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徐州市翠屏山西汉刘治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在江苏徐州市翠屏山清理一座竖穴墓道洞室墓,系在山体上开凿而成。在墓的外围有石砌的两重墓垣。在墓道底部椁室内有一棺,棺内葬一人。洞室有双扇石门,室内用漆木板装饰,葬具为两重棺,置于漆木棺床上,棺内葬一人。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墓葬年代为西汉早期,墓主刘治可能为楚国王室成员。  相似文献   

2.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青铜乐钟包括9件钮钟和8件镈钟,乐钟的陈设整体上采用了90度的折曲摆放形式,镈钟则采用了“6+2”的分置模式。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乐钟在音乐性能上同于淅川下寺十号墓等楚墓。这种特殊的乐钟组合、陈设形式及音列结构皆表明侯古堆一号墓采用的是典型的楚国乐钟制度,墓主深谙并恪守楚国礼制,所以该墓应为楚墓而非吴墓。同时结合对乐钟铭文的考察,推测其墓主或为楚国番县贵族。  相似文献   

3.
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1973年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公社台吉营子大队胡头沟村社员,在村西南2公里许牤牛河东岸断崖上,发现一座被河水冲蚀的石棺墓,从中取出玉器多件。阜新市文化局、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于当年7月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在墓上揭露出一个大石围圈和排列有序的彩陶筒形器群,还在南侧清理了另一座随葬玉器的多室石棺墓。经过对地层堆积的探掘分析并同邻近地区有关发现进行比较,我们确定这两座玉器墓和墓上的石圈、彩陶筒形器,均属红山文化的遗存;这里是一处红山文化墓地。在墓地中部,还清理了打破这个墓地的三座春秋时期墓葬。  相似文献   

4.
1986年8月底,尤溪县城关居民在公山北坡建房时,发现一座宋代双室墓。省博物馆接到报告后,会同尤溪县博物馆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并收回了已被取出的随葬品。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概况此墓为长方形砖室券顶墓,墓向47°。墓顶距地表约2米。在墓顶上方0.7米处堆砌着一些残砖,可能是原先建于地表的墓上设  相似文献   

5.
正土墩墓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特殊的墓葬类型。这类墓葬在上世纪50年代即有发现,70年代后随着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土墩墓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如土墩墓主要分布于苏南、皖南、浙江、上海等长江下游一带,利用丘陵地带的山岗或平原上的高地在地面上安葬死者,墓葬有坟丘而无墓穴,每个墩内有一墓或多墓,随葬品多为陶器、几何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部分墓有青铜器,墓葬时代相当于商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6.
《文物》1958,(5)
郑州市旧城南門外向东拐,为一东西长約三百米,南北寬約一百六十米,高出附近地面約五米的土岡。岡南紧临由西向东流的熊兒河;岡北靠着城的南城壕。因这一带地势較高,所以基建单位在岡上取土。1955年10月在岡的西头取土中,曾先后發現汉代空心砖墓一座、小砖墓一座、晋代小砖墓一座、唐代土坑墓三座和这座北宋的小砖墓(九区124号墓)。宋墓在晋墓东南約四米处。發掘时測知墓頂距岡頂地面約1.08米,墓底恰和基建单位取土后的地面相平。由于这座宋墓的結构比較复杂,保存相当完整,同时这一带最近又没建筑,所以經我队呈請上級批准,并征得原占地業主(现为农業合作社)同意,就原地保存。  相似文献   

7.
2005年江苏句容、金坛土墩墓群抢救性发掘考古成果在一墩一墓、一墩多墓、向心结构等土墩墓重大学术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为田野考古科学操作提供了典范。从方法论和考古学理论角度思考,土墩墓的发掘和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2003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咸阳师院附中发掘了一座西晋墓,该墓形制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共出土随葬器物26件,器物种类主要有陶器和铜器,其中一件镇墓瓶上有西晋"永兴"年号,可知该墓时代为西晋晚期。  相似文献   

9.
江西赣州汉代画像砖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10月,赣州市南郊蟠龙公社武陵大队社员,在距市区约10公里的章江南岸狮子岭台地上发现一座画像砖墓。赣州市博物馆进行了清理。该墓为竖穴单室,平面呈长方形,墓长2.82、宽1.23米。墓向南偏西45度。墓顶早  相似文献   

10.
一、墓葬的发现与墓主身份的确定196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上施工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墓,经报国务院,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在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指导下正式发掘了这座墓。在清理此墓时,又发现其北侧百余米处的山面岩层上亦有经过扰乱的迹象,下部的山沟中也有人工打凿的小石片,其情况与前述一座墓发掘前相同,经批准后,亦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2月,瑞昌市南义镇新福村但桥村民在山岗上开山种果时,群众挖板栗树穴挖出一批文物,后送交瑞昌市博物馆。市博物馆的同志根据这批文物的时代特征,断定这批文物出自一唐墓中。为了了解该墓的墓葬形制和抢救文物,经请示江西省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会同瑞昌市博物馆的同志,在1998年5月对该唐墓进行了考古发掘。一、概况但桥唐墓位于但桥村后的一低矮山岗上,山岗的南面是茂密的杉木次生林,东、西、北三面均为旱地。唐墓出自村民田海清家开垦的板栗果园的西南角上。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35…  相似文献   

