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8000年前中国北方草原,是农业兼畜牧狩猎的生活方式,聚落形态已出现环壕型聚落,可以发展为环墙型的城。红山文化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渐出现较多的围墙式的城,城邑萌芽造成古代城邦时代。内蒙古中南部及东部,有多个地区的石城出现,其面积大小不一,较大者当是聚落的高级中心,较小者应是氏族聚落或祭祀区等。这些城址有些墙内外具壕沟、马面、角台,但未见有城楼建筑;城内有区隔规划、道路、窖址等。到距今3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甚少沿用下层文化的城址,似乎说明此时已放弃城居聚落形式,而此时也正值气候往干冷变化,游牧生活乃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2.
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自1978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发掘,发现了古城址、环壕、墓葬、制陶作坊区、房基址、道路、木桨、船艄和古稻田址,并于1992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当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本次发表的简报是1997年冬和1998年冬两次发掘的主要发现,介绍了城墙的解剖、古稻田的清理和祭坛的发掘情况。发掘者认为,第一期城墙筑造于大溪文化一期,为距今6000年以前,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城墙。下层水稻田的年代距今约6500~6300年。祭坛的时代为距今6000~58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李丽娜 《南方文物》2022,(2):190-200+168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分期表明,学术界认为的”城堡林立”,并非存在于整个龙山时代,确切来说应在其晚期第四、五、六段,即大致公元前2100—前1900年。在龙山时代早期和晚期前两段,其城址分别为一城和两城并立;至第四段,出现5城共存;既至第五段,则达9城并存。此时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发展至其最高峰。但该批城址随即在该时段末和第六段遭到阶段性大规模毁弃,代之而起的仅有新砦期城址。究其原因,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早中期城址的毁弃可能与人地关系紧张引起的冲突或战争有关;但其晚期城址阶段性大规模毁弃,则更可能与发生于公元前2000—前1800年的大洪水有关。而参考相关文献记载,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地域和年代大致与“大禹治水”相符。考古资料表明,郝家台、王城岗城址城墙毁弃后即仅用环壕,新砦龙山及新砦期城址亦采用三重城壕及护坡加固的方式,这一弃用易于导致内涝的高大城墙而使用便于疏洪排涝的环壕治水方法的变革,可能亦与文献记载的禹治水改鲧“堵”而用“疏”的做法成功控制水患有关。  相似文献   

4.
东北环壕聚落开始于距今 80 0 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结束在战国晚期。据辽西地区考古资料 ,可划分三个阶段 :即兴隆洼文化期 (6 0 0 0~ 5 0 0 0BC) ;红山文化期 (470 0~ 30 0 0BC) ;夏家店下层文化期 (2 0 0 0~ 10 0 0BC)。迄今在下辽河、嫩江中下游、吉林的中部和东部也发现环壕遗址 ,并呈序时性的由西向东延展分布。东北环壕聚落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不同于黄河流域的中原与南方地区。中国东北的环壕形式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出现的环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都是古蜀人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在约一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距今五千年左右出现了宝墩文化古城遗址群,进入了古蜀国蚕丛王、柏灌王的文明时期。商周时期出现了十二桥和金沙遗址两座都邑.成都建城历史可以提前到距今3700年左右。开明九世迁建成都,城址应在城西,由此开始了2400多年城址、城名不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2008年,在配合国家大型基建工程的文物保护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在湖北孝感市和武汉黄陂区发现两座新石器时代城址. 叶家庙遗址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朋兴乡,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屈家岭文化晚期的中心城址聚落.通过近5个月的调查、勘探、发掘,发现了城址的城垣、环壕,城内居住区、公共墓地.整个城址结构完整、布局清晰、发展与演变脉络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7.
《四川文物》2021,(5):28-39
就城址形态来看,经由考古工作确认的岳石文化城邑可分为围垣城邑和环壕城邑两大类别。目前确凿的围垣城邑有山东济南城子崖、邹平丁公、菏泽十里铺北等数处,山东淄博桐林、济南榆林、阳谷景阳岗等也可能存在该时期的围垣城邑。山东桓台史家、烟台庙后、烟台照格庄、江苏连云港藤花落等聚落为环壕城邑。海岱地区二里头时代的这些以不同方式构建且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城邑系社会复杂化的物质表征,在本文化区龙山时代聚落结构、筑城技术、城防体系、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是海岱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本区后世城邑的营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从1993年至1995年,连续三年在河南郑州西山遗址进行发掘和探索,终究认定遗址内夯土建筑台基,是一座湮埋数千年之久的仰韶时代晚期城址,距今5300—4800年。这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从而改变了多年来一直认为龙山时代(距今约4000一4500年)始有城址的传统说法。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不将远古时代早期城市的出现,列为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作为社会形态演进史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也即国家建立、私有制度形成的标志。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  相似文献   

