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军。在众多的国民党将领中,同他关系最好的是李烈钧和张治中,关系最差的是何应钦。冯、何二人一直存在着矛盾,而且愈演愈烈。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二人在政治立场上存在着分歧,冯是抗日主战派,何是亲日妥协派。二人的矛盾及其演变,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妥协、求和、动摇、投降、卖国。后来又有学者或者一反传统观点而认为道光帝是抵抗派;或者认为道光帝左右摇摆,应当划阶段来论述,在某一阶段主战,在某一阶段妥协;或者认为道光帝是速胜论者。本文则认为,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  相似文献   

3.
第一,“青救”是怎样成立起来的?简单说来,它是结合了一群最热心祖国独立事业的青年,在反对中途妥协与坚持抗战到底的斗争中成立起来的.青年同胞们!请回想一下,上海和南京沦陷时的艰险局面:士气溃败,人心动摇,亲日恐日分子奔走着“和平”,汉奸走狗进行  相似文献   

4.
广州失陷,武汉不保,使抗战形势,起了新的变化.日寇已宣布在汉口成立伪中央政府,不承认国民政府为谈判对象.在中国方面,蒋委员长抗战是坚决的,但某些亲日分子,已经开始活动和平妥协.目前抗战形势,一方面是困难加多,一方面是抗战  相似文献   

5.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天皇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便已确定对战后日本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天皇制问题则以其重要性成为对日改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战后天皇制问题的观点可分为两种:日本派从短期利益的角度,强调保留天皇对促成投降和占领改造的重要性,主张战后暂时保留天皇并利用天皇部分权力进行占领改造工作;而强硬派则从长期利益的角度,强调天皇的战争责任及其同军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危害性,主张战后不利用并废除天皇制。美国确立的战后天皇制政策最终将两派观点相结合,既采纳了日本派暂时保留和利用天皇制的意见,更体现了强硬派所主张的削弱天皇制影响的主张,并在战后改造中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6.
曲梦晨 《史学集刊》2017,(5):118-128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天皇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便已确定对战后日本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天皇制问题则以其重要性成为对日改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战后天皇制问题的观点可分为两种:日本派从短期利益的角度,强调保留天皇对促成投降和占领改造的重要性,主张战后暂时保留天皇并利用天皇部分权力进行占领改造工作;而强硬派则从长期利益的角度,强调天皇的战争责任及其同军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危害性,主张战后不利用并废除天皇制。美国确立的战后天皇制政策最终将两派观点相结合,既采纳了日本派暂时保留和利用天皇制的意见,更体现了强硬派所主张的削弱天皇制影响的主张,并在战后改造中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前期蒋介石对日议和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蒋介石在抗战前期对日议和的立场,认为:日本在以亡华为总战略的全面侵华战争中进行政治诱降,蒋介石对日议和具有两重性,既有运用策略进行外交周旋的一面.又有为摆脱军事失利困境而谋求妥协苟安的一面,两者相互渗透。文章揭示1938—1940年三次“和平交涉”,蒋介石及其代理人许诺日本向伪满“派公使或大使”;同意签订“讨共”密约;承认接受日本顾问、共同开发资源“都是好事情”。这些事实证明,蒋介石以民族大义所不容的重大退让谋求妥协,是军事上严重失利后政治上的动摇。同时,也指出其拒绝“汪蒋合流”正确立场方面。文章论证了近些年某些论点肯定蒋介石以“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为条件对日妥协为“恰当”、“有基本原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中日密约"是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中日争执的焦点。和会前夕北京政府外交政策方针由"亲日"转向"亲日联美",陆征祥到达巴黎后经与北京政府商议,确立"联美制日"方针。中日代表围绕山东问题展开正面交锋,中国决定将所有战时密约交由和会裁判。日本坚持1915及1918年的中日条约有效,美国不承认所有战时"中日密约",中国主张1915年中日"民四条约"不能作为日本取得德国山东权益的依据。中国代表团事先不知1918年"中日密约"详情,在和会期间方逐步获知密约全部内容。中国向和会要求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直接归还中国,日本则主张由其继承这份权益后,再有条件转交中国。随着和会形势变化,美日妥协,不谈"中日密约"是否有效,决定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经济权利,日本作出口头声明,从速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还中国。中国拒签对德和约后,代表团建议北京政府坚持不承认密约、由国际调停山东问题的立场,拒绝与日本开议。山东问题由此转入新的处理渠道。  相似文献   

