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寞轩 《神州》2013,(24):231-231
在新中国美术史初期,在对国家形象进行建构时,工农兵形象是极为重要的题材创作组成内容。在当代“文艺服务于工农兵”这一文艺思想的驱动下,随着国家建设题材不断兴起,工人美术形象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初期主要工人美术形象是钢铁工人和煤矿工人。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及石油产业的不断发展,石油工人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很大提高,而石油工人这一形象也成为了工人美术形象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引发了以石油工人形象为基本题材的创作热潮。本文通过实例对这一创造热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其中存在的工人美术作品失真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韩国假传体小说中,“酒”的拟人化形象屡屡出现,并经历了一个由中立形象到正面形象再到负面形象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体现了“酒”形象在小说中不同的象徵意义与儒家思想内涵,而这些不同时代小说中对“酒”形象的差异化塑造也印证了儒学在韩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最典型地体现了神话传说里浪漫主义的斗争精神,是不满现状,敢于造反,勇于创造,爱憎分明,蔑视强权,不搬教条,不拘成规,潇洒机趣的象征.毛泽东对孙悟空这一形象颇为喜欢,但在评价和利用孙悟空这一形象说明问题时,十分自由随便、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形象资源的理论认知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李想  黄震方 《人文地理》2002,17(2):42-46
全面认识旅游资源对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比较和分析传统旅游资源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形象资源概念,从旅游地形象的概念和形成,产品意义上的形象资源认知和旅游者对形象资源的心理认知等几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了形象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旅游形象初探——新天下之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研究湖北省的地方性特征,对湖北省旅游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水与浪漫、新天下之中"的理念核心,并讨论了这一理念核心的理论基础。在确定湖北省的旅游形象之后,探讨了当地旅游形象建设,为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本挖掘的古镇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朱家角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分析了新浪博客中关于朱家角的2633篇博文,根据词频统计结果,将游客对朱家角的旅游感知形象划分为地理位置形象、旅游地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3种,其中旅游地类型形象涵盖词条数最多、频次最高,这表明朱家角作为江南古镇的类型形象强于朱家角的地理位置形象和地方性形象。通过共现分析发现,江南古镇的名称常常多个同时出现在博文中,这也表明朱家角与其他江南古镇的竞争表现在类型形象上,而非表现为与某特定古镇的竞争。结合长尾理论,本文发现,游客对朱家角旅游形象的感知呈现出“长尾”特征,同时在形象曲线的尾部出现了“非利基”形象,开发小众旅游产品时需要对出现在长尾中的形象进行仔细甄别。本文提出,在江南古镇整体氛围塑造的基础上,融入老上海元素和开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可以作为朱家角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道教神仙金阙帝君的研究,关注其在汉魏六朝时形象的变化。作者主要从道经《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入手,分析金阙帝君的形象。指出金阙帝君在南北朝末年与太上老君合为一神,这是其后期的形象,与其东晋时期的早期形象不同。这是道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试论汉墓壁画中的猪首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应桥 《文博》2009,(4):21-25
汉墓壁画中的猪首怪人形象,集中发现于洛阳地区西汉中晚期和新莽时期墓葬中,学术界多认为是驱邪打鬼仪式中的方相氏。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猪首怪人与方相氏形象并不相符,而与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太一天神帝俊形象颇为相合。这一形象肇始于良渚文化玉礼器上的太一神徽图,商周时期较多地出现在青铜与陶礼器上,神秘饕餮纹可能是这一形象的变式,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上仍有这一形象的孑遗,它是我国远古先民崇拜的至上天神,汉人把它置于墓中,主要起镇墓驱邪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天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静 《攀登》2010,29(1):61-65
良好的领导形象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领导形象极为重要。本文以权力运用、素质能力、品德修养、领导魅力、公众期待五个方面为切入点,着重阐释了如何构建现代领导形象的问题。并且认为,这五个方面是领导形象本质、领导形象塑造规律和领导形象特殊要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至少可上溯到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时期。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塑中,除去所塑的鸟兽等动物形象外,还有一件陶塑的人面,虽然表现手法比较稚朴简单,但这是仰韶文化的人们用雕塑形式来表现自己形象的作品,因此是弥足珍贵的。甘肃省东部亦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址,近年来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形象生动的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这是研究  相似文献   

11.
民国律师界一直努力建构一个不同于讼师的高尚职业形象,但律师的职业特点与角色定位使其难以摆脱讼师的阴影。在1930年上海律师"连环"名誉纠纷中,律师伪证、诈财、诽谤、人格侮辱、互相攻讦等污名行为进一步恶化了这一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上海律师甚多败类"这一自毁形象的言行刺激了律师界敏感的神经,致使更多的上海律师卷入其中。上海律师公会整肃纪律、重塑律师形象的努力因担心"自暴其短"而没有"壮士断腕",效果极其有限。民国律师界试图自我建构的形象与其真实的公众形象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电影为切入点,从傅满洲——20世纪西方想象中近在西方的"黄祸"的化身——的来源入手,分析了西方大众心中中国人的形象演变过程,特别是以好莱坞电影中的傅满洲为例,深入分析了以傅满洲为代表的华人负面形象的由来、演变过程以及国人对这一形象的回应,呼吁要在国际影坛创立一个健康的中国人形象。  相似文献   

