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邙山出土金代买地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6月,我队为配合西工房屋开发公司的基建工程,在洛阳市郊北邙山南麓陵园路景山小区工地清理了一座金代墓葬(编号:IM806)。该墓随葬买地券一件,现作简要考述。这件买地券为泥质灰陶,正面呈方形,边长30.3、厚5.6厘米。底部饰有绳纹。券面刷墨,有朱色边框,行楷朱书12行,满行23字,共200余字(图一)。券文为: “□大定十年岁次庚寅十一月丁丑朔初八日甲申孝女杜氏(?)□为殁故父母及张外翁外婆诸灵生居城(?)邑死安宅兆龟筮协从相地  相似文献   

2.
宋德金 《北方文物》2017,(1):93-101
买地券是置于墓葬中的象征性的契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前期,沿用到明清。买地券券文定型于宋金时期,诸多出土金代买地券文中,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浓厚的宗教因素,并从中折射出现实社会形态等等。金代买地券同以前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是买地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3.
河南嵩县发现金大定董承祖买地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5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配合嵩县河村乡姚北坡村西桐油厂基建时,发掘一座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墓葬中,发现一写在方砖上的董承祖买地券。方砖长宽各32厘米,厚5厘米。买地券为朱色楷书,11行,满行25字,计257字,其中漫漶4字。现录文标点如下: 维大定二十九年闰五月二十六日乙酉,祭主董承祖,以于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十九日,殁故祖父董贵(公寸),龟筮协促,相地袭吉。|宜于嵩州伊阳县宜阳乡黄寨村西北源安厝宅兆。仅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彩信币,买地一段。东西|一十九步;南北一十九步。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  相似文献   

4.
1995年5~7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基建工程,在洛阳市()河回族区五股路龙泉小区工地发掘了一座明代墓葬,墓中出土了一件买地券。此件买地券券文中涉及的买、卖双方均为具体人物,其中4位人物在《河南洛阳县志》[1]中有记载  相似文献   

5.
安福发现宋代地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9月28日,安福县枫田镇大汾村一村民在修水圳时,发现一块南宋庆元三年的地券。地券青石质,长55、宽35、厚2厘米,重3公斤。此地券的发现为考证明代以前安福行政区划,起到了补证作用。现录地券全文如下:“有宋吴郡府君地券维皇宋庆元三年岁次了已九月一日辛丑越二十有一日辛西大宋国江南西道吉州安福县东朝真坊街东居住即有宋故姚公二承事尊灵名晖享春秋七十有二不幸放庆元二年岁次雨辰三月二十七日身终世寿奄泉台,自后径准青鸟法式职陈白鹤龟仪备致钱禾五绿利仪镇信就于本县东新乐乡五十五都地名长塘岗之源皇天后地社邑住边收买…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当涂县文管所在龙山桥乡双梅村发现一件东吴时期的地券。券为锡质,青色,呈扁条形。长35.8、宽4.3厘米,重350克。券文三行九十一字(见图)。录文如下:吴故夷道督奋威将军诸暨都卿侯会稽孟赟。息男壹为赟贾男子周寿所有丹杨无湖马头山冢地一丘,东出大道,西极山,南北左右各广五十丈,直钱五十万,即日交毕。关连桥刺奸,齐谨破券,以解是为明。  相似文献   

7.
1991年夏,我馆在清理库藏文物时,发现一件五代后周买地券。该券原出处未详,今简介之。该券红褐色,石质,略呈方形,长38、宽33、厚5.6厘米。券文完整。自左至右竖行楷书,阴刻,共12行,满行13个字,全文142字。录文如下(图一)。维大周显德二年岁次乙卯十」二月乙丑朔二日丙寅亡人刘□」合为身亡(冖且)于宁州定安县神」福乡庞村人户张敬思边买得」(门卦)地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6,(2)
正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朱曼妻薛氏买地券》,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土于温州平阳县(今苍南县)云岩乡鲸头村。鲸头村离平阳宜山咫尺,离海边也不远。此券因当地富户营墓掘地而得。事为当地绅士陈锡琛所知,遂求发现者转赠其收藏。陈锡琛带回家后,经考证这是一块晋碑,又以该券拓片求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和瑞安大儒孙诒让考证。此券拓本始流传于世。陈锡琛以求观索拓者人多,  相似文献   

