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家骥教授继《清朝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后,又推出《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一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该书分上、下两编共十二章。上编为入关前计三章,即:努尔哈赤家族成员的嫡庶之分与八旗分封;宗室分封制下满族政权的特征;宗室的宗人关系及其对政治的影响。下编为入关后计九章,即:爱新觉罗家族在清建立及巩固统治中的军事作用;八旗"八分"体制的瓦解与宗室领主性旗权的消失;皇家与八旗领属关系的延续及其政治影响;皇族教育及其与王朝政治;入关后的宗室参政;皇族经济及其与国政之关系;皇族…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努尔哈赤为首的政权,不是一激而就一朝一夕就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其名称也是一变再变,先后有“女直国”、“建州国”、“女真国”、“诸申国”、“金国”等称号,最后在1616年至1619年的四年间正式确定为“后金”。1616年是努尔哈赤政权发展史上的分界点,是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的一年。在这之前,这个政权虽被称为“国”,但就其实质而言,只不过是明廷治下的、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少数民族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单位而已——地方民族政权。并不是政治、经济、外交独立的“国家”。努尔哈赤与明廷保持着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从太祖努尔哈赤时开始出现,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得以最终完善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办法。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期以探寻清朝宗室封爵制度的前后发展历程及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北魏时期,异姓贵族主要指拓跋同宗九姓和勋臣八姓。在通婚关系上,拓跋和同宗九姓因有血缘关系,"百世不通婚";同宗九姓的通婚对象主要是少数族权贵和汉族大族。勋臣八姓成为宗室的主要通婚对象,但勋臣诸姓与宗室通婚也有亲疏之别。总的来看,与宗室通婚较频繁的勋姓,如穆氏、陆氏、于氏、尉氏等。而贺氏和刘氏等,由于其所出的贺兰部和独孤部曾有过与拓跋部争权的历史,故北魏建国后宗室与他们的联姻并不多见。除宗室外,异姓贵族通婚的对象以少数族居多,但汉族也不少。这说明,随着北魏政权汉化程度的加深,民族间的通婚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5.
一叶赫部灭亡与“叶赫之墟’精形成在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建州女真,兼并了海西女真。1619年,叶赫部灭亡,标志着扈伦四部历史的终结。元末以来,地处东北的女真各部族的社会,加速了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进程。各部族纷纷建立早期国家,其中更有捷足先登并强大者,譬如哈达部的王台,建州部的努尔哈赤和叶赫部的卜寨、那林布录,都想进一步发展力量,统一女真各部族,建立统一的女真政权。在卜寨、那林布录统治下的叶赫部,其强大程度绝不次于努尔哈赤统治下的刚刚建立的后金。可是叶赫部在与建州部经过长期较量和几次失败以后,最终遭到灭亡之祸…  相似文献   

6.
论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何许人也?清太祖努尔哈赤同父同母之弟。明朝人称他“多智习兵”,“骁勇雄部落中”;朝鲜人说他“有战功,得众心”。清朝典籍对他的多智骁勇与有战功,得众心,受部众爱戴之情则隐没不记,讳言真相。甚至入关之后撰写的于努尔哈赤诸兄弟无不立传的《开国诸王公大臣传》、《宗室王公功绩表传》等官书都将他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7.
牛录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军政组织,努尔哈赤政权的建立、发展,与之息息相关。因此,牛录起源的具体时间,早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现存献有阙,诸位学莫衷一是。本另辟蹊径,从努儿哈赤政权基层军政组织的起源人手,重新探讨牛录的起源问题。认为八旗牛录制度的形成,并非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问点,而是经过了“狩猎之牛录”、“部落之牛录”、“八旗之牛录”三个发展阶段,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8.
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范丽八旗制度是满族所特有的集政治、军事和生产于一体的制度,它的确立为后金政权和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历史背景。一、八旗制度出现的历史条件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到天命四...  相似文献   