9.
承红磊 《历史研究》2020,(3):132-154
护国运动爆发后,护国军方面始终反对帝制,但对待袁世凯的态度因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日本为全面掌控中国,决定利用护国运动之机实施"倒袁"政策,在华扶植亲日势力。日本有意识地密切与护国军的联系,提供借款、军械,增强护国军实力及信心,强化护国军的倒袁立场,以巩固南北对抗的基础。袁世凯取消帝制后,护国军目标得到部分实现,南北妥协的可能性加大。日本对护国军进一步施加影响,压制英国的调停意向,增大了南北妥协的难度,并致使冯国璋主导的南京会议归于失败,冲消了袁世凯去世前南北实现和解的最后可能。护国战争期间,南北不乏实现妥协之机,双方最终止于局部停战,日本是贯穿其中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日本为控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内蒙古地区,极力吸引蒙人留日,以培养蒙古族人的亲日意识和亲日分子,扶植在蒙疆地区的代理人.1937年,日本出兵扶持德王建立了伪蒙疆政权,通过伪政权选派一批批的青年学生和喇嘛赴日留学,借机施以各种亲日、崇日教育,并把"学成"归国的留日学生安排到侵略者需要的各种岗位上,为其侵略战争政策服务.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其对伪蒙疆政权留日学生的政策也终归失败.  相似文献   

11.
刘海峰 《沧桑》2008,(6):17-18
道光朝中后期,朝野客观上存在四大政治派系,即以穆彰阿为首的妥协投降派、以王鼎为首的坚决抵抗派、以载铨为首的皇族派和以潘世恩为首的清流派。四派之间,争斗此消彼长,使道光朝中后期吏治更加腐败。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1941年日美谈判是罗斯福玩弄新的“远东慕尼黑”。从现资料看,这种论点是缺乏根据的。上述论者的一个主要论点,是认为1941年《日美谅解案》是英国政府同意的方案,它要求美国政府承认并劝告蒋介石接受的条件中有“承认满洲国”,“蒋政权与汪政权合而为一”等条款,这是美国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重要标志。其实,现许多资料表明,《日美谅解案》并不是美国政府所能允许的日美妥协条  相似文献   

13.
如何评价美国内战前的几次妥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内战前的半个世纪内,资本主义制度和奴隶制度之间,出现过几次大的妥协事件,如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50年的大妥协案、1854年的堪萨斯一内布拉斯加法案等。如何评价这些妥协?史家历来有不同看法。康马杰、摩里森和洛伊希腾堡合编的《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一书断定,这些妥协是必要的,认为“现在必须作出让步,来制止分离运动”,还说这是亨利·克莱“独具慧眼”的“高等战略”。①福斯特则认为这些妥协是不对的。他认为,这些妥协是对“进攻的种植园奴隶制度的重大让步”,“刺激了种植园主的胃口”,“是南部奴隶制  相似文献   

14.
华容是谁放走曹操周乾后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拒曹战于赤壁,把曹操打得大败。曹操取道华容,逃归北方。华容地处今湖北监利县北,是刘备的防地,曹操过此,竟没把他截住。是谁放走的呢?一般都把罪咎归之于关羽。据说诸葛亮派关羽在此防守,曹操过此,...  相似文献   

15.
浙江奉化溪口镇是蒋介石的故里。蒋介石在登上民国元首高位以后,依然经常回乡。在此期间,南京、溪口道路车水马龙,国民党要员纷至沓来。汪精卫慈庵探伤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当日,国民党中央急电远在法国的汪精卫返国。12月14日,汪复电即日返回。18日,汪在法国会见国民党驻外使节郭泰祺、顾维钧,互谈国内情况甚久,认为东山再起时机已到。汪在离欧前表示:本人决心反共到底,与南京抗日派决不妥协。”其投降卖国面目暴露无遗。12月22日,汪在马赛乘法国邮航公司阿拉米斯号回国,1937年1月14日经香港到达上海。其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低调俱乐部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和平派分子组成的声称要"低调"的秘密组织。它的组织成员主要有汪精卫、周佛海等;他们宣传抗战悲观、仇共等思想,同时积极奔走于对日妥协、抗战必败的外交活动。南京陷落后,改名为艺文研究会,继续从事妥协活动。低调俱乐部对时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年前的8月19日,苏共强硬派发动反对戈尔巴乔夫的军事政变。之后不久,苏联轰然倒下。自此之后,戈尔巴乔夫被相当一部分人认定坐视苏联崩溃,是搞垮了苏联的“元凶”。  相似文献   

18.
济南惨案对我们不算陌生,但提到"济南惨案"以往的观点是只强调‘济案’是对日妥协,多是负面评价,而通过对那段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我认为济案交涉确有对日妥协的一面,但同时‘济案’促使了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重心的转变,使蒋介石放弃了一度抱有的依靠日本的力量统一中国的幻想,此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把外交重心转向美国。  相似文献   

19.
直至近年,仍有人认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当时仍处于"动摇、妥协、退让"之中,甚至将冀察当局对日方的退让、妥协归罪于蒋氏.历史真相是: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下定抗战决心,确定"不求战,必应战"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动员应战措施,督导冀察当局,警惕日方缓兵之计,积极对日应战.  相似文献   

20.
秋水 《文史月刊》2009,(2):27-28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继袁世凯之后威权最盛的北洋军阀,和当时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是颇具实力的皖系军阀首领。有人说这位当时的北洋政府执政者联日、亲日、降日卖国,但段祺瑞却在晚年发誓抗日,把日本逐出中国,显现了难得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