9.
大师姑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2002年10月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 ,试掘面积540平方米。2003年上半年又对其进行了重点钻探 ,证明大师姑遗址是一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城址。该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年代和文化性质都十分明确的夏代城址。同时在夏代城址外侧发现的早商二里岗文化下层阶段的大型环壕 ,说明这里在早商时期仍是一处重要的聚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战争防御和聚落形态角度讨论防御设施的军事和社会意义。环壕设施在聚落的基本防御单位中是最好的防御体系。另一方面 ,社会集国不断的扩张和防御体系逐渐复杂化 ,方形或长方形城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1.
史前聚落围沟是一种与聚落环壕、城址城壕有很大区别的聚落设施,中国史前聚落围沟许多特点在时间上、空间上存在一种由南向北逐步推进演变的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受到人为与社会原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正>一、前仰韶时代城邑(7000-5000BC)这是东亚大陆城邑的初现期。已发表材料的城址13处,均为环壕聚落。在北起辽河,南至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的广大地域均有分布,而以钱塘江流域上山文化的环壕聚落最早。其中兴隆洼文化的环壕聚落最为集中,计5处。此外在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淮河中下游的顺山集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中都有分布,属于彭头山文化的澧县八十垱遗址甚至出现了最早的土围的迹象(图一)。  相似文献   

13.
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的发现与发掘是我国近年来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该城址距今约5300~4800年,平面呈圆形,面积约19000平方米。城墙采用版筑法,墙外环绕壕沟,已发现西、北两处城门,其中北门两侧均有附筑的城台,门外正中横筑一道护门墙,城内发现道路、房基、窖穴、墓葬等遗迹。西山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配合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城壕整治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为了明确西城门外(西)侧瓮城墙的时代、瓮城墙与瓮城壕的距离及其与瓮城壕、主城壕的关系等问题,在2013~2015年期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在扬州宋宝祐城西城门外侧瓮城墙上及瓮城墙北部东端各布设探沟1条,在瓮城墙外侧弧形低洼地带布设4条探沟进行了发掘,6条探沟合计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清理出了南宋晚期修建开挖的瓮城墙和瓮城壕,三期瓮城墙从早至晚分别厚约15.65、16.25、19.75米,瓮城壕宽约23.5米,瓮城墙外边缘距离瓮城壕内边线约26.8米。瓮城壕与主城壕不连通,瓮城墙和主城墙或互不连接。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陈庄遗址位于鲁北平原的小清河北岸,隶属于高青县花沟镇。北距黄河约18公里,东北距高青县城约12公里。遗址坐落于陈庄村和唐口村之间。该区域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经勘探,遗址东西长约350、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2008年至201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其进行勘探和发掘,确认该遗址为西周城址及东周时期的环壕聚落,发现大量灰坑、窖穴及房基、道路、水井、陶  相似文献   

16.
山东章丘市小荆山后李文化环壕聚落勘探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荆山遗址是山东后李文化时期重要的环壕聚落遗址。本文着重介绍了小荆山遗址环壕的形状与结构、环壕内地层堆积。通过分析发现 ,小荆山后李文化时期环壕的西半部利用了自然冲沟 ,东部为人工开挖而成。文章对环壕聚落内居址、墓葬的布局进行了探讨 ,进而认为 ,在山东地区 ,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就存在着环壕聚落 ,其后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代的一些遗址中也有环壕存在的迹象。小荆山后李文化的环壕是山东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结构最清楚的环壕 ,它的发现 ,将带动山东地区史前聚落形态及环壕聚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物世界》2004,(1):78-80
人文考古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 社会意义考察   钱耀鹏在龙山时代以前,防御设施包括史前城址的发生发展似乎主要体现着史前战争的加剧,而龙山时代城址形态的发展演变似乎更多地体现着社会集团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些重大变化。也就是说,以城垣设施为显著特征,在环壕聚落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史前遗址,可能也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即龙山时代以前的城堡阶段和龙山时代以来的城乡分化阶段,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摘自《华夏考古》2003年第3期)地层学…  相似文献   

18.
<正>(二)仰韶时代后期(3500-2800BC)仰韶时代后期的城邑,迄今共发现30处。与仰韶时代前期相比,北方地区内蒙古中南部仍有环壕聚落发现;内蒙古东南部至辽西一带,红山文化晚期环壕聚落更为发达。在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后期的环壕聚落的分布范围大为缩小,集中发现于豫西至豫中的郑(州)洛(阳)一带,而不见于其他地区。夯土版筑城垣在该区初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延续环壕聚落的基础上,垣壕聚落开始有较多的发现(图一)。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杨官寨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对遗址区实测剖面进行沉积物磁化率强度、孢粉等分析研究,表明自距今6000年,受全新世以来陕西关中地区东亚季风气候变化控制,杨官寨遗址古气候呈现温暖湿润与干旱寒凉相互交替的特征。距今6000年到5400年,该地古气候温暖湿润,宜于植被生长,以农业种植与畜牧业为主,为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聚落的出现提供了有利基础;距今5400年左右,古气候出现短暂的降温期,呈现干燥低温特征,受此影响,杨官寨遗址聚落规模大幅萎缩。出现了以半坡四期文化,古气候呈现由冷转暖、降温、暖湿、较冷四个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治水是史前人类主要的社会活动,考古发现中的环壕、城址、堌堆、水井、水池、水渠等遗迹是人类治水的实物遗存,人类的治水活动始于公元前9000年~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治水的主要方法是疏堵结合--修筑城池,城是人类治水的产物,在治水的实践中,人们发明了凿井、蓄水、排灌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