9.
刘军 《沧桑》2014,(2):20-23
北魏宗室阶层专指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的全体后裔,身为天潢贵胄,他们是北魏统治集团的核心,也是皇权赖以维系的坚强柱石,在政权建立及巩固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故而成为凌驾社会之上的特权群体。但是,北魏试图将宗室行为纳入国家法制轨道,严格限定宗室罪案的审理程序和运作原则。绝大多数宗室案件的处置与异姓官贵并无差别,体现家国一体,昭示统治者执法之公允。最大限度压缩宗室的法律特权,是北魏政权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北魏宗室阶层专指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的全体后裔,身为天潢贵胄,他们是北魏统治集团的核心,也是皇权赖以维系的坚强柱石,在政权建立及巩固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故而成为凌驾社会之上的特权群体。但是,北魏试图将宗室行为纳入国家法制轨道,严格限定宗室罪案的审理程序和运作原则。绝大多数宗室案件的处置与异姓官贵并无差别,体现家国一体,昭示统治者执法之公允。最大限度压缩宗室的法律特权,是北魏政权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后金政权民族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政权处于多民族共存的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建州女真人崛起建立政权后,逐渐发展形成了后金政权的民族政策体系,皇太极时期有了更大发展。政策内容为对蒙古,对汉人及其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9年,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死后,他继承了后金汗位,成为后金政权的第二代统治者。一六三六年,为避历史上宋、金交恶之嫌,在盛京宫殿即沈阳故宫内,颁布了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元崇德的上谕,于是,皇太极也就从后金汗国的汗王一变而为大清的皇帝了。  相似文献   

13.
在满族史、清史的学术会议上,涉及满族之民族、政权、政权建立者努尔哈赤的不同称谓问题,有时出现激烈争论.这篇小文想就上述不同称谓问题谈一点个人之见,希望能减少这方面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在满族共同体形成和后金(清)朝建立过程中,努尔哈赤家族起到过毋庸置疑的历史作用。努尔哈赤的家族关系,即父兄子侄之间的血缘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君臣爵位的等级关系。本文试图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时期家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演变入手,对后金(清)政权和满族社会的性质略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南宋科举制下宗室考试有四种方法,有官锁应与无官应举是宗室子弟经科举步入仕途的最主要途径;宗子取应试是针对皇族的一种推恩考试,类似于文、武举特奏名;而宗子量试则属于出官考试,非科举考试。南宋宗室科举是在熙宁二年《宗室法》基础上发展起来,宗子享有别试别取的特权。随着科举取士逐步向宗室权贵阶层倾斜,一定程度上损及平民举子的利益,但这种负面影响不应被过度解读。宗室科举作为宋代宗室平民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使大量皇室后裔开始融入社会,步入官僚队伍,推动了宗室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相似文献   

16.
宗室问题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若宗室的权力无限扩大,会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也会危及到政权的稳定。但唐代尤其是唐代后期,对宗室采取过度限制的办法,却是矫枉过正,不利于发挥宗室群体的积极作用,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安史之乱后,诸王遥领之制继续实行,这在制约宦官和藩镇方面作用不力。唐昭宗时期任用诸王典掌禁军,但宗室典军也未能挽救李唐王朝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薛洪波 《满族研究》2007,(2):99-102
萨满教是满族及其先世信仰的原始宗教。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前后,萨满教由“自发宗教”转变为“人为宗教”。努尔哈赤对萨满教天神观念从信仰到利用,形成了他的天命观,建立了“汗权天授”的后金政权。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多民族的历史上,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满族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二十五岁起兵,五十八岁建立后金政权,正式称“汗”,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努尔哈赤一生中战功卓著,所向披靡,屡陷险境,死里逃生,充满了出奇制胜的传奇色彩。人们亲切地称他力“罕王”。他是在辽宁新宾县的赫图阿拉建立起后金政权的,所以在这个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罕王”的故事和传说。新宾县文化馆自1982年以来,曾组织采风队伍,对新宾县境内的满族民间故事和传说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普查。从已经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直接表现“罕王”的竟有一半之多,比重之大,为其他地区所少见。  相似文献   

19.
皇太极之继位、努尔哈赤大妃之殉葬,至今仍被清史学界不少学者视为疑案。这两件事又都涉及皇太极帝系与多尔表三兄弟之关系,因而不可避免又使人联想到皇太极死后帝位在皇太极之子与多尔衮之间的争夺,以及多尔衷对皇太极之子豪格、帝系旗人官员的打击。这些事件对当时政治影响较大,有必要对其历史真相作进一步深入考察。一、皇太极得位之分析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离开其未竟之业中道崩姐,后金国汗的桂冠最终落在了皇太极头上。由于皇太极并非以储位的身份自然继位,而且有努尔哈赤欲传位他人的说法,因而其得位引起人们的猜…  相似文献   

20.
一 如何正确地使用人才,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兴衰的大事。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凭他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总结历代王朝在用人上的“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坠)诸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知人善任,随材器使”的用人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使文臣武将云集,佐助努尔哈赤完成统一大业,对建立和巩固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癸未年(1583)努尔哈赤以十三付遗甲起兵,当时的形势是“兵不过百”,更兼其“一祖所生六贝勒之子孙亦欲杀朕,屡施毒手,竟未如愿,于是各处之满洲、汉人皆存杀朕之心,相继攻伐。”可谓内忧外患,处境十分艰难。可是经过三十六年的征抚,竟基本上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