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刻认识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坚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文/袁海岚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3月总结80年代农村改革的经验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两个飞跃”,一是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济。从长期的实践来看,第一...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三农"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个飞跃"是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设计的伟大纲领。从对"第一个飞跃"的肯定和支持,到对"第二个飞跃"的探索和展望,邓小平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仅科学地规划了"两个飞跃"渐次实现的现实道路,而且为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抓住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改造这两个关系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指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实践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万里在农村改革中的思想和实践,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6月至1980年2月,万里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一个省的局部地区实行农村改革。邓小平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万里同志是有功的”;坊间传说,“要吃米,找万里”,就是对这一段情况的概括。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2月到1988年4月,万里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并在一段时间内兼任国家农委主任,分管农村工作,具体指导全国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万里对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有下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两个飞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实现第二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 势。河南农村共同致富的典型--刘庄、南街、竹林,从发展村镇企业入手,促进农业现代化生 产,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并且在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集体收入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既适应 了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又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 "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选择与“文化大革命”有必然联系。“文化大革命”导致的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增长很快 ,能源工业呈超速增长 ,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留下了巨大的潜力 ;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增长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十分缓慢 ,使农业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潜力更大 ;整个经济活动中效益下降 ,为以后加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留下了余地。总之 ,“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原有体制能量的释放留下了巨大的回旋空间 ,这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走上渐进式改革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中国人民 ,普遍的心态是要求社会稳定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客观总结 ,构成中国走上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魏青芳 《攀登》2001,20(7):50-52
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第一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二次历史性飞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历史过程也向人们昭示:“理论旗帜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以“六个必须坚持”为贯穿其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构建起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城为界,中国的北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边耕地农业民族,由于游牧的移动性与农业的固定性的不同,铸成了古代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社会模式。定居社会与草原社会,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一方面长期并行发展,一方面又相互冲突与融合,交织构成了迄于17世纪清代统一中国南北的全部历史。秦、汉以来长城两边经济、文化分合发展的历史表明,在这两个区域及两个社会之间,必然有某种贸易的存在,以体现其根本的经济共生关系。特别是明代,“经济上的需要将游牧的蒙古人和农业的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党史理论观点,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  相似文献   

12.
农业的弱质性是长期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怎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由弱质变强质?怎样使中国农业得以兴盛与发达?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究竟何在?建国后近半个世记以来,此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探索的。有人说:“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反对者说:“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机械化,而在于科技兴农。”也有人说:“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与普及”.还有人说:“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粗放经营全面转向集约经营。”如此等等,众说纷法,莫衷一是。但我认为,…  相似文献   

13.
吉彦波 《攀登》2001,20(4):22-26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而邓小平理论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所要掌握的“中心内容”。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思想孕育和启迪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则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了学好邓小平理论,就必须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互关系。本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从哲学层面抽象、总结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五个方面的同一性,六个方面的区别点和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这对于我们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极具借鉴和遍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赵宏宇 《沧桑》2012,(1):98-100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大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两大理论成果。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以实践与文化两个维度作为切入点,提出马克思中国化在当代的任务不仅要对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的"中国问题"作出回答,而且要以延伸中国文明传统为己任,自觉担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以期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经过广泛讨论,中国史学需要改革已基本成为史学界的共识。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史学改革?对此,我想谈一点看法。 (一)要改革,首先必须明确所想达到的目标。中国史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第一,建立与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史学新体系。这种新体系与现有体系相比,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各具体研究领  相似文献   

16.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当务之急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将农村经济来个质的飞跃,加快农村与城市和谐进程,而中国广大农村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各地早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色彩,相信只要大力弘扬他们民俗文化,提高民众的凝聚力,对推动经济发展必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青铜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这是历史的一次飞跃。中国作为这个历史飞跃的发祥地,应该说是中国南方闽北松溪县的湛卢山。欧冶子在湛卢山冶炼成功的第一把宝剑“湛卢宝剑”,才真正标志着中国“铁器时代”的开始。虽然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发展了铁,而到了两周时代已发明了冶铁术,并且开始使用铁制造农具。但这些都是个别的现象,大部分生活、生产用具还是以“青铜”为主,严格说来还是属于“青铜时代”,并非“铁器时代”。根据《辞海》和《汉语大词典》对“铁器时代”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王金萍 《神州》2012,(3):399-400
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文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陆百甫 《百年潮》2023,(1):24-28
<正>改革调查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首先从安徽凤阳县和肥西县两个地方开始。当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解决了过去人民公社体制当中“大锅饭”问题。刚开始改革推进得还比较顺利,农民要求非常强烈。1979年、1980年两年,随着整个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和农业形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效果非常显著,可以用四个字来讲,就是势如破竹。到1981年春天的时候,农村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了。当时党中央的态度非常明确,允许农村改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于是中央政策层面上放松了,“紧箍咒”没了。  相似文献   

20.
近14年的农业发展与财经政策刘德雄14年来,通过改革,中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中也出现过一些曲折。以主要农产品粮棉的产量为标志,大体经历了1979-1984年的超速增长、1985-1988年的回落和1989-1992年的恢复发展三个时期。本文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