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一批汉代画像石22件,其中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各11件.主要图像有历史故事、征战、祥瑞升仙、迎宾拜谒、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纺织图等.在这批画像石当中,发现石祠与墓室画像之间的配置和功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其中的图像作了诠释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在画像石和画像砖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曾被史学家称赞为“绣像的汉代史”。对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多集中于胡汉交战图的研究。在庞大的汉画像体系中,胡人形象不在少数。根据归类,其类型可分为胡汉交战图、佛教胡僧、守桥护堰偶像、胡奴和乐舞百戏。虽然这些图像中的胡人各异,但是由于当时汉人对西王母的狂热崇拜,以及佛教的初步传入,所以这些画像中的胡人的形象可能离不开神仙崇拜的范围。它主要与汉代人们的思想有关,很容易将异域人理解为仙境中的人物。文章着重于对这些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汉镜构图中的"仙人弹琴"图像十分丰富,在西汉晚期以来流行的神人禽兽镜、神人画像镜中,此类图像几乎成为仙人乐舞百戏场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题材之一,然因缺少铭文或榜题的指证,这些"仙人弹琴""仙人听琴""仙人和琴吟唱""仙人伴琴起舞"之类的组图内涵,人们很少与伯牙、子期的"琴神话"联系起来。直到流行于东汉末年的神人神兽镜构图中,"伯牙弹琴、子期听琴"题材才被明确地强化而凸显,其中既有典型而稳定的"标准图式",也有"伯牙弹琴子期吟""伯牙陈乐、众神  相似文献   

4.
汉代虽然开始摆脱神话时代而步入世俗的领地,但鬼神的观念仍占据人们的头脑,羽化成仙,长生不死,相信来世的思想成了人们真诚的信仰,他们希望把生前的享乐、富贵、车马舟船、百戏乐舞、庖厨仆人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于是在画像石(砖)中便刻下了这一切。本文从汉代画像中树图像本体出发,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视角来对汉画像石中树图像形式进行分类,解读其包含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陕北汉代画像石神话题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陕北汉代画像石自发现至今,共计约八百余石。根据墓葬中出土的纪年文字来看,最早的是和帝永元二年即公元90年1,最晚的是顺帝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2,其盛行时间短促集中。但画像风格迥异,图形刻工别具章法,内容丰富新颖,神话气息浓郁,其面貌明显不同于全国其它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陕北汉代画像石的内容涉及农业、畜牧业、社会生活、神话宗教、历史掌故等诸多方面。我们根据画像内容及其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一、社会生活类画面:包括车马出行、狩猎、迎宾拜谒、舞乐宴饮、百戏杂技、建筑、家畜等。二、神话题材类画面:包括伏羲、女娲、西王…  相似文献   

6.
叶其峰 《收藏家》2002,(8):54-55
在我国古代印章中,有一类称作肖形印的印章,方寸之间,古人以其精巧的雕工,刻画出无数生动精美的人物、动物、花鸟虫鱼。它是古代最小的浮雕、画像,韵味无穷,令人赞叹。其中汉舞乐百戏肖形印,更是汉代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汉代著名的舞蹈、百戏、在肖形印中几乎都有反映:盘舞。见干(图1)右上角。舞者足下有二扁状物,乃汉代盘舞中特有的盘的肖形。盘舞又称七盘舞,舞时七盘摆放地上,中配一鼓或两鼓,舞者舞跃其中。盘舞图像又见于沂南画像石及四川彭县出土的盘舞图画像砖。不同的是,沂南画像石有七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南阳市十里铺二号画像石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南阳市十里铺二号画像石墓●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图一画像石墓平剖图1995年11月,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十里铺村第一砖厂在取土时发现一座画像石墓,我所闻报后派人前往调查并发掘清理。该墓位于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王营汉代墓群保护区(俗称九女坟)北中部,西距白...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刻画的图像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刻画儿童形象的画像可大致分为历史故事类、生活图景类、生业图景类、神话传说类等。其中历史故事类画像刻画儿童形象较多,此类儿童往往具有一定身份象征意义,对于表达历史故事内容完整性而言不可或缺。观察不同题材汉画像石中的儿童形象,可探析汉代社会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况和汉代人的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乐舞百戏与反映"社交"和"日常生活"内容的构图要素所构成的最为密切的叙事意义上的联系,应该是汉画像乐舞百戏与上述构图要素之关系的表现和反映,也是乐舞百戏在汉代庄园生活中真实存在情况的某种表现和反映。从图像叙事艺术的角度看,汉画像以其对汉代庄园经济生活的表现和反映而展示的是一种庄园叙事,而乐舞百戏即是这种庄园叙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百戏”是音乐、舞蹈、杂耍、说唱、角抵等表演艺术形式的总称。汉代百戏表演兴盛,《汉书》及张衡的《西京赋》等古文献均有详细而生动的记载。在中原地区,有大量百戏表演的砖刻、画像石、墓葬壁画和大批奏乐、舞蹈、杂耍陶俑等考古资料出土,形象逼真,再现了当时的百戏艺术。贵州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较中原落后,迄今为止,除出土数件百戏陶涌和在赫章可乐采集到一块有“舞乐”表演的画像砖外”,还未发现有汉代的百戏表演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考古材料。因而,贵州汉墓中出土的这几件百戏陶源就成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侯杰  李钊 《文博》2011,(2):58-61
保存至今的汉代画像石既是蜚声世界的艺术珍品,也是凝聚和表达中国宗教意识的重要载体。这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作品,以艺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场景。其中有反映墓主人生活的求仙祭祀、庖厨飨宴、会饮乐舞、车骑出行、游射田猎、博弈游戏,也有凸显百姓生活的农耕丝织、舞乐百戏,还有记述"孔子问师"、"周公辅成王"这类历史故事的,更有"炎帝升仙"、"泗水取鼎"、东王公、西王母、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这一幅幅弥为珍贵的汉代画像石,堪称中国宗教意识的视觉表达。  相似文献   