9.
2012年末,南京市考古工作者于江苏南京城南凤凰村新发现了一方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石质地券。券文记载了明正统元年内官监太监王景弘向后土神购地以建立塔院一事。该地券的券文信息在很多方面填补了史料的空白,对于研究王景弘的葬地与坟寺、生卒年代、隶属衙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蒲江发现后蜀李才和北宋魏训买地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后蜀李才买地券,1977年9月於蒲江县东北乡干柏村9组一座砖室墓内出土。该墓为券拱单室,长2.5米,宽1米。砖全用黄泥粘接。墓内出土陶碗1件,白釉,饼足,底径6.2厘米,高5厘米,口径19厘米。陶碟1件,饼足,底径4厘米,高2.5厘米,口径11厘米。四系青瓷罐1件,通高29厘米,底径16.5厘米,口径12厘米。双耳青瓷罐1件,高10厘米,底径4厘米,口径5.5厘米。豆青瓷碗1件,饼足,底径7厘米,高8厘米,口径18.5厘米。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2月,伊川县民工在洛阳市北郊北窑乡龙泉沟挖窑时,发现了一批动物化石。我们闻讯后即赶往现场进行清理,其情况如下: 龙泉沟两侧黄土堆积达80米厚,可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黄土堆积,土色纯,厚约10米;下部黄土堆积,厚约70米,中间夹有红色古土壤层和钙质结核层。化石就出在红色古土壤夹层里。在这批动物化石中,有一具下颌骨(见图),残长30厘米,上面保留有P1—P3和M1—M3,其中P2和P3的咬合面形状为倒E形,臼齿为高冠新月形脊形齿,这是食草偶  相似文献   

12.
1999年7月笔者从5公斤约1900余枚西汉钱中发现3枚三株钱。这批钱均为各式四铢半两,据说出于洛阳东偃师市西石坝某砖厂灰陶罐内。三铁钱其中一枚径23.6、穿8、厚1毫米,重1.7克;另一枚径23、穿7.9、厚1毫米,重1.3克。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9.6董留根)洛阳发现三铢钱@董留根  相似文献   

13.
1991年3月,洛阳市西工区西北东涧沟村民在涧河东岸发现一罐空首布,共计354枚,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将其收藏。布币分平肩、斜肩两类,并有大小之别c平肩布277枚,分大中小三型:大型8枚,钱文有贝字一枚;中型14枚,钱文有来、文、土、六、壬5种;小型255枚,钱文有玉、武、官事、邵文、安臧5种。斜肩布77枚,分中小两型:中型76枚,钱文有武、卢、卢氏、三川所4种。这批布币大型占2%,中型占25%,小型占73%,年代当在战国早期或略晚。小屯村位于东周王城遗址西北隅,建国以来遗址内外曾出土空首布10余批。这批空首布中,斜肩卢字和小型无…  相似文献   

14.
六朝买地券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买地券是为死者购买阴宅、冢地的契约凭证,在我国古代沿续使用了很长时间。六朝买地券因被视为刻写草率、内容怪诞,故未能像六朝墓志那样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不揣卑陋,在汉代实地券研究的基础上,[1]搜罗归纳,旨作引玉之砖,以盼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属于土地买卖契约的两汉"地券",是研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项重要史料。但是,如同其他传世的历史文物一样,首先存在一个鑑别真伪的问题。这里,试图以《文物》1972年第五期发表的徐胜买地券为主,谈谈汉代"地券"的鑑别问题。徐胜买地券是铅质制作的,释文如下: "建武中元元年丙辰四月甲午朔廿八日乙酉,广阳太守官大奴徐胜,从武邑男子高纪成,卖所名有黑石滩部罗佰田一町,贾钱二万五千,钱即日毕。田东比皇甫忠,南比孙仲信,西比张淮,北比大道。根生土着毛物,皆属徐胜。田中若有尸死,男即为奴,女即  相似文献   

16.
买地券词语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买地券作为碑刻中的一部分,是非常宝贵的出土文献。从已经刊布的买地券录文来看,文字误录、句读误断的现象颇多,影响了该资料的有效利用。今摘出买地券中若干条常见词语,加以释义例析,分析部分买地券释文的误因,同时为辞书的编撰提供补正。  相似文献   

17.
江南和华南地区已经发现22件南朝买地券。它们依券文可分为三类,在内容、书写格式和行文语气上均有区别。总体上,南朝买地券一方面包含了强烈的道教因素,表明道教在南朝底层社会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券文内容也反映了南朝社会的生死观念和埋葬习俗。  相似文献   

18.
买地券是两汉以来墓葬中常见的随葬明器。虽然,自近代学者罗振玉著录和研究买地券以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并对买地券的演变过程、券文内容以及史料价值等问题作了综合的分析和研究,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晚期买地券(晋以后)文字荒诞,信迷色彩浓厚,与实在的土地契约文书  相似文献   

19.
从志聪买地券的发现看元代的丧葬习俗袁明森,张玉成1989年8月,华蓥市阳和乡小学校办工厂的工人江乾明,为寻找石料作磨刀石,在校园内发现龙岩院圆寂志聪买地券一方,现收藏在华蓥市文物管理所,经省文物鉴定组同志鉴定为二级文物。华蓥山是四川的佛教圣地之一,这...  相似文献   

20.
洛阳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十二公里。该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营建的第一座寺院,被尊誉为中国的“释源”和“祖庭”。相传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的白马寺内,多是元、明、清的碑刻、建筑和塑像。元代以前的遗物却很少见,我们在一些文献中和碑石志中可以查到白马寺一些记载,然而真正可以看得见的遗物,目前还没有一件。今年六月,笔者有机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