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引言阿尔寨石窟地处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石窟是在鄂托克旗境内北部草原低缓丘陵地中的苏默图阿尔寨山开凿的,是一座孤立的红色砂岩山丘,2003年3月被添加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尔寨石窟在北魏中期开始建造,在西夏、蒙元时期繁荣起来,直到明朝,一些石窟和相关寺庙还在使用。在发现的65个石窟中,其中43个窟型保存得较好。阿尔寨石窟不单单具有很高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而且也是蒙古历史、文化和其他领域方面的宝贵历史研究地点。  相似文献   

2.
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石窟俗称百眼窑,阿尔寨蒙古语是"隆起的"、"平地突起的"之意,蒙古人也称"阿尔寨乌兰乌苏"、"阿尔寨乌里雅苏"、"阿尔寨阿贵"等.当地称为阿尔寨的山岗有三处,即"苏美图阿尔寨"(有庙阿尔寨)、"伊克阿尔寨"(大阿尔寨)、"巴嘎阿尔寨"(小阿尔寨),阿尔寨石窟指苏美图阿尔寨.  相似文献   

3.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其伦拜嘎查境内的阿尔寨石窟 (又名百眼窑 ) ,堪称内蒙古的“莫高窟” ,是元代祭祀成吉思汗的寺庙遗址。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此考察时 ,第 30号窟中发现了蒙古族帝王丧葬系列图 ,初步认定为成吉思汗丧葬图。系列图的内容与有关史籍记载相符。  相似文献   

4.
本文意在考订阿尔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手观音周边为观音救难图,特别与观音救八难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阿尔寨石窟壁画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拉曼光谱对内蒙古阿尔寨石窟壁画不同颜料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颜料为碱式氯化铜、蓝色颜料为蓝铜矿、白色为方解石、红色为朱砂、黑色为碳黑。这为阿尔寨石窟壁画进行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表明,拉曼光谱简便、快速、对样品要求量小.对样品无损分析,符合文物材质分析的要求,并可得到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是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特别是窟内现存的彩绘壁画弥足珍贵.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窟内大部分壁画属藏传佛教系统.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阿尔寨石窟壁画的制作工艺和颜料成分,采用偏光显微镜分析、剖面分析,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对6个洞窟的23个样品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阿尔寨石窟壁画颜料,还通过偏光显微法对其他地区和年代的壁画颜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绘制方法是先用加有麦秸的粘土将洞窟壁面抹平,然后用石灰涂白。再施以彩绘。所使用的颜料为矿物质颜料,多为绿、白、红、蓝色等。其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白色颜料为碳酸钙,红色颜料为朱砂和铅丹,蓝色颜料为石青。  相似文献   

8.
兴龙寺位于甘肃省庄浪县通化镇中庄村,石窟始凿于明代、延续至民国,是一座以佛教为主的石窟寺。经考古调查发现有石窟8座,石龛2处,石窟造像16尊,壁画20平方米,残石造像3尊,石碑6通。在5号窟西壁上发现明代正德三年“兴龙寺”石刻题记。兴龙寺石窟所处位置在古丝绸之路鸡头道东段安化峡西口,是古丝绸之路要冲。  相似文献   

9.
旅游文萃     
《旅游》1994,(3)
我国的十大石窟 我国的石窟雕刻艺术,起源于公元前,盛行于北魏。千百年来,遍布全国各地,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有数十座,其中较大的十座。 一、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的鸣沙山,现保存有492个石窟,壁画总面积有45000多平方米。 二、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内,建于公元460年,有石窟53个,雕像51000多尊。 三、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建于北魏,现有石窟1352个,佛像10000多尊。 四、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境内,有佛像7000余尊。 五、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境内,建于公元前3世纪,现有236个洞窟,壁画总计有1000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
阿尔寨石窟寺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寺建筑群,其蕴含了珍贵的关于历史、宗教、科学、文化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敦煌”。由于当地典型的沙旱寒区气候特征,酥碱成为石窟壁面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阿尔寨石窟正处于保护阶段,因此通过室内对病害进行模拟和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对以红砂岩风化土为基质的壁面的酥碱病害进行修复,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了病害前后土颗粒粒径的变化,提出酥碱高度、酥粉体积、盐壳厚度的量化指标用以评价病害的发展程度。基于微生物矿化技术生成矿化覆膜对病害进行抑制,推荐使用微生物菌液浓度OD600大于1.5的具有耐盐碱性能的矿化菌株,修复后酥碱高度下降幅度大于20%,酥粉体积下降幅度大于30%,盐壳厚度下降幅度大于25%。研究成果对生物矿化技术应用于红砂岩石窟壁面的酥碱病害的修复进行试验验证和可行性评估,为绿色生态环保的岩壁病害修复与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科学预研。  相似文献   

