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四土刍见——以殷商国家叙述为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邦国与王畿、国家疆域与结构、四土概念、治国与治边等方面,对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态和疆域、四土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古代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进程,虽然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朝已具备了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进入了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阶段,但这时的“国”是指众多诸侯分封之地域城邑;早期国家呈现出以王畿为中心的多元盟邦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氏族部落联盟社会政治分散的状况,所谓“多元”就是指王畿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在强弱不等的态势下处于“并列”的状态;先秦国家主要是由王畿与四土两部分构成,王室对其分别实行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边疆概念。  相似文献   

2.
金晓哲  林涛  王茂军 《人文地理》2008,23(2):124-128
基于空间维度的地理学边疆研究一直为欧美地理学界所关注,并促进了地理学的理论建构。相比之下,我国的边疆研究一直以历史学为主流,人文地理学在边疆研究中的地位有待加强。本文通过对边疆概念的评述认为,习惯上的领土边疆概念无法反映当前边疆所具有的多重涵义,根据功能的不同对边疆进行类型划分十分必要。为此作者将边疆划分为政治边疆、文化边疆和拓居边疆三种类型,并分析了每一类型边疆的空间涵义。基于边疆的分类与空间涵义,本文构建了一个根植于人文地理学的边疆研究框架,并初步提出了人文地理学边疆研究的维度、视角及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3.
汉承秦制,在全国实行州县二级制,但又沿分封诸侯国之例。汉高祖刘邦在建国之初,即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其封地称为国。另外,又陆续分封了其他有功之臣一百四十余人为彻侯,建立了与县同级的封国,不属所在郡管辖,直属中央主爵中尉。其后异姓诸侯王被逐步铲除,刘姓同姓诸侯王取而代之。经过文、景时期的削藩及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同姓诸侯国也日益衰弱,中央集权较前大为加强。景帝之后,皇帝、贵族的封国一律由中央派“相”去管理,  相似文献   

4.
19世纪70年代末在英属印度出现的"科学边疆"概念及其论争,极大地影响了印度西北边境的确定、阿富汗边界的划定以及英国对阿富汗山地部落的治理体系,其概念与实践结果作为帝国的政治遗产后来被巴基斯坦等国所继承。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深化,在边疆治理层面也逐步形成新的理念。以寇松为核心,"科学边疆"观开始从一种军事策略转变为地缘理念,被运用到英属印度西北部地区的治理中,并与同时期的英俄中亚大博弈形成互动性关联。"科学边疆"在形成动力、内涵及具体操作三个方面呈现其独特性,并在后续的实践中构成了一种议题复杂的治理体系,对英属印度及后续国家的边疆态势及周边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认为在中国古代,边疆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化含义。不仅如此,边疆概念还有特定的、不同于西方以主权概念为中心的含义。边疆概念的这种特殊性质与中国古代特殊的、以汉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传统和多元一体的化格局有关,反映在中国古代的立法和司法制度上就是边疆的法律与边疆的概念和边疆的民族之间呈现出一种历史性的波动和相对稳定的统一。作从这一角度对之进行探讨,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开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应弄清楚什么是“边疆”。我们认为,“边疆”首先是地理概念,与一个国家的国界线有着密切的关系。简言之,“边疆”是指直接与国界相关联的地区。开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提供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科学依据和维护领土完整的历史经验等方面,也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代边疆人口迁移是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必须弄清楚有关中国历代边疆人口迁移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然而,学界对这些概念的使用则存在较大分歧,需要作一些辨析。下面仅就"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移民"、"民族迁移"几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一些简单的辨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边疆统治,清朝在边地设立边疆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人事管理政策。清初袭明朝旧制,设立边俸之制,优于腹俸升转。康熙朝中期,逐渐调整边俸范围,立在外题调和三年即升之例,从边俸向优升转换。乾隆朝中期,延长历俸时间,从三年展至八年,从优升过渡为久任。这一演进趋势,一方面标志着中国古代边疆人事管理政策日趋完善,王朝中央和边疆地方间逐渐形成新型的行政格局和权力关系;另一方面标志边疆统治理念和管理模式日渐成熟,边区治理由防备、控制向有效施政、长治久安转移。此为清朝边疆统治日益深入、成熟的表现,也是清朝边疆统治迥异于前代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9.
西方近代边疆理论的初步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认为,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时期,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近代边疆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重商主义与殖民扩张则是近代边疆理论形成的内在动力。这一时期,传统边疆向近代边疆的转变、国际法的初现也对近代边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明代边疆政策这一研究课题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内容多样,相关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可以从中央政府的立场和利益出发,也可以从边疆的视角谈起。同样,分析明朝边疆政策时,不可偏重汉族而偏废少数民族所扮演的角色。下面笔者简单谈三个问题,即明初疆域概念和边疆政策,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明代边疆政策的全球化。一、明初疆域概念和边疆政策。明代初期,国家封疆所在变化多端。1368年正月初四,当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的时候,他所控制的区域实远不如后来明朝版图之辽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大行分封,与其持小农政治意识,受到蒙元家产制传统的影响有关。明初分封制度继承元代宗王出镇制度,二者皆以地方军事权为核心。但明朝在元、明之际民族冲突的社会背景、华夷之辨的社会思潮之下,回避制度建设与元朝的关系,从而将分封制度的渊源追溯至西周,并附会汉制,以加强其正统性与合法性。这显示出明初进行制度建设时,具有文化理想主义色彩。但明初分封制度仅具汉制形式,其实质大为不同,这显示出朱元璋顺应了时势的变化,又体现了政治现实主义色彩。朱元璋附会汉制,还与他以刘邦出身相似、地域相近,加以推崇与模仿有关。明初分封制度的渊源问题体现了英雄人物个人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还是历史大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各个时代的研究无论在观点、方法,或是侧重点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本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今天,国际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动荡不安;我国正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边疆、民族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在这一新的形势之下,如何开展我国的边疆史地研究呢?这是我们从事边疆史地研究的人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九十年代的今天,开展我国边疆史地研究应处理好下列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抗战时期四大边疆研究团体之一,新亚细亚学会通过创办《新亚细亚》月刊、出版丛书、组织边疆考察、举办边疆文物展览会等途径,向国人介绍边疆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该学会提出了整饬边防、移民实边、发展交通等诸多建设边疆的构想。该学会对边疆问题的研究,切合了时人要求保卫与开发边疆的客观需要,促成了边疆研究的又一次高潮。受诸因素所限,该学会亦存在历史局限,如官方色彩过于浓厚、仇共反共、过分崇拜宗教以及“大汉族主义”倾向等,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原始部落的领地之争到超级大国的空间防御体系,都涉及边疆问题。边疆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边疆问题?如何解决?T.S.穆提所著《边疆:一个变化中的概念》一书为人们研究了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组有价值的参考座标。在该书中,作者讨论了边疆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以往研究中的不足;通过对历史上四种不同政治集团(原始集团、早期地域性国家、世界帝国以及宗教国家)边疆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边郡"一词最早见于西汉,"边郡"概念的形成与秦汉国家治理边疆的实践密切相关。"边郡"与"内郡"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地域范围上,更体现在制度设计上,"边郡"是在统一郡县制的前提下实行特殊制度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留学教育发展史探源留学,古称游学,意即周游求学之谓也。我国的留学教育,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后汉书》记载,自周天子实行分封诸侯以来,中国境内逐渐形成大大小小、三等五级的诸侯国  相似文献   

