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利用巴斯的族群边界维持理论分析了华人族群性的多个层面,并从原生性华人族群性、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语言和风俗习惯、民族主义等方面,考察了印尼华人不同层面族群性的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印尼华人族群性的行为体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21世纪后,印尼华人族群性的复苏,不仅是华人被压抑的族群认同的外在表现,更是华人追求享有与其他族群平等权利的重要体现。这种"再华化",与20世纪初以中国为中心、视中国为自己归属的"再华化"有本质区别。现在大多数印尼华人都已加入印尼国籍或出生于当地,在政治上认同印尼。华人文化的复苏和华人意识的觉醒,是为了凸显华人与其他族群的边界,表明华人族群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诉求。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在印尼生存发展,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再华化"。  相似文献   

2.
1945年以后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拙作《1945年以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讨论了自汉代至1945年印尼独立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1945年印尼独立后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华人观是对1945年以前的沿袭、发展与调整。由于荷兰殖民统治的结束,印尼政府推行日渐严厉的同化政策,致使1945年以后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  相似文献   

3.
华人在印尼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 ,华人与原住民一向和睦相处 ,对繁荣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荷兰殖民统治后 ,大批华人到印尼谋生或被掳掠当劳工 ,他们全面参与了印尼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2 0世纪 ,在印尼出现了华人和原住民两种民族觉醒和双轨的民族运动 ,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过程中二者逐渐汇合并轨。印尼独立后 ,原住民中的“原住民主义”思想抬头 ,曾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排华。“新秩序”时期 ,“原住民主义”思想变本加厉 ,对华人采取强制、快速和彻底的同化政策 ,企图通过消灭华人的“一切特性”以实现完全的“原住民化” ,导致 1 998年的“五月骚乱”和“新秩序”政权的垮台。印尼进入民主改革时期之后 ,对华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贡献才有了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1998年的“五月暴乱”终于导致印尼的一个时代——苏哈托时代的结束。由此 ,“新秩序”时期进入了一个被人们称之为“后苏哈托时代”的时期。印尼华人及其社会在这一政治、社会剧变中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引发了华人各个集团的重新分化和组合及其与原住民、当地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定位 ,为世纪之交印尼华人的发展、演变和新世纪印尼华人的命运、前景增添了许多新因素和可变数 ,引起世人关注。我们曾经指出 :印尼华人作为一个移民集团 ,除了像其他民族那样要面对“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作为个体存在的他人”、“自己与社…  相似文献   

5.
以印尼客家人这一华人次族群为个案,以身份构建为视角,论文通过考察印尼华人再华化的内生动力,揭示了再华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论文认为,再华化本质上是印尼华人在民主化改革后进行身份重构和争取合法权利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赋予"印尼公民"以文化多样性和政治包容性的内涵。协调中国移民后裔与印尼公民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印尼华人身份重构的根本任务。印尼客家人通过政治参与以及积极推动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刊的复兴,为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印尼华人的再华化与身份重构都是未完成的事业,二者的未来走向既取决于印尼国内政治的变迁,也取决于印尼华人社会的选择与内聚力。  相似文献   

6.
鉴于雅加达是印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华人重要的聚集地,雅加达华人大众文化对印尼华人文化传统及其今后的建构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笔者于1992年7月至9月对它作了初步的实地考察,同时从现代印尼华人文化建构、印尼华人性征的延续和发展以及促成印尼华人融成一个“部族”即华族之可能性的角度,对所搜集到的资料作了初步的文化学研究。现将考察所得和研究体会公诸于世,旨在抛砖引玉,就教行家,深人探讨。一文化、印尼华人文化与雅加达华人大众文化文化哲学认为,文化是一个标志着人类在真善美诸方面发展水平的哲学范畴,是…  相似文献   

7.
印尼对华侨华入的现行政策国籍政策印尼对华人的国籍政策,对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战后初期,印尼刚独立,政府为了利用华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民族经济,放松了华人加入印尼籍的条件,当时接受印尼籍的华人仅100万,还有100万人是中国籍或无国籍者。50年代中期,政府为了限制华人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颁布国籍法,限制华人取得印尼籍。此外,中国和印尼两国政府于1955年签订双重国籍条约,到1960年12月25日才生效,规定拥有双重国籍的华人必须在2年内选择印尼籍或中国籍,尽管有种种限制,当时有80万华人选择了印尼籍。苏哈托…  相似文献   

