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郑闰 《郑和研究》2009,(2):62-64
近日,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正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各界反应强烈。因为,“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终于能让中国人民,让全世界人民知悉了解。问题在于,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既以郑和真人真事为题材,就得尊重郑和后裔繁衍至今的历史真实。然而,《郑和下西洋》的编剧朱苏进居住在南京市区,明知南京有郑和后裔,明知南京有“郑和研究会”,却不愿合作,反而“闭关写作”,谎编、胡扯郑和收养“宋莲芯”遗腹子故事,从而造成“路人皆知”郑和后裔原来如此的“历史假象”。  相似文献   

2.
明代兵部编录的《卫所武职选簿》是研究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之一,本文从中摘录出郑和下西洋军官169人简略事迹,由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点除旧港之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卫所武职选簿》史料进一步证实锡兰山战役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悖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3.
郑闰 《郑和研究》2002,(2):21-22
历来认为,郑和招抚旧港海盗后,委任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施进卿死,旧港发生施二姐与施济孙争位,郑和前往招渝,以施济孙继任旧港宣慰使。然而,却忽略了深受印尼人民爱戴的“施大娘仔”的史实。正是郑和既剿抚海盗,又保护华人,方赢得印尼土和印尼人的无比崇敬。  相似文献   

4.
杨波 《郑和研究》2006,(1):92-93
众所周知,郑和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他伟大的七下西洋的航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等下西洋谕访各国,郑和受命后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开航,船队达福建长乐后等候季风,季风来临后,船队开洋,先后到达了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最后到达古里,并在古里立碑。永乐五年九月初二,船队回到国内。  相似文献   

5.
太仓港,“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古称刘家港,因元时漕粮海运而隆盛,又因郑和七下西洋始发于此而名扬天下。时历六百载,古港叉起雄风,仍然是在这片江海交汇的土地上,太仓人民秉承着郑和的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续写了“以港兴市、以港强市”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6.
《郑和研究》2005,(3):19-21
“郑和七下西洋”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郑和是中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和七下西洋”具有“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航海600周年的纪念年,积极宣传郑和伟绩和大力弘扬郑和精神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对周边各国实行睦邻友好、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间,郑和率领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7次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为明初睦邻友好的外交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港,太仓刘家港是郑和船队的出海港。郑和在江苏生活了34年,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省委书记李源潮最近批示,“纪念郑和下西洋,要启迪公众的开放意识。”我刊特意召开专题组稿会,组织5位专家学撰写章,以纪念郑和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组稿过程中,得到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组成员、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的热忱帮助,在这里一并感谢。  相似文献   

8.
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点活动地区。为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太仓市从2003年起,就充分利用和发挥太仓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独特优势,按照中央提出的“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郑和纪念活动指导思想,以“太仓走向世界”为主题,连续三年举办了以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为重点的一系列郑和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9.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推动和平外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侨联、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支持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于2005年5月1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来自海外和全国各地从事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嘉宾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致开幕词。出席论坛的还有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0.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太仓港濒江临海,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厚实,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早在宋元时期,就已是江浙一带的漕粮枢纽,海运中转基地;在元代因漕运发达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明朝郑和下西洋,数次从太仓港出发开创了中国古代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一个壮举。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太仓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方面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正越来越引起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成为研究领域一个日渐耀眼的热点。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江苏太仓港的兴衰是很值得我们回顾和展望的。  相似文献   

11.
荣良 《郑和研究》2006,(1):127-127
由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编著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不久前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计1200千字。按“综编”、“史论”、“航海”、“人物”四部分编辑。《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是一部有关郑和研究的史学研究论著选集,取材范围集中于国人百年研究发表的主要成果。所选多为史据充分、观点清晰、论证有据、具有新意和重要学术价值的代表性论文。  相似文献   

12.
600年前,郑和以七下西洋的壮举开创了中华海权的鼎盛时期,“表明一个有着伟大活力的时代的到来”。郑和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广播了中华民族的“黄色文明”,同时在还于为中华民族“蓝色文明”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强大精神支持。尽管此后中华民族因海权而衰落,但600年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六百周年。2001年4月中国政府正式决定纪念活动,成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此后,有关政府机关和学术团体等陆续筹备组织研究会议和庆祝活动,掀起了“郑和下西洋”研究的新热潮。五年间。海内外筹备的大型国际和国内学术研究会不下50次,发表有1000余篇(部)作品,把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及研究推向新高潮。  相似文献   

14.
十五世纪上半叶,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就是我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中国古代海外交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明成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勇敢实施开放政策的战略举措。这对促进我国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航海事业,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对后人影响深远。上世纪初梁启超即倡大力宣传.孙中山赞誉郑和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人并表示要继承三保之雄风遗烈。但将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教训用之于当代现实和将来借鉴者.毫无疑问是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关于“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论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和教训,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于“开放”。小平同志将历史用于“鉴往知来”,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而且推动了郑和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真正达到了“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杨斌 《郑和研究》2001,(1):49-51
明永乐、宣德间郑和七下西洋,影响之大遍及中外,在国内其开拓精神对今天的改革开放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在国际上常有海外人士来我国参观,考察郑和及其下西洋时留下的遗迹。南京中保村宝船厂遗址就是其中之一,英国探险家瓦纳知道郑和事迹后深受感动,他怀着对郑和敬仰的心情乘一条长约20米的“宝龙”号木帆船,计划1999年11月下旬从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远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也就是沿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航线,再“下西洋”。  相似文献   

16.
明成祖执政的22年间,在大兴土木、对外用兵和下西洋三个方面,做出了令史学家可圈可点的几件大事,使明朝永乐年间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出现了四海宾服、万邦朝贺的盛世局面。永乐盛世所以出现,与郑和下西洋有密切关系。笔者通过大量史实论证郑和下西洋对“永乐盛世”做出的突出贡献,对史学家称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600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探询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7月我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的时候,请教郑和研究领域资深专家,但是对此都十分谨慎。他们看了我新出的一本《郑和七下西洋》,觉得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新意,鼓励我的研究,我深受鼓舞,便将一点想法展示于众,以求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郑和下西洋》纪录片摄制组召开的专家会议,在会上看到阳光卫视最近拍的郑和纪录片,不禁大为惊讶。这部片子喋喋不休地说郑和在海外大搞“霸权”,甚至不惜编造了郑和企图在锡兰国照例搞“霸权”遭到反抗而被锡兰国王给赶下海的谎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颠倒,而且是对郑和下西洋的丑化和诬蔑。  相似文献   

19.
太仓地处长江人海口岸,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它曾于元明二代两度崛起,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据文献和碑志记载:太仓刘家港在元代由于海运被称为“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太仓刘家港由于“七下西洋”出海始发港的特殊区位条件,其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和造船、航海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郑和航海图》(下称海图)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经验的结晶。据称:“这一部地图昕表现的大概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郑和最末一次下西洋,图上的航程、地理,与祝允明《前闻记》所记宣德一次下西洋相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