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墟青铜器以造型复杂、纹饰繁丽而名世,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复杂化的分范技术而外,另一点就是多样的装饰技术,除了繁复的三层花纹,浮雕和立雕的兽头状附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附件与器物主体的连接方式,主要是分铸法(铸接)和焊接技术,而其中分铸技术应用更为普遍和常见。本文描述了分铸法的几种方式,并探讨了分铸法在商代的发展历程。指出分铸法具体可分为榫卯式后铸法、铆接式后铸法、榫卯式先铸法、包裹式先铸法四种方式,有的青铜器会综合利用上述方法,采用多次铸接的分铸工艺。推测该种方法出现在早商向中商过渡的时期,在殷墟二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但到殷墟四期,浑铸的倾向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2.
西周铜器中有一部分带有月相纪年的铜器,其纪年铭文为铜器的分期提供了比较客观准确的标准。历象方法就是以长历来推断纪年铭文所纪的年、月和月相,由此断定铜器的分期。早在宋代,吕大临就以这种方法推定过散季簋的年代。不过,当时的历象方法与今天所说的历象方法不可同日而语,真正意义上的历象法西周铜器研究还是开始在清代以后。铜器上的纪年铭文一般包括四个要素:年、月、日(干支)、月相,如牧簋铭文“七年十  相似文献   

3.
海洋出水铜器及其合金表面常常会覆盖一层凝结物,掩盖器物原始表面。本文以"南澳I号"明代沉船出水的22件铜器残片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荧光分析(XRF)、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等方法分析表面凝结物成分,发现其主要是钙质凝结物,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机械法去除表面凝结物,为脱盐保护准备条件。本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南海海域出水铜器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楚国有三种纪年方法,即序数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和大事纪年法。大事纪年法较多见于楚简和铜器铭文,于是许多专家认为大事纪年法始于楚人。但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资料,西周早期就有以大事纪年的方式,因此大事纪年法并非始于楚人。齐国铜器铭文和陶文中也有不少大事纪年资料。楚国和齐国都继承了周人的大事纪年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一批三星堆铜器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合成分数据结果和器物类型分析,并对部分典型铜器进行了金相观察。研究表明:三星堆铜器不同器类的合金配比存在差异;与金沙、汉中和新干铜器群的比较显示,三星堆铜器与其他铜器群的合金成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铜器铅含量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对西周青铜礼器时代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铭文所记载的人名、地名、王世、事件的考证,结合铜器自身的形制花纹,再征引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从而推定铜器的年代;另一种是通过若干器群的分析排比,根据共存关系、组合关系以及形制花纹,再参考与之伴出的陶器从而推定铜器的年代。前一种方法采用的主要是宋代以来出土并见于各家著录的有铭铜器如解放后出土于扶风、岐山等地窖藏的铜器;后一种方法主要采用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成组随葬铜器,而这些铜器绝大多数没有说明自身年代的铭文。实际情况是:出土于窖藏中的铜器主要是西周中晚期的,而出土于墓葬中的则大多是西周早期和中期偏早的。这并  相似文献   

7.
目前北美出土的铜器中既有北美土著居民用自然铜矿直接打制的铜器,也有用欧洲冶炼铜加工而成的铜器.长期以来,如何区分二者并探寻这些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一直是北美考古学者十分关注的课题.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对北美多个矿区的55件自然铜样品进行铅含量测定,北美出土的自然铜铜器与欧洲冶炼铜中的铅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因此,铅含量可考虑用作区分北美自然铜铜器和欧洲冶炼铜铜器的一个指标.自然铜矿的铅含量分析结果对于北美自然铜的微量元素以及铅同位素考古探源分析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弓魚)国墓地发现以来,虽有不少关于国铜器的研究,但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除过学术习惯的原因之外,也与之前主要集中讨论中原化的铜器有关。本文重新检视(弓魚)国本土风格的铜器,如儿组铜器,以及更为普通的铜器,以期能够发现国铜器中的本位文化,并以此深入讨论与商、周产生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9.
商周青铜器生产基于独特的泥范块范法铸造技术体系,分铸铸接是实现铸件大型化和复杂化的主要途径。但直到20世纪中叶,盖滕斯才关注到这一问题。他起先采用剖切器物的方式认识铸接,又于60年代使用X射线照射成像,并使之成为古器物的常规检测方式,但结果常受器形局限。80年代起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被用于青铜器检测,该技术不仅突破了X射线照射成像的局限,还带来了更多新的发现。新千年在日本和中国分别对青铜器做了大量检测,仅青铜铸接方面即有半环接榫、柱状销钉、铸焊等一系列新发现。本文简要回顾对青铜铸接的认识历史,揭示认知手段的变化,凸显射线成像的价值,强调问题意识和原创理论、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各国的器物,在器种、形制和铭文上,都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本篇列举战国时代有铭文的秦国铜器,考定其制作年代,然后试指出秦器的若干特征,以备鉴别此种铜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河南潢川县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潢川县陆续发现了几批春秋战国之际的铜器。其中有上油岗公社老李店磨盘山出土的黄国铜器,隆古公社高稻场出土的蔡国铜器和彭店公社刘寨出土的潘国铜器(图一)。潘国铜器已在《文物》1979年第9期作了介绍。现将黄国铜器和蔡国铜器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西周年代考辨》(本刊 1997年第 2期 )所附的年表 ,中后期的拟年不够完善 ,尤其是宣王十七年以降不应混用两种纪年法。现重加订正 ,重点是消除宣王时代的两种纪年 ,重新梳理懿孝夷几朝的系年 ,并作了其他必要的调整。同时又补入稍晚发现的 4件铜器。下面列出新表 (原表的铜器编号放在括弧内 ,以便参照 )。现在我倾向于认为 :西周年代应该分为早、中、后、晚四个时期 ;早期为武成康昭四世 (约 70年 ) ,中期只限于穆恭二世 (约 60年 ) ,后期为懿孝夷厉四世 (约 60年 ) ,晚期为宣幽二世 (约 70年 )。我又认为 :东周初期王室并未完全失去对宗周…  相似文献   