17.
杨军 《史学集刊》2012,(2):17-18
自夏商周到元明清,尽管中国王朝经历了多次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但伴随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自秦汉王朝形成汉人居中心,少数民族居边疆的格局后,历代民族分布的大格局基本因袭不变,中原与边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政区,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经历了由羁縻统辖到中央集权直接统辖的发展历程。如何认识这个历程,如何划定古代中国疆域,历代王朝对郡县以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作为是否属于边疆治理,不仅外国学者的看法不同,我国学者的观点也有很大分歧。这直接关系到古代中国边疆如何发展为今天的中国边疆,古代众多边疆民族如何结成今天的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的命题。这组文章是从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基点出发,从边疆经略、政治统治、人口迁移、民族关系、军事防卫、经济开发、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中国历代边疆治理问题,其中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具体问题的研究,力图从多角度加深对中国历代边疆治理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汉代的食封制度,论者着重讨论的是西汉的情况,对东汉则很少涉及。本文就东汉时期封国食邑制度,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期望引起深入探讨。 一 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即诸侯王和列侯的分封。东汉继续实行西汉以来的分封诸侯王制度。建武元年七月,宗室刘茂自号“厌新将军”,率众降,封为中山王。这是东汉分封诸侯王的开始。以后,光武帝及东汉诸帝陆续分封皇子及宗室贵族为王,共有五十人(不包括绍封)。光武帝时二十一人,明帝时八人,章帝时  相似文献   

19.
秦汉之际,社会上出现了没有世袭贵族身份的平民也可以因有"功"、"德"而称王的思想,这种思想为刘邦建立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提供了法理依据。刘邦建汉以后,为了稳固其统治,推行分封诸侯的政策,以示"与天下同利"之"德"。为了进一步彰显其"德",他又将分封制扩大到了依照帝国格局规划建造的帝陵布局中,将这个微缩的帝国以陪葬墓园的形式分封给诸侯、功臣,这当为汉陵陪葬墓兴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边疆研究前后相承,但嬗变特点鲜明,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亦有较多的发展差异。伴随着边疆问题日趋严重和边疆研究的发展,"边疆学"、"边政学"这样以边疆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或专业名称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出现,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边疆研究的发展及其学科构建,虽有学术发展主观的多维复杂因素参与其间,但必与时代或时势要求密切相关。新时代的中国"边疆学"虽是由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发展而形成,但在今天的时代场景下,它更是重大现实关怀的需要,其基本路径应从政治学的视角进行重点考察;然不可否认的是,边疆史地研究仍是"边疆学"构建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