13.
刘海刚 《丝绸之路》2009,(24):57-58
《唐璜》是诗人拜伦创作的艺术精品,其主人公唐璜形象的靼造,为其达到创作的巅峰具有非凡的意义。唐璜的成功,融汇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甚至心血,而我们看到的永恒形象,更多地表现出双重身份,这两种形象完美地合二为一,成就了这一美男子形象。  相似文献   

14.
欧宗启 《神州民俗》2007,(11):52-55
历史上对壮族形象的建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每种情形所建构出来的壮族形象都不一样。个中原因就在于建构所遵循的文化认同是不同的。这就给我们今天重建壮族形象的活动以启示。在建构壮族现代性形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建构,并紧密依据今天的文化情势建构出这一文化认同来。  相似文献   

15.
古代南方地区,向来被内地文人视为经济文化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人类寿命不长的"早夭之地",这一乡土形象符号受到文人墨客的反复夸张渲染。明清时期,以岭南地区为主的南方官绅,为改变内地对南方地区乡土形象的传统认识,通过地方志的修撰,对南方乡土形象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重塑。"百岁坊"等长寿文化标识不断出现,长寿人口在地方志中以各种形式得到记载并流传开来,对南方乡土形象的重塑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过程,也与医疗技术进步,外来人口对南方地理环境认知不断深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利用实验、出声思维、访谈等多种方法,结合词频统计、同位素示踪等分析手段解析了在线信息搜索对于旅游者感知形象演化及目的地选择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潜在旅游者持有的目的地原生形象具有集中性。随着外部信息搜索的进行,来自DMO控制型信息源的信息加强了这种印象并形成引致形象的热门词部分,依此旅游者对意识域中众多可选目的地进行筛选并形成考虑域。这一过程构成"广泛信息搜索路径"。而对非DMO控制型信息源的信息摄取则使引致形象演化出长尾,这些形象的细节性信息促使旅游者做出具体决策,此即为"精细信息搜索路径"。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决策过程即是在不断重复这两条路径,直至做出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考古发现的中古胡裔墓葬中,常见半人半鸟形象。有关该形象的宗教属性,学界观点多有分歧,主要将其视为几种不同的神祇。本文结合国际学界有关琐罗亚斯德教研究的成果,以图像本身为主体史料,对学界将该形象视为达曼·阿芙琳与斯罗什神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认为将其解读为任何一种神皆不成立。半人半鸟形象应为护持火坛的祭司,是典型的琐罗亚斯德教象征,其创作意匠乃受古波斯"神赐灵光"的影响,意为将信众对火的崇拜传稟上神。这一形象比较真实地表达了琐罗亚斯德教礼仪中拜火这一重要特征,反映了古波斯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由于西藏的高天厚土,独特丰富的人文风貌,这片土地在被人们提起时,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无疑都是阳光灿烂的温暖和连绵雪山的壮观。而这些鲜明的形象,很多都是由反映西藏的摄影作品提供的,这些形象在媒体中反复使用,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西藏热。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西藏更成了人们眼中的焦点。5月23日,在这个60年前西藏和平协议签订的特殊日子,一批反映西藏生活的优秀摄影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了。  相似文献   

19.
<正>王思治先生仙逝两年多了,但是在我眼前定格的先生形象,仍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即他逝世前不久,他以瘦弱的身躯,拄着拐杖,出现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会场,尽管他已经很虚弱,声音已经嘶哑,他还是以惊人的毅力,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的感人举止和形象永远存留在我们心中。是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国家意识,支撑他最后的谢幕。这就是一个学者,一个书生的本色。如果说有伟人的形象,王思治先生留给我们的就是一个伟人的形象,一个当代中国杰出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修昔底德科学、客观、超然的史家形象先是遭到康福德的严重质疑,但这一质疑后来受到伯里、科克兰、芬利、罗米莉等学者的反驳。20世纪60、70年代,在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冲击下,帕里、施塔尔在独辟蹊径的同时,对修昔底德的史家形象不无怀疑;华莱士和亨特则颠覆了其形象。70年代末至80年代,康纳进行了反思,罗林斯的研究运用了结构主义理论,对修昔底德的评价回归理性。90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这一领域研究主流,揭示出其著作中尚不为人所知的一些匠心和特点,这是对其史家形象的肯定和褒扬。康纳以后,科学的、客观的和超然的三个修饰语已不足以概括修昔底德的史家形象的丰富内涵。在这些波折的背后,是西方学术思潮转向大背景下学术研究取向的递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