13.
杭志宏 《收藏家》2022,(11):71-76
陕西历史博物馆从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征集回一批铜器(图1)。其中有盘二(大、小各一),烛台一对,铛,罐,钵,四系釜,碗,甑,五足炉,盆。因为这批铜器是公安机关追缴而来,离开了原先存放它们的载体,如墓葬或遗址,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判断这批铜器的年代和真伪。这批铜器的特点是小巧,除较大的铜盘外,其余铜器没有使用痕迹,根据器物尺寸看也不应是作为实用器使用。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80年第1期刊载的《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简称《蔡国铜器》)一文中,将两座墓葬出土的十三件蔡国铜器,误为一座墓葬出土,只报道了七件铜器。读后,感到与实际情况不符,特补正于下:  相似文献   

15.
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铜器腐蚀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水环境中含有大量氯化物,海洋出水铜器在出水前已发生腐蚀,生成铜的氧化物及氯化物等。本文以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的22件铜器残片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荧光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腐蚀产物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主要为铜的碱式氯化物,如Cu2(OH)3Cl和Cu(OH)Cl等,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类似,但Cu(OH)Cl在国外海洋出水铜器腐蚀产物中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16.
金沙遗址目前已出土铜器共470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35.69%。铜器数量多,品种较丰富。下面拟从铜器的类别、装饰与制作、化内涵三个方面予以介绍。一、铜器的类别 按器物学原理分类,首先将铜器分为几何形、像生形、彝盛形三大类。几何形器中按形制特点又可分为直方形和圆曲形两类,像生形中有人物形、动物形两类(表一)。  相似文献   

17.
铜器锈蚀原因及处理方法之探讨●杨忙忙本文分析了铜器锈蚀的原因,并对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成不同颜色的锈蚀物进行了归纳分类,提出了解决有害锈的几种有效方法,着重介绍了实验室里检测除锈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潮湿箱转化除锈法。希望能对全国同行的工作提供一定的...  相似文献   

18.
城洋地区是中国商周铜器最集中出土的几个区域之一,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对城洋铜器埋藏时间、埋藏空间、埋藏种类等问题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城洋铜器埋藏的历史背景,得出了这样几个结论:(1)城洋铜器是当时活动在这一带的人们出于某种仪式礼仪的需要的特殊埋藏;(2)这种铜器埋藏时间和空间埋藏关系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应当是周人在商代末期兴起后,本与四川盆地古蜀人关系密切的城洋铜器所代表的社群,因与商人亲善而与周人敌对,最后在周人和蜀人的双重夹击下失去相对独立的地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3)城洋铜器的主人既不是蜀人,但也不可能是巴人,它的国别和族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 XRF)对滇西祥云县大波那墓地、检村石棺墓和红土坡古墓群出土357件铜器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 XRF可在无损、原位的情况下,基本做到铜器合金成分的定量分析。铜器材质均以红铜和锡青铜为主,铅锡青铜和砷铜居少量。三处墓地铜器Sn、Pb配比模式高度一致。铜矛、铜剑等兵器中出现少量高锡青铜。这些现象反映出祥云地区各时期铜器的制作工艺高度一致,可称之为昆明夷铜器工艺类型。大波那墓地铜器基本不含铁,其余墓地存在较多高铁铜器,大波那地区的先民应该采用了不同的冶炼技术。砷铜全部出自红土坡古墓群,初步推测晚期墓葬出现的砷铜乃至砷铜工艺很可能是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由西北地区传入祥云地区的。  相似文献   

20.
陈雪飞 《江汉考古》2023,(3):103-108+102
本文梳理分析了考古出土的春秋晚期具有中原文化因素的吴国铜器,认为此类铜器主要有三种:吴国仿制的中原铜器、带有中原文化元素的吴国铜器、产自中原流入吴国的铜器。总体上这类铜器数量不多,中原文化对吴国铜器的影响远不及楚文化、群舒文化,而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更多的是地缘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