11.
宫哲兵 《江汉考古》2004,(4):73-78,90
宜昌市沮水两岸有近三千座悬崖石窟,多年来被传为万窟之谜。石窟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段,有当阳市的百宝寨、百家洞、岩屋庙,及远安县的旧县镇、鸣凤山、鹿苑寺等。经过笔者2002年的两次调查,认为这些石窟分为道教石窟与应付兵匪之乱的石窟两类。道教石窟的年代大约为明清时期。应付兵匪之难的石窟年代大多在清咸丰年间,也有早至明末的。  相似文献   

12.
标题古建筑、遗址郭陈氏节孝牌坊的加固修复甘肃境内长城遗址主要病害及保护研究中国古建琉璃构件“粉状锈”之病变初探大型平原土体遗址主要地质病害及其保护治水工程技术研究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石窟、石雕、石刻、壁画前视全景钻孔电视在龙门石窟防渗工程中的应用水在广西花山岩画风化病害中的作用及其防治对策内蒙古阿尔寨石窟壁画制作工艺和颜料的分析研究延庆辽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及其颜料的物相鉴定广西花山岩画抢救性保护修复材料的选择试验宁明花山岩画区危岩体稳定研究金属文物昆明羊甫头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分析研究粉状锈在中…  相似文献   

13.
新密市古城寨龙山古城的族属及相关地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境内的古城寨古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座中原地区目前面积最大、墙体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城址。古城寨一带为传说中的祝融之墟,亦黄帝所居轩辕之丘。传说中的黄帝集团中的大隗氏极有可能曾在此地筑城,故当地有一夜“鬼”修城的传说。该传说正反映了黄帝集团与祝融集团在相互通婚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融合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姚胜祥  曹经建图 《文史天地》2010,(12):F0004-F0004
肇兴位于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境内,旧称“肇洞”,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寨内吊脚楼鳞次栉比,戏楼、歌坪点缀其间.是名列吉尼斯世界记录的最大侗寨。寨内五座鼓楼、五座戏台和五座风雨桥堪称民族建筑瑰宝。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初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在库车县城北60公里处的峡谷崖壁上采药时 ,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开凿于盛唐时代的佛教石窟。这是一座由众多人士集资修建的、有大量汉文题记、可与同时代敦煌壁画相媲美的石窟。这一佛教石窟的发现 ,对研究唐代库车地区的文化、佛教具有特殊意义 ,它是唐代中央政权与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紧密相连的有力的历史见证 ,也为研究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库车在汉朝时为龟兹地 ,是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镇。据《新唐书·西域传·龟兹》…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与麦积山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六大石窟中修建较早的具中国化特色的一座石窟。本文将这一石窟放在中国佛教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上 ,探讨了它的建窟时间、艺术特色及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寺庄石窟,位于黄龙县城北35公里的小寺庄村东500米处的半山坡上。小寺庄石窟又称寿圣寺石窟,系前庙后窟,庙已毁。但原建筑遗迹依然可见。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致使石窟上方土石塌落,将窟口掩埋,一直未为人知。1981年秋,一位牧羊老人偶然发现,才使石窟重见天日。石窟座北朝南。石窟内为长方形,进深3.5、宽2.7、高2.6米,覆斗形藻顶。窟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二供养人像9尊。窟内东壁近门处有一高0.98、宽0.93、进深0.75米的方形龛,似为和尚坐禅之处。窟内有一长2.05、宽  相似文献   

18.
响堂山石窟造像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中期的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得到广泛的传播。随着佛教的广泛流传,从南北朝到隋唐相继开凿了数以万计的石窟,点缀在我国境内的各个名胜地区。在分布于全国的石窟寺网上,有一座河北省西南部的石窟——响堂山石窟。就石窟的规模而论,它不及莫高窟、云岗、龙门、麦积山,就雕刻内容的丰富精彩,响堂山石窟不亚于这些石窟;再就石窟创建和营造的时代而论,我国的石窟造像绝大部分开凿于北魏、隋唐、五代和宋,而北齐雕造的石窟,著名的仅以山西的天龙山和河北的响堂山两处石窟最为集中。天龙山石窟的全部作品,由于帝国主义分子和我国的  相似文献   

19.
大岭寨明长城左三窑的发现及其研究顾铁山迁西县坐落在河北省北部的燕山山地,境内有明代包砖长城171华里;有明代九边重镇的蓟镇府址;有保存完好的青山口水关;有喜峰口、铁门关等重要的长城关口。1991年5月,一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长城砖窑在这里的大岭寨村出...  相似文献   

20.
孟瑜 《大众考古》2024,(1):43-47
<正>安岳石窟是中国中小石窟的代表,在安岳历代石窟营造过程中,营造者留下姓名的不多,唐代僧人玄应是其中一位,他在安岳几处重点石窟都留下了印记。安岳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取“安居于山岳”而得名。安岳境内现有民国以前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3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有摩崖石刻佛经40余万字。安岳石窟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造像题记是唐武德三年(62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