12.
山西离石再次发现东汉画像石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2年12月至1993年4月,山西省和离石县文物考古部门在配合“改河(三川河)扩城”基建工程的考古发掘中,于城西南马茂庄村西山塬上,发现3座东汉画像石墓(编号为14号、19号、44号墓),出土一批汉画像石和少量随葬器物(图一)。 1990年这里曾发现过画像石墓,这次发现的3座墓中,19号墓东北距1990年发掘的2号墓约20米,14号墓位于19号墓以西18米处。墓皆南向,说明这里可能是一处家族茔地。44号墓位于此墓地以北90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64,(11)
1961年6月,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南苑苇子坑清理了一座明代墓葬。该墓的建造是在一个长、宽各10米、深4米的土坑内,用三合土夯打成墓壁及墓底,三合土壁之内,用磨砖砌成砖壁,砖壁之内是木槨,槨盖是17厘米厚的七块木板,槨盖之上压砌一层厚40厘米的石条,石条之上再用三合土夯打成墓顶。墓顶与四壁紧紧相接。在墓底及墓壁之外围至1米高处,皆包围一层10厘米厚的碎木炭(图一)。  相似文献   

14.
经过26年的准备和等待,国家文物局批准挖掘徐州土山汉墓主墓。在地下沉睡了近2000年的大型东汉墓葬即将大白天下。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麓,为一大型封土堆墓,于1969年发现。1970年南京博物院清理发掘了一号墓,墓内黄肠石上有铭刻。土山一号墓分前室、后室,全长8.6米,在墓中共清理出土文物近百件,其中雁足灯等均属珍贵文物。最珍贵的是一件完整的银镂玉衣,由2600余片玉片组成,用银丝串连成人的形状。玉衣片形状以长方形略带梯形的居多,还有正方形、不规则形等。1977年在一号墓南侧,发现另一更大规模的墓,编为二号墓,从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推测,该墓应为东汉某代彭城王墓。徐州土山汉墓将见天日@小咏  相似文献   

15.
曾国灭亡年代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随州擂鼓墩的东侧岗地上有一处重要的战国墓地。在这里最重要的发现是1978年发掘的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和1981年发掘的二号墓。以后,于1983在曾侯乙墓以南约60米处,在擂鼓墩砖瓦厂的取土范围内又发掘了三十座战国中晚期的中小型墓。这几次发掘,为研究曾国晚期历史和曾楚的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曾侯乙墓和二号墓及其他曾国有铭铜器的发现,使人们深信,在随州一带确实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曾国。但这个曾国却不见  相似文献   

16.
秦礼 《巴蜀史志》2012,(6):46-47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是一位伟大艺术家.深得人们敬仰。他曾拜曾熙、李梅庵为师,而18岁那年(1916年)拜师王竹林的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7.
《江汉考古》2021,(4):32-40
为配合项目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淮南市博物馆对安徽省淮南市汤家孤堆两座战国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均为墓道东向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一号墓为积炭墓,二号墓为有附属墓上建筑的积蚌墓。两座墓几乎都被盗掘一空,但结构基本完整,为夫妇异穴并葬墓。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特征,两座墓应为战国晚期楚墓。  相似文献   

18.
1956年秋,安徽省博物馆在宿县褚兰镇发掘两座汉画像石墓。两座墓相距约0.5公里,一号墓在牧山顶上,地位高敞,二号墓在西南的山脚下。都为大石块建筑的中型大墓,墓室建在土圹内,上面封土成冢,四周均设矮垣,墓冢南侧立一小祠堂。祠门向南敞开(图一)。墓室结构:一号墓,前室长方形,南北横陈:北端有一耳室;东面并列两个后室,各设门、窗通前室:两面并列两个墓门,各设甬道通前室。二号墓有一个近正  相似文献   

19.
郭明 《华夏考古》2012,(1):63-80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墓上建筑进行类型学分析,总结了各时期墓上建筑的特点和分布状况。商代已出现墓上建筑,但为数很少,与等级无关,其源头还不能找出合理的答案。西周除商系前掌大墓地极少数西周早期墓葬沿用墓上建筑外,其他地区基本不见墓上建筑,北吕ⅤM301属孤例。墓上建筑的再度出现为春秋时期,见于雍城秦公陵园,战国时期在三晋地区流行开来,但其他地区不见。东周时期采用墓上建筑的,均为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20.
山东阳谷县八里庙汉画像石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年7月,阳谷县寿张乡八里庙村农民,在一条排灌渠底部0.5米以下发现两座汉墓。同年10月,聊城地区博物馆派员做了清理。这两座汉墓位于八里庙东200米处,坐落在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上,两墓相距8.7米(图一),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将南边的编为一号墓,北边的编为二号墓。一号墓出画像石9块,作主要介绍。二号墓简单附记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