际流动和阶层流动,达到了去社会分化的效果。同时,代际之间、阶层之间在宗教消费和获得面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过日子”的价值和意义,重塑了村落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实现了内部整合。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在研究和探讨美国革命时,大多从政治、宪法、经济、贸易、黑奴和民族等视角阐述美国革命的渊源和意义,鲜有宗教因素方面的考量。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宗主国在两大宗教问题上存在着冲突,宗教在推动殖民地走上美国革命之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印战争结束后,随着英国在宗教和政治上加大对北美殖民地的干预和控制,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不可须臾缺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殖民地争取宗教自由的斗争促进和推动了美国革命的爆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世界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有其独特的和深厚的化内涵,要化解和消除这些已经生成和正在生成的矛盾冲突,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快速处理好的问题。论认为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公正、平等、合理、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且不能忽视民族宗教冲突与移民、难民问题的互动关系,还要不断推动世界各民族宗教的化交流和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合理地解决世界民族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4.
蒋海怒 《民俗研究》2005,20(3):231-244
基于对传统关于中国宗教类型划分观点的批判性解读,本文认为从教理授受角度看中国宗教经典宗教和民间宗教两大类,它们分别奠基于“书写”和“口传”这两种宗教理解和传播方式。文章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学界关于中国宗教类型的五种划分,文章的第二、三部分阐述了“经典宗教”和“民间宗教”的具体意涵及它们之间的显著区别,章的第四部分探讨了经典宗教和民间宗教的相互交涉。  相似文献   

15.
桑杰 《攀登》2007,26(1):2-4
宗教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立法的基本历程,阐明了在社会主义中国宗教立法应坚持的根本宗旨及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王赟  张慨 《丝绸之路》2014,(24):10-13
历史上,宗教对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留下了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在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科学有序地开发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宗教文化资源,可以对丝绸之路沿线各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丝绸之路的宗教文化资源入手,分析了西北丝绸之路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并就西北丝绸之路宗教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于丽娜 《神州》2013,(12):173-174
宗教对于社会稳定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作用,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双重作用的比率会发生变化,彼此消长,你强我弱。所以我们要通过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挖掘有益的宗教伦理、鼓励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的途径,引导宗教在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积极的正面功能。  相似文献   

18.
宗教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神殿、寺庙、祭祀遗址、祭具、岩画、壁画、造像、经卷、符箓及其他一些崇拜对象为研究对象,利用宗教学和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与古代宗教活动有关的遗迹遗物,以达到复原古代宗教活动历史的目的。由于宗教考古多以各宗教为研究对象故而分化为各自独立的研究分支,分类庞杂,本文仅对宗教考古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定位等主要问题作以简单的概括,并引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宗教的地理背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从宗教的起源、宗教的源地、宗教的习俗和教义、宗教的分布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与其地理背景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代内地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萨满信仰及民间宗教性活动在宗教生活中角色各不相同,国家宗教政策也因应其差别而有不同。原本来自南亚的佛教虽然深深溶入了中国文化中,但其与经典儒家思想的冲突始终没有平患。明中叶以后,受皇室宗教活动加强的刺激,佛教与儒家的矛盾尖锐起来。这种矛盾促使部分士大夫强烈反对寺院修建并发表辟佛言论。明朝政府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汉地佛教政策有同有异。其重要差异之一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西部边疆政策紧密相关,而对汉地佛教政策则于周边关系政策基本无关。此外,部分士大夫以藏传佛教为“番教”,认同程度逊于内地佛教。明朝一些皇帝因喇嘛多擅长某些“法术”,对其有特殊兴趣,并因而导致士大夫针对相关政策的批评。道教起源于本土民间信仰,在明代与儒家士大夫的冲突比较和缓。但明朝君主中信奉道教者多,既影响到国家政治,也影响到士大夫与君主的关系。士大夫在反复重申儒家原旨的同时,对道教的批评也日趋尖锐。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封闭,在明代政策中大体上表现为一个民族政策问题而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基本与国家以及其他社会成分相安无事。明中期以后,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当时士大夫寻求改革,明朝对天主教大致宽容。明代流行对不同宗教兼容并取倾向,民间宗教性信仰、习俗多样而活跃。明朝政府将民间宗教基本看作民俗,一般无干预,对视为“陋俗”者加以排斥,在涉及秘密社会活动时则严厉禁止。明朝宗教政策之基本精神,一在信仰自由主义,二在保持国家政治世俗性质,三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集中体现这些政策精神的仍是儒家政治社会理念并倚赖士大夫群体的努力。其变动因素和矛盾来源,则一在诸教向国家政权机关的渗透,二在皇室特殊化行为,三在民间泛神论多元信仰倾向,四在部分士大夫的信仰综合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