8.
论文梳理了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在反对种族歧视活动和社会慈善活动以及中印尼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认为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在印尼1998年以来的民主改革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其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慈善活动,反对种族歧视,塑造华人穆斯林特有的文化认同,在中印尼宗教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窗口和示范作用,成为沟通华人社会与当地穆斯林社会、构筑多元和谐印尼社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作者长篇论文《1945年以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共分五部分)中的第二、三、四部分。为便于读者了解论文全貌,现将文章其他部分以提要的形式一并撮述: 所谓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指的是印尼华人对自身及自身同中华民族和中国,荷属东印度印尼原住民族,印尼民族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系的总体观念。它包括印尼华人对华人内部关系的认识和对华人外部关系的认识两方面,是两者有机的统一。印尼华人的华人观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汉代,但直到唐末以前华人成批移居的现象尚未出现。自唐末至19世纪中叶印尼华人的华人观逐渐演化发展为二元化的格局:一种是“以唐人自居为荣”的“唐人观”:另一种可称之为“息览观”,它是一批不奉中华文化习俗而改奉当地社会习俗,但又不肯认同于原住民族的华人所持的华人观。19世纪末,“番化”华人虽然出现一种“回归”趋势,但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并存着“唐人侨生二分的唐人观”和“新客土生的帕拉纳甘观(Peranakan)”。总的看来,19世纪以前华人观多元化的进程是缓慢的,基本同步于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进程,与国家观念、政治观念尚未发生严重纠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民族观、种族观。  相似文献   

10.
印尼与澳洲隔海相望,分别是东南亚和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都曾被殖民者所统治,现在分别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印尼华侨、华人人口约6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澳洲1986年华侨、华人(包括混血华裔)为20.1万人,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末印尼如火如荼的民族民主运动中,随着苏哈托政权的终结和印尼各部族对于民主政治的诉求以及党禁的被迫解除,印尼华人不仅获得建立政党的权利,而且各类社团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还出现了一批新型社团。经实地考察发现,此类社团,具有宗旨的印尼政治性、成员的多元综合性、组织的跨越地域性、活动的社会宣示性、心态的全民开放性等有别于传统社团的属性,而且出现明显的印尼化、高学历化、学术化和年轻化的发展趋势。经比较研究认为,此类社团是印尼华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必然产物,在当今的华人社会与印尼国家重建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部系统论述当代印尼华人的学术专著《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 ,已由香港丹青出版社出版。全书论述了 1 95 0年至 2 0 0 0年印尼华人各方面的情况。全书共 1 8章 ,约 2 5万字 ,并有 2 0多张照片。附录有中外文主要参考文献及重要地名中外文译名表。作者系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黄昆章教授。他是印尼华侨 ,长期研究印尼华人问题。本书是他的新著 ,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论述当代印尼华人的著作。香港各大书局有售。论述当代印尼华人的专著出版@乔言…  相似文献   

13.
印尼原住民对华人的强烈偏见,印尼政府对当地华人的严厉政策,印尼缺乏缓冲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印尼局势的异常动荡等,均是引发印尼排华暴动的深刻原因。由于印尼发生捧华暴动的原因错综复杂,不少因素长久积淀,一时半刻难以一一消除,要协调印尼民族关系,彻底消除捧华浪潮或排华事件,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从印尼实际和华人境况出发,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和资料重释的途径,剖析了雅加达华人新生代各次文化群体在"印尼华人文化"建构中的整合,论析了雅加达华人新生代"一体多元"社会文化格局的形成及其特征,展望了雅加达华人新生代在21世纪印尼重建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印尼民族起源于亚洲大陆南部,华人移居印尼已有数百年历史,已形成当地少数民族——华族。苏哈托时期实行歧视华人政策,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较紧张。印尼新政府实行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政策,华族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与当地民族的关系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印尼华人社会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变化,以至体现在中文用词上,不应再将印尼“华人”与“华侨”笼统地当作同义词来看待。本文拟就印尼的华人国家认同与政府的有关政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华人社会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  相似文献   

17.
这篇短文旨在探讨印尼华人的近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并且作初步的分析。一、华人及“华人问题”在1966年改名换姓条例颁布前,要辨认印尼华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华人有华族姓氏,同时在社交上他们也自认为华人。可是,随着改名换姓条例的宣布和华人政治社会组织的解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客观描述瓦希德政府处理华人问题的现状以及当今印尼华人及其社会的政治、文化境况的基础上,论析了瓦希德政府尚未能提出一套人道的、平等的华人政策以及印尼华人及其社会之政治、文化境况尚未彻底改善的原因;揭示了在后苏哈托时代里一套人道的、平等的华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印及华人政治、文化境况的彻底改善,还将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讨论了印尼华人在这一进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7日,印尼民族运动的领导人苏加诺和哈达签署了独立宣言,庄严宣告印尼独立。次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苏加诺、哈达分别当选为共和国的总统、副总统,印尼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本文旨在研究印尼苏加诺政府时期(1945—1965年)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其影响,进而探讨这一时期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印尼华人族群文化适应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秀容 《人文地理》1999,14(3):56-60
印尼为世界各国华人最多的国家。近三十年来印尼政府实施一系列同化政策,华人族群适应环境,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原住民文化精髓,融合现代西方文化,形成华人族群新型文化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但由于印尼华人总是成为当地各种社会矛盾的牺牲品,使本来就存在的种族隔阂因此而加深,极不利于民族间的融合。论文概要回顾了这方面的历史原因,分析了华人族群以本民族思维和行为准则在社会生产、医疗、体育、社团、宗教等方面积极主动为当地社会繁荣和进步作出的贡献;并指出,印尼华人族群能否以少数民族的资格,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印尼政府的政策、作用和有目的地正确引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