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自裴李岗文化至汉魏时期器物上常见的单字、刻画符号和图形文字,分布广泛,一脉相承,大都独立刻铸在器物(或铭文)的特殊位置上,不与其他文字相连属.它们不但与八卦之象多用单字来表述的特征相符合,而且有的还与纪卦象类筮数易卦相并署.因此,它们可能大都是反映八卦之象的卦象文字.一般地讲,每件器物本身及其上面的单字、刻画符号或图形文字,大都应是同一易卦的卦象.它是中华先民"制器尚象"习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颜海英 《世界历史》2006,2(2):103-115
本文对史前时期的埃及陶器刻画符号进行系统的介绍,就这些符号的内容、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有相当一部分陶器符号与后来的文字有渊源关系,早期文字产生的渠道是多元的,作为早期管理的重要标记,陶器刻画符号是文字取材的源头之一。 埃及历史上最早的王名与陶器刻画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从陶器刻画符号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王鹏辉 《文物》2013,(1):77-83,1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新疆考古材料中,命名为"觿"的器物数量极少。根据先秦文献佩觿的记载、中原考古材料和民族志材料,可以确定此类器物的角形形制和解结打结功能以及用于弓弦的挂取等。此类器物命名为"角觿"更为科学,在新疆史前考古材料中可辨识出大量的"角觿"。"角觿"在新疆史前社会适应了解结绳索等需要,为内陆欧亚畜牧业诸民族重要的文化构成。  相似文献   

4.
《东南文化》2007,(5):18-23
重庆忠县砂砖厂1、2号土坑墓出土陶、铜、铁、石器50余件,1号墓的器物反映了当地文化传统在西汉早期的传承性,2号墓有两件陶钵的下腹均有形似"日"字的符号,其上有一个小圆圈的阴刻符号,可能有特殊意义。这两座墓为峡江考古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鉴定了一种人造无机颜料——紫色硅酸铜钡(BaCuSi_2O_6)。此颜料有时与已知的蓝色硅酸铜钡(BaCuSAi_4O_10)混合在一起。它存在于中国汉代(前208年——220年)着色的器物上及八面棒中。作者建议命名此料为汉紫。对这种人造颜料的特性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做过研究。  相似文献   

6.
安徽六安商代青铜尊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程红 《中原文物》2004,(5):59-60
1999年3月,原安徽省六安地委党校教学楼工地出土一件商代晚期大口青铜尊,其形体之大堪称国内已见同时期、同器型青铜器之最(见<文物>2000年第12期).(图一)该器物的出土是六安地区殷商考古的重要发现,同时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缺少珍贵的地层资料,使我们对许多问题一时难以说清楚.这里将笔者在清理残存遗迹和整理器物资料中的肤浅认识整理成文,为大家研究提供方便.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7.
1992年9月扶风海家发现的青铜爬龙与太保方鼎和成王方鼎耳上爬龙情况极为相似,但其形体要大得多。太保方鼎与成王方鼎为西周早期王室重器。海家发现的爬龙虽然只是原器物附件上的1/4,但足以表明当时拥有该器物家族,一定是地位显赫的高等级贵族。同出的"师钟"铭文中的"大公",就是西周初年执政大臣之一的吕尚(姜太公)。机缘巧合的是,这一带据传说是周太公望的故里。因此,在西周,扶风巨良海家一带应是姜尚家族的采邑地。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早期铜器的问题,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成了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本文拟从考古材料出发,结合文献、冶金史等资料,对中国早期铜器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范围、发源地、器物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地位等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许宏 《四川文物》2022,(6):58-66
长期以来,围绕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以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命名问题,中国学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三星堆遗址先秦时期遗存从最初被归为一个文化类型,到后来被分为二至四个考古学文化,经历了分分合合的整合认知过程。三星堆文化早期遗存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不属于青铜时代。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个器物坑是迄今所知成都平原青铜时代最早的遗存,就目前的认识,其年代不早于距今3200年。因而,将原三星堆文化早期遗存析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月亮湾文化”的建议是合适的。此外,原来被划归三星堆文化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器物坑,和被划归为十二桥文化的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遗存前后相继,具有相同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将其作为成都平原最早的青铜文明,命名为“三星堆—金沙文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殷墟五号墓的墓主是商王武丁的法定配偶"妇好",所以又称为"妇好墓",本文通过对"妇好墓"位置、墓形、随葬品以及器物铭文等现象的分析,对"妇好墓"的定性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器物符号和纹饰的分析,指出"妇好"画符和龙虎纹在先民看来都具有通天地的巫术功能,是祭祀礼器的重要标志,从而提出"妇好墓"墓主不是商王配偶而是神职人员巫觋.  相似文献   

