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考古学的真谛与考古学文化面貌内涵的论述,阐述了考古实践要从史学高度做工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由于材料的局限,人们对冀中南地区仰韶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认识是较为模糊的。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曾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暂且归属于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1],以当时可见的材料,最大限度并具高度概括性地描述了冀中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面貌。随着资料的  相似文献   

3.
张天恩 《江汉考古》2020,(3):68-75,67
晚商时期的西土包括今豫西、晋南、关中的大部分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以陶器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与殷墟文化面貌差别较大,但不同墓地大、中型墓葬的形制特点及随葬品等方面又与殷墟相似。结合历史文献及殷墟甲骨文记载分析,其因可能是周人、先族、匿族、鬼方等归附于商王朝的古族或方国,进入西土地区所致。由此说明,晚商时期西土地区出现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与考古学文化及族群的剥离,实质是早期中国由血缘王国向地缘国家转变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与族属关系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诸考古学文化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文化传统,其史前文明的基本面貌与陇上地区和关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传承关系,实质上是关陇文化的西部边缘,它们之间有一条传统的文明通道。  相似文献   

5.
新乐文化是辽中地区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围绕新乐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发掘报告和一些学者都曾进行过诸多探讨,但发掘报告进行的陶器型式划分和不同学者提出的新乐文化三期分法仍有可待商榷之处。以周边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为参照,通过对典型遗址出土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新乐文化可分为三期四段,第一期以王全遗址为代表,第二期以新乐遗址为代表,第三期以阿仁艾勒遗址为代表。前两期文化面貌较为接近,第三期文化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至于新乐文化的绝对年代,依据现有的测年数据以及不同时期的陶器特征,可暂定为距今约7300—6500年。  相似文献   

6.
魏峻 《南方文物》2008,(1):96-107
粤东地区全新世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同时间的古文化在文化面貌和生计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别。本文在分析粤东地区汉以前区域气候波动和海平面升降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聚落形态的特点以及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史籍中有关肃慎历史的记载十分匮乏,对于肃慎族的研究恐怕还是要更多地依赖考古学发现。本文从器物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时空因素,将出现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肃慎考古学文化分为新开流、小南山、莺歌岭三个类型,比较分析这三种类型肃慎考古学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梁云 《华夏考古》2007,(3):103-113
本文通过对秦文化的考察认为,秦文化面貌在战国中期发生巨变,此前、此后器物风格迥异;秦文化的转型,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古代人群共同体也可以先后创造或使用两支考古学文化。这一实例,必将引发关于考古学文化与古代人群共同体关系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9.
试论宁镇地区的岳石文化因素田名利岳石文化是夏及早商时期分布在海岱地区的一种面貌独特的考古学文化。在宁镇地区时代相当的考古学文化中含有或少或多的该文化因素。本文试在文化分期和文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宁镇地区岳石文化因素的来源途径和方式以及在宁镇地区考古...  相似文献   

10.
环境考古学是以研究“人”为要旨,从考古学与生态环境学双重困惑中萌生出来并姗姗起步的学科,它试图将考古文化放在其生存环境的宏观背景中,通过揭示考古遗物与古气候、植被、地形地貌等一些可以复原的有形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趟开一条接近古人类文化本质特征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环珠江口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遗存的编年与谱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卜工 《文物》1999,(11)
近年来,环珠江口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和附近的岛屿)的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深圳、珠海等地经科学发掘的一批面积较大的遗址,提供了相当好的层位关系和陶器的基本组合关系,使人们能够有条件从考古学上的单位入手考察一遗址不同时期考古学遗存的面貌与特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遗址中相类遗存的差别及意义,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大体的格局,探索文化的谱系结构及其机制变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乌兰 《北方文物》2014,(1):20-22,34
作为我国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地区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复杂多变,文化格局亦不稳定,"文化一统"到"多种文化并立共存"交替发展。农业经济起源较早,且因环境改变而逐渐占据主体地位。为了追求食物资源最大富集地,迁移成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迁移的频率与聚落使用时间的长短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宜昌地区长江沿岸夏商时期的一支新文化类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些年来,许多同志都在努力探索鄂西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本文也试图就分布于宜都——秭归长江干流沿岸(不包括支流),这一特定空间内,相当中原的二里头文化到安阳商文化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遗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文化遗存面貌概述  相似文献   

14.
孙周勇 《考古与文物》2005,(3):40-48,59
老虎山文化之后,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④。从出土器物来说,除了整体文化面貌上延续了老虎山文化的主要特征之外,还出现了以宽圜裆向窄裆演化为标志的成熟形态的三足器类。鬲、晕、盂、觑、三足瓮等作为其中最具代表的标志性器物,其发展与演化贯穿了龙山时代中、晚期至夏代早期。研究表明,处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河套一带,从龙山中、晚期以来考古学文化的分异性特征越来越加明朗化。  相似文献   

15.
余静 《考古》2011,(12)
一、前言在考古学研究中,墓葬研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墓葬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多角度的切入点,具有很多其他考古学资料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有研究者指出,可以通过墓葬研究一个文化的面貌、特征、结构,文化的编年,建立一个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通过墓葬研究一个文化的埋葬习俗,墓葬的埋葬规律以  相似文献   

16.
马赛 《文博》2008,(5):35-40
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对应是"原始时代"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先周文化"为例,指出目前学术界在族群内涵的复原、考古学文化的划分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等三个层面的研究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意见纷呈的关键原因.除目前较为关注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地域和陶器群面貌之外,遗址等级规模和内涵的比较研究可能是推动这一研究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巍 《考古》2014,(12)
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绝不仅限于对某一类器物的研究,还应包括对考古学文化所包含的各种遗存的研究、对该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透过这些考古学文化遗存对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结构及与其他集团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导致考古学文化发展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因此考古学文化仍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学文化演变的环境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峻 《华夏考古》2005,(1):62-68
内蒙古中南部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段, 是气侯变化的敏感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侯波动, 对于塑造这里的自然景观和古文化的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全新世大暖期的不同时段上古文化的特点和生计方式的变化, 并从沙地进退、湖面升降的视角探讨了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变以及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比较多的地区,这种交流远自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当今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聚焦于欧亚草原考古,而新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首饰作为比较独特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也能从一定方面反映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面貌。本文选择新疆地区近几十年考古发掘所见史前时期的首饰作为研究对象,试对其进行考古学研究。首饰虽为考古遗存中很小的一个种类,却承载着很多历史文化信息,值得重视。本文以新疆史前时期的首饰为题,讨论出土首饰器物组合的变化,仅以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相似文献   

20.
考古学文化更迭一般具有渐变性特点,而王朝更替往往是突变性的,二者在时间上会出现明显错位,通常表现为新朝代之初的考古学文化在面貌上与前朝晚期基本相同,直至中期前后方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考古学文化。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史前及原史时期王朝或族群的更替过程之中。夏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属于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中期属于新砦期文化,晚期发展为二里头一二期文化,夏、商分界在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影响新、旧考古学文化更迭速度的因素,主要有新统治集团及其族群与前朝遗民在人口、生业、技术、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及新统治集团的统治方略。王朝更替一般不会立刻引起考古学文化更迭,但可以很快对其造成影响。新、旧王朝分界一般不会恰好处于新、旧考古学文化更迭之际,但很可能在旧考古学文化某两期或某两段之交。以往判断史前族群更替时间所提取的用于测年的有机质样品,实际上是族群更替完成至少百余年之后的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