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代人面方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方鼎铭文青铜人面方鼎(59页图1),是湖南省博物馆在1959年从长沙废铜仓库中选购来的.据了解这批废铜来自宁乡,并且是新近出土的.该鼎破成十块,缺一腿和底部,现在已修复成器.颜色碧绿,营沏如玉.器作长方形,口略大于底.口唇卷边,内唇沿斜削.器身四周为浮雕的四个人面装饰,两侧的较大,宽16.4、长13.6厘米;两端的较窄小,宽13.8厘米,长与侧面的相同(页31图2).五官毕具,部位都十分准确,与现在一般人的脸部无甚差别.惟耳粗大,分张于两侧,耳的上部有一云勾纹,耳的下部有一弯曲的手爪形纹饰.脸部表情严肃,面宽而方,嘴宽大,  相似文献   

2.
1960年《文物》第10期的封面上,登载湖南省博物馆新近收藏的“商代人面方鼎”图片,高至喜先生在《商代人面方鼎》一文中,对该鼎的发现、形状、年代、纹饰作了考证。这件铜器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商大禾鼎与古代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的商大禾方鼎是一件很重要的铜器,《文物》1960年10期发表了高至喜同志《商代人面方鼎》的文章。大禾方鼎来京展出也非一次,数年前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时即看到了它。长期以来,我对其铭文和花纹是有看法的,认为它和古代祈祷丰收和祭祀农神有关。文章写了好多次,但总觉得还不够成熟,最近在工作中观察了一批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汉代贮贝器等铜器,又参照了云南省博物馆写的发掘报告和一些同志写的有关文章,对我有所帮助和启发,于是更加坚定了我写成这篇文章的信心。大禾方鼎的铭文和花纹很值得研究,我  相似文献   

4.
郑州商城的三处青铜器窖藏共出土了八件青铜大方鼎,目前学界一般认为铜方鼎的原型与陶方鼎有关。但通过造型与纹饰的细节分析,可发现大方鼎的原型应为方形木质容器,乳钉纹带模仿了容器边套、箍圈上的成排铆钉。南顺城街窖藏的四件大方鼎,其纹饰的演变体现出从模仿铆钉原型到向装饰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龙纹方鼎     
通高20、口16、口宽13厘米。1956年上蔡县田庄西周墓出土,现存河南省博物馆。鼎为长方体,立耳,直口折唇,平底微凹,腹角起棱,下有四个圆柱形足。鼎腹饰一首二身的龙纹与排成凹字形的乳钉纹,足上部饰饕餮纹。此鼎制作精巧,造型美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同墓出土的还有“父辛觚”、提梁卣及觯、爵、簋、尊、甗等铜器,表明这是西  相似文献   

6.
德方鼎的铭文,郭沫若院长在《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談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9年第7期)一文中曾經考释,因为德方鼎和德鼎(即所謂大鼎)目前都藏于上海博物館,故个人得有机会对证原物,将郭沫若院长的文章仔細地讀了几遍,觉得非常富于启发性。如释"易(?)字作益(?),可以看出易字是益字的簡化","益乃溢之初文,象杯中盛水满出之形,故引伸为增益之益,"又云,"益既引伸为增益,故再引伸为锡予"等等,都是非常精确之說。德方鼎铭的本身問题,看到郭院长的見解,虽然也感觉到很新颖而有一定的說服力,但考虑的結果,发现  相似文献   

7.
德方鼎铭文中最难懂的一句话是“自蒿”,对此,郭沫若、马承源、白川静、唐兰四家都做过解释。本文认为,以往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该句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全篇铭文做了今译。  相似文献   

8.
大禾与后稷     
冯时 《江汉考古》2020,(2):87-90
关于湖南宁乡出土大禾方鼎内壁铭文"大禾"二字的涵义,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大禾"本系官名,其义应同后稷,为农官之长。方鼎应与农事及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一年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在西周墓葬中发现不少青铜器,其中有一饕餮纹方鼎,四足双耳。鼎通高为25.5厘米,耳高4.5厘米,足高11厘米,腹高10厘米。口沿长19.5厘米,宽16厘米。鼎之内壁有铭文四行,共二十七字(铭文摹本见附图)。铭文清晰可释,释文为:“甲子,王易(寑)(孳)商(赏)用作父辛(阝尊)彝。在十月又二,(祖甲),曰,佳王廿。”  相似文献   

10.
"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是仰韶文化早期遗存,其造型和纹饰生动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精神诉求和日常生活状态。造型方面,它体现了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纹饰方面它再现了原始人类捕杀猎物的生动场景,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81年,在山西曲沃曲村的西周墓中出土了一件商代方鼎,其铭文与研究商末年代有重要关系,业已受到学者的注意。1984年,张颔先生为纪念于省吾先生,撰写了《宀帚孳方鼎铭文考释》一文,对该鼎作了详细的论述①。这篇论文在《文物季刊》发表时,附有铭文摹本;在...  相似文献   

12.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鹰潭市铁路派出所在打击物走私过程中收缴了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面彩绘陶壶。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考古界发现了许多原始面具,引起了雕塑界、戏剧界和宗教界的重视,对它提出了种种解释,有的说是玩具,有的说是图腾,有的说是护身符,有的说是舞蹈面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解释上述考古资料,必须对考古所发现的原始面具  相似文献   

15.
鸡身人面俑     
《成都文物》2006,(2):F0002-F0002
  相似文献   

16.
<正>鼎是中国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器物,沿用时间之长,被赋予内涵之丰富,罕有其匹,一度被称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许慎《说文解字》释鼎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其对鼎形的定义未必恰当,然于鼎"和五味之宝器也"的功能界定却极具意义,一则指出鼎是作为炊器而存在,二则指出鼎是"宝器",亦即具有礼器功能,甚至于是国之重器。纵观鼎发展的历史,鼎由炊具发展为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最终成为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一只鼎,一只铸于商代、如今披着一身铜绿的鼎,正端坐在博物馆幽暗的展厅中。这只鼎便是我。透过玻璃我看见前来参观的人们正围在一只雕刻精美的玉瓶周围惊叹着。唉,没有人会注意我这只满身绿斑的铜鼎了。也不知过了多久,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夫妇看见了我,慢慢地向我走来。他们在橱窗前注视了好久。我注意到老先生的眼睛有些湿。他手扶着橱窗,喃喃地说:“这只鼎已经有几千年了,”他回过头,对身边的老伴  相似文献   

18.
朱一 《东南文化》2006,(6):78-84
瓷器火焰珠纹作为瓷器装饰的辅助纹样主要有火焰龙珠纹和摩尼珠纹两种类型,它继承了传统火焰珠纹的样式特征和文化内涵,并最终发展为一种体现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9.
团花纹饰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对国人来说,团花纹饰包含着一种深厚的文化理念,代表着吉祥、团圆和美。文章对团花纹饰的起源、发展、流传和变化进行阐述,研究团花纹饰在古代工艺、美术和生产生活中是如何被运用的,以便把它更好地应用在现代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生产中。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2月,笔者二赴阳山县,逗留有日,与阳山县博物馆同仁,一道开发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之匾联。现先将公祠有关情况,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