11.
正201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卡洛琳·弗兰克的专著《中国器物与美国镜像:早期美国的中国商品》1。作者认为,中国商品在美利坚民族形成过程中起了"令人吃惊的作用",并与美国独立战争密切相关。这种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该书出版后受到美国早期史、文化史和商业史学界的关注,迄今热度不减,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大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如称赞该书资料丰富、让人们见识了"从未知晓的美国与亚洲的早期联系"、"引人入胜"、"令人兴  相似文献   

12.
正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也是上古史和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甲骨文发现120年来,相关研究方兴未艾。甲骨材料中有若干关于四方名和四方风名的记载,与传世文献可互相参证,对商代史研究有重大意义。运用地下材料印证纸上材料古已有之,宋代和清代学者用金石资料考证古史所获颇多。王国维在既有传统的基础上综合近代西方的科学方法,发展出了"二重证据法",核心理念即运用出土史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包括用出土史料(出土文献、古器物等)印证传世文献的部分实录性、用传世文献阐明出土史料的内容两个方面,对古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4.宋代钧窑款识宋代钧窑瓷器的款识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两类:(1)数字。钧窑花盆、盆奁、大洗、大尊等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至十的数字(图44),据古陶瓷专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后发现钧窑器物刻款的数字越小,器物就越大,"一"字款器物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者,而"十"字款器物则是最低或口径最小者,但也并不绝对,有些不同数字款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探讨故宫博物院院藏"高钾低钙"类传世宋代官窑器物的烧制年代,本文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谱仪(EDXRF)对院藏传世宋代官窑器物和杭州老虎洞窑南宋及元代地层出土的青瓷标本的釉层成分进行了无损测试.结果 表明:故宫博物院院藏"高钾低钙"类传世宋代官窑瓷器与老虎洞元代地层出土青瓷标本的釉料成分更为接近,而与老虎洞窑南宋地层出土官窑青瓷标本相差甚远.根据瓷釉成分的判别分析结果以及从瓷釉技术发展史角度考察,本文推测这些"高钾低钙"类一直被认为是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的烧制年代可能为元代早期,属于南宋官窑瓷器向元末烧制的典型传世哥窑瓷器转变过程中的过渡产品.  相似文献   

15.
新见在江苏邳州大墩子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一些重要器物,其中阳鸟石璧和骨雕鸟上的阳鸟刻画,从考古遗存上对夷族的太阳崇拜和鸟图腾说提供了证据.獐牙勾形器柄上的刻符与<系辞>中八卦卦形符号相同,证明八卦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比通常认为易学萌芽于商用之际早两千余年.为研究东夷文明增添了宝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1987年,在浙江余杭县南湖出土了一件黑陶罐。陶罐为斑驳的黑褐色,造型为小口短颈,广肩弧腹,圈足外撇,口径12.8、高26.4厘米,陶器上刻有多个连续的图案或符号(1)。这些符号或图案位于罐的肩、腹部,它是在陶罐烧成后刻上去的。十个连续的图形符号(如果将上行中间和下行左侧的一大一小两个符号视为一个合体的"文",则为八个)。这件陶器属于良渚文化,其年代在公元前3300~前2200年间,是已知年代最早的连续排列的符号之一(2)。该刻画陶罐公布后,引起了语言学、古文字、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凡是论及汉字字源和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时,南湖陶罐的刻  相似文献   

17.
东周时期的部分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带盝顶的青铜方座,盝顶中央有青铜管柱,时代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楚式"镇墓兽"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楚墓中常见的漆木类丧葬器物,其器形一般为带盝顶的方体底座,其上榫接人、神或鸟兽躯首,绝大部分头顶插鹿角。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器形、纹饰、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特征,结合相关铭文资料,认为随葬青铜器座为东周时期跨族群的大区域文化现象,该器物的使用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春秋中期晚段,楚人吸收这一文化的部分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楚式"镇墓兽",楚式"镇墓兽"的基本构型可能渊源于青铜器座,二者有着相同的功用,即引载墓主人的灵魂升天。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1,(2)
正对玉器研究者而言,器物的纹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考察方面,它不仅是玉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研究器物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对于纹饰的认识,不可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战汉时期玉器纹饰丰富,纹饰命名不统一、同名不同纹、同纹不同名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在多数早期发掘报告和研究论文中都没有足够清晰的图片,容易造成对器物本身信息的误读。下面,  相似文献   

19.
刁斗与鐎斗     
"刁斗"作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通常被认为是军中使用的炊具兼敲击警戒用具。然而现今被命名为"刁斗"或"鐎斗"的器物却并不具备这些功能。目前常把"刁斗"与"鐎斗"混同一体,但从古代军事制度及饮食活动习惯看,二者绝非同一种器物。"刁斗"应是军用炊具,鐎斗则是贵族饮宴用的一种温器。  相似文献   

20.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