12.
汉代画像艺术,是指汉代的艺术匠师刻划或模印在砖头和石板上的艺术图案,因为这些艺术图案刻划前要先描绘,形象很带绘画性,它们经过匠师的进一步雕刻加工,审美趣味浓厚。汉代画像艺术的兴盛,是和汉代的“厚葬”之风紧密相联的.汉人视死如生,人们不但要仿照生前住宅形式修造墓室,随葬大量生前使用过的物品,还要将墓室壁面装饰得富丽堂皇,而在基砖或基石上刻划出各种图案,就是这种装饰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汉代,用各种雕刻画像装饰墓室的风气遍布全国,而以山东、河南、西安、四川等地最为集中,贵州境内出土的画像砖和画像石,在图…  相似文献   

13.
石刻在全球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的石刻除了有自身传统外,相互之间的传播与交流也较为频繁。山东汉代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凸显着自身的传统,一方面呈现了外来文化的因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画像石上和圆雕的胡人形象、石狮子、建筑上的石构件、与佛教相关的画像、外来乐舞等,它们是汉代山东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4.
张文璇 《东方收藏》2024,(2):107-109
作为长袖舞一种杂技化的延伸,盘鼓舞是汉代乐舞中颇具艺术价值的典型。汉画像中栩栩如生的乐舞形象,不仅再现了时代风貌,更为汉代盘鼓舞的研究提供了图像依据和形象映射。利用图像学、舞蹈身体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现有出土的汉画像石与拓片图像等实物资料进行细致考察。文章通过对汉代盘鼓舞艺术风格和身体叙事的具体研究,探寻汉画像中盘鼓舞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文化,力求还原盘鼓舞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中,汉代是一个重要时期。徐州汉画像石中有较多表现艺术的图像,如乐舞图、竞技图、打鬼逐役图等,真实再现了两汉时期的表演艺术形式,部分艺术形式与今天的中国戏曲仍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遗留的刻有图像的石材,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之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绣像的汉代史”。题记画像石,即刻有文字的汉代画像石,以最直接的方式解释画像内容,对解读画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多年来,题记画像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太湖县文物管理所从民间征集到汉代人像禽兽画像铜镜一件(见图)。镜圆形,微鼓。直径17、缘厚0.8匣米。半球形纽,连珠纹纽座。内区以四乳丁间隔,对称布置构图相同的双人图像及一龙一虎,双人中一人盘腿而坐,一人跪拜。外有铭文一周,二十四字:"可氏作镜佳且好,朋而日  相似文献   

18.
徐州汉画像石室祠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建筑遗存,有地面上的石阙、画像石室祠和埋于地下的画像石室墓等。它们都模拟了汉代真实的建筑。画像石室墓毕竟是墓葬,石阙是起装饰作用的构筑物,只有画像石室祠能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房屋建筑。一、对汉画像石室祠的认识现代最早的古建筑研究者,诸如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和美国人费慰梅、日本人关野贞等把这些墓上建筑称为“石室”或“山东诸石室”。  相似文献   

19.
《"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资料的探索》一文列举了六幅汉代画像来证明汉代已有"马戏"或"戏马"表演,但作者列举的六幅画像没有一幅是"马戏"或"百戏"表演,这些画像或为麒麟,或为马但并非"马戏",亦与百戏表演无关。  相似文献   

20.
2012年4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蒲江县鹤山镇九莲村清理了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砖墓。该墓墓葬形制及画像配置与昭觉寺画像砖墓相近,画像题材包括单阙、双阙、博戏、宴乐、宴乐百戏、拜谒、车马出行等。此次发掘